九皇子结束漫长巡视,到现在基本已经差不多都巡视完,他坐在离京城不远的府衙的公案桌前陷入沉思,铺开宣纸,提笔总结一路见闻。
西面反贼是心腹大患,虽然前期他们占山为王,勾结各方势力,时常劫掠百姓、阻断商路,严重威胁当地安宁与国家稳定。但是后期当地官府也抓了不少人,他们也就慢慢的小心谨慎的出来活动。虽然平叛过程也不算艰难,最终镇压,但耗费大量人力、物力与时间,足见肃清余孽、安抚百姓、重建秩序的任务艰巨。
其他地区虽无大规模动乱,小毛病却层出不穷。部分地方官员行政效率低下,公文积压,百姓诉求长期得不到回应;有的税收执行混乱,随意增减税额,加重百姓负担;还有些地方水利设施年久失修,遇上灾害便无力抵御,庄稼歉收,百姓生活困苦。
好在如今有了这位新上任的监察御史。他虽曾固执刻板,但为人清正廉洁、坚守原则。九皇子破格提拔他为正五品监察御史,赋予整顿全国吏治、彻查冤假错案的大权,还赐予象征权威的唐横刀。此人上任后,定会给官场带来新气象,那些敷衍塞责、中饱私囊的官员,恐怕要收敛行径。
九皇子深知,大尚国开国仅二十余年,根基未稳。当下官员大多守规矩,只是少数被权力、利益蒙蔽双眼,滋生贪腐、不作为等乱象。他提拔监察御史,就是要防微杜渐,把问题扼杀在萌芽状态。
想到此处,九皇子搁笔,长舒一口气。他明白,国家治理任重道远,自己还有许多事要做。但有了这次巡视的经验,又增添得力帮手,他对大尚国的未来充满信心。稍作休息后,他将再次踏上行程,为守护国家、造福百姓而不懈努力 。
出了府衙夕阳的余晖为这座古老的城池勾勒出一层暖橙色的轮廓,街边的店铺在暮色中陆续亮起灯火。九皇子结束了在这座城池的最后巡视,他的身影被落日拉得修长,身旁紧紧跟随的是灵儿和珍儿。
九皇子微微仰头,深吸一口带着烟火气息的空气,缓缓转身看向两位姑娘,眼中满是历经奔波后的疲惫与即将回宫的欣慰:“灵儿、珍儿,今日便收拾行囊吧,明日我们就回宫。”
灵儿眼中闪过一丝兴奋,嘴角上扬,迫不及待地说道:“真的吗殿下?终于能回去了,我都有些想念宫里的姐妹们了。”珍儿则温婉地笑着,轻轻点头附和:“是啊,这一路虽见识颇多,可宫里到底是我们最熟悉的地方。”
九皇子看着她们,脸上露出温和的笑容:“这一路辛苦你们了,跟着我风餐露宿,历经不少艰难。回宫后,好好休息些时日。”
回到客栈,三人各自回到房间。九皇子看着屋内尚未整理的书卷和衣物,思绪飘回这漫长的巡视之路。一路上,他目睹了民生百态,处理了诸多棘手事务,有成功解决难题后的欣慰,也有面对复杂局势时的焦虑。如今即将回宫,他知道还有许多事要向父皇禀明,也有更多关于国家治理的想法亟待与朝中大臣商讨。
另一边,灵儿和珍儿的房间里充满了忙碌又欢快的氛围。她们一边收拾着衣物,一边小声谈论着回宫后的打算。“珍儿,你说我们回去后,要不要给姐妹们带些这里的特产?”灵儿翻找出几件当地特色的小饰品,在手中比划着。珍儿微笑着回应:“好呀,她们肯定会喜欢的。”
收拾妥当后,九皇子走出房间,看着客栈外逐渐热闹起来的夜市,心中感慨万千。明日回宫,意味着这一阶段的工作告一段落。
九皇子的马车缓缓朝着京城行进,车轮滚滚,扬起一路尘土。随着京城的轮廓越来越清晰,九皇子的心情也愈发高兴,既有回到熟悉之地的安心,不知道吕少曦修炼的如何,母妃怎么样了。
京城城门前,一如既往地热闹非凡。百姓们如潮水般进进出出,担着货物的小贩脚步匆匆,手推车载着生活的希望吱呀作响,马车、牛车交错其中,一片熙攘的市井景象。九皇子的马车在人流中显得格外醒目,缓缓靠近城门。
城门官眼尖,一眼便瞧见了那气派的马车,立刻上前将其拦下。就在这时,侍卫迅速掏出令牌,在城门官眼前一亮。令牌上独特的九皇两字的印记,彰显着九皇子尊贵的身份。城门官见状,脸色骤变,神情瞬间变得恭敬起来,扯着嗓子对正在检查百姓的兵卒大声喊道:“清人!快给皇子殿下让道!”
兵卒们听闻,立刻行动起来,迅速疏散周围的百姓,为马车开辟出一条宽敞的通道。百姓们纷纷投来好奇的目光,虽然不知道马车里坐着的究竟是何许人也,但从这阵仗便能猜出定是位了不起的人物,纷纷自觉避让。
九皇子的马车缓缓驶入城门,车轮在青石板路上发出沉闷的声响。进城后,街道两旁的店铺鳞次栉比,吆喝声、谈笑声交织在一起。九皇子透过车窗,看着这熟悉又亲切的京城街道,心中感慨万千。离家许久,此刻归来,竟有一种恍如隔世的感觉。
马车一路朝着皇宫的方向行进,不多时便来到了宫门前。守卫宫门的士兵见到九皇子的马车,立刻行礼致敬。马车缓缓穿过宫门,驶入皇宫内院。九皇子知道,这一趟巡视的结束。
九皇子踏入宫门,熟悉的雕梁画栋映入眼帘,心中满是归家的温暖。他转身对珍儿和灵儿轻声吩咐:“你们去安排人手,把这次巡视带回来的东西都搬回偏殿,仔细些,莫要损坏了。”两位姑娘领命而去,脚步轻快。
九皇子整理了一下衣衫,径直前往主殿向母妃请安。踏入主殿,便看到母妃正端坐在殿内,神色温婉。几年未见,母妃不仅容颜未改,反倒越发年轻,周身散发着修炼者独有的气韵。
九皇子快步上前,跪地行礼:“儿臣给母妃请安,让母妃挂念了。”母妃连忙起身,将他扶起,眼中满是慈爱:“快起来,我的儿,这几年在外巡视,受苦了。”
母子二人坐下,九皇子便细细讲述起这七八年间巡视途中的见闻。从偏远城镇的风土人情,到处理的棘手难题;从遭遇的天灾人祸,到与黑恶势力的斗智斗勇,桩桩件件,都饱含着艰辛与成长。母妃听得入神,时而蹙眉担忧,时而微笑点头,眼中满是对儿子的骄傲与心疼。
正说着,殿外传来通传声:“陛下驾到!”九皇子连忙起身迎接。吕少曦皇帝大步走进殿内,九皇子站起来躬身行礼:“你来啦。”皇帝笑着扶起他:“免礼,吾儿此番归来,辛苦了。”
九皇子抬头,看到吕少曦的那一刻,心中满是惊喜,看来没偷懒,还是有望能尽快去往另一个星球。以往略显苍老的吕少曦,如今脸色红润,状态极佳,花白的头发竟也隐隐有转黑的迹象。吕少曦似乎看出了他的心思,笑着说:“这些年,朕也未曾懈怠修炼,如今身体愈发康健,才能更好地治理国家。”
一家人围坐在一起,九皇子继续讲述着巡视中的故事,吕少曦和母妃不时提问,给出自己的见解和建议。温馨的氛围弥漫在整个主殿,这一刻,九皇子深深感受到,无论在外历经多少风雨,家永远是最温暖的港湾 。
九皇子开口说道:“我已将此次巡视的详细内容呈送上去了,你都看过了吗?”吕少曦皇帝轻轻颔首,眼中透着几分赞赏:“都看了,你在外的一举一动,朕都心中有数。你这一路,辛苦且用心,做得很好。”
稍作停顿,吕少曦话锋一转:“对了,你也早就该出去开府建衙了,要不是你这次出去巡视,朕早就让给你出去开府了。你八哥也早早就出去开府了,你也寻个时机,组建自己的府邸吧。”
九皇子听闻,连忙摆手拒绝,语气坚定又坦然:“我就不了。我觉得在偏殿住着就挺好。实在没那个心思争夺皇位,治理国家虽重要,但于我而言,能为百姓做些实事,在民间行走排忧解难,便是最大的成就。而且我还有更重要的事,你是知道的,不然我也不用这么催你快点修炼”九皇子直视着皇帝的眼睛,“所以啊,您还是把心思多放在修炼上吧。等您修炼到天境,便能像君贤先生他们一样,即便几百岁,依旧风华正茂。到那时,这皇帝的帽子,还得稳稳地戴在你头上,想摘都摘不掉呢。”
吕少曦皇帝听后,不禁笑出声来,眼中满是欣慰:“你这孩子,想法倒是通透。不过,开府建衙也不只是为了争权夺利,更是让你有个施展抱负的地方,能更好地为朝廷效力,你再好好考虑考虑。”
九皇子回应道:“我明白您的苦心,只是如今还想多在宫中陪伴着母妃监督下您的修炼,也想趁着您修炼的这段时间,好好看着皇宫。开府之事,往后再说吧。”
然后就听到吕少曦骂其他几个皇子,九皇子静静地听着父皇的数落,心中五味杂陈。他深知皇家子弟看似风光无限,实则各有各的无奈与苦衷。
吕少曦又重重地叹了口气,眼神中满是疲惫与失望:“老大身为长子,本寄予厚望,却利欲熏心,勾结外敌,即便北境之事因你处理得当未酿成大祸,但他的所作所为也绝不可原谅。可皇后却念着母子之情,拿北境并入版图之事为他求情,妇人之仁,实在糊涂。”
提到老二,皇帝的语气稍稍缓和了些,但仍透着一丝恨铁不成钢的意味:“老二那性子,太木讷了,以前他们一起读书时就这样,现在整日抱着书,也不知读进去了多少,也不见他有什么长进,难当大任啊。”
说起老三,皇帝的脸色瞬间阴沉下来,眼中闪过一丝厌恶:“老三出宫建府后,竟自甘堕落,沉迷于吃喝嫖赌,成何体统!丢尽了皇家的脸面。”
“老四和老五,表面上在府里规规矩矩,像个乖宝宝,实则心思深沉,鬼知道他们在盘算些什么,监国时便一直在重要位置安插自己人。
老六就更不用说了,天生的坏种,滥杀无辜,手上不知沾染了多少鲜血,如此恶行,天理难容!”皇帝越说越气,声音也提高了几分。
“老七没什么主见,倒也老实本分,可整日就知道在府里研究些稀奇古怪的东西,于国于民,也没什么贡献。
老八还算不错,为人仁慈,只是魄力不足,这次轮流监国,他的缺点也暴露无遗,难以震慑群臣,处理起政务来畏首畏尾。”
九皇子听着吕少曦的话,心中默默思量着各位皇兄的情况。他知道,父皇对皇子们的期望很高,可如今却一个个令他失望。
九皇子轻声说道,“各位皇兄虽有不足,但也并非一无是处。或许给他们一些时间和机会,加以引导,他们能有所改变。”
吕少曦皇帝看着九皇子,眼中闪过一丝欣慰:“你这孩子,心地善良,又有能力。只是为父担心,你太过善良,日后在这复杂的宫廷斗争中,会吃亏啊。”
九皇子微微一笑,说道:“我明白您的担忧,但我相信,只要心怀正义,问心无愧,便无所畏惧。会保护好自己。”
皇帝点了点头,拍了拍九皇子的肩膀:“有你这句话,朕便放心了。你先去休息吧,明日就由你去监国吧,朝廷还需你多多费心。”
九皇子微微皱眉,脸上露出无奈又略带调侃的神情,直视着吕少曦皇帝:“您说了这么多皇兄们的情况,绕来绕去,说到底不就是想让儿臣监国嘛。”他轻轻摇了摇头,语气中带着一丝无奈,“我真对皇位没什么兴趣,也不想卷入这复杂的宫廷争斗中。而且我等着你突破境界呢”
不等皇帝开口,九皇子又接着说道:“而且,我也觉得老八挺不错的呀。上次他提出和北境一起到海对岸做生意的想法,十分新颖且有远见。若能实施,不仅能促进贸易往来,增加国库收入,还能加强与北境的联系,巩固边境稳定,这可是一举多得的好事。以他的能力,监国想必也能胜任。”
吕少曦皇帝听着九皇子的话,微微叹了口气:“吾儿,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老八虽有想法,但正如朕所说,他仁慈有余,魄力不足。在朝堂之上,面对那些老奸巨猾的大臣,若没有足够的威严和果断,很难掌控局面,推行政策。这监国之事,责任重大,关乎国家的兴衰荣辱,为父思来想去,还是觉得你最为合适。”
他抬头看着九皇子,目光中满是期许和信任:“你这些年在外巡视,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了解民间疾苦,也懂得如何处理复杂的政务。最重要的是,你心怀正义,一心为民,为父相信,你若监国,定能让大尚国蒸蒸日上。”
九皇子沉默片刻,心中仍有些犹豫:“我明白您的良苦用心,也感激您的信任。只是我更愿在民间行走,为百姓解决实际问题。监国之事,责任太重,我恐怕难以胜任。”
吕少曦皇帝轻轻拍了拍九皇子的肩膀,语重心长地说道:“吾儿,这天下是百姓的天下,无论在朝堂还是在民间,都是为百姓谋福祉。你监国,同样可以推行有利于百姓的政策,让更多的人受益。为父也并非要你一直监国,只是希望你能在这段时间里,锻炼自己,也为大尚国的未来打下坚实的基础。”
九皇子听着吕少曦的话,心中的天平渐渐倾斜。他想到这些年在民间看到的百姓疾苦,想到自己的抱负和理想,终于缓缓点了点头:“我试试吧,但我有请求,若我监国期间,有更合适的人选,能胜任其职务,我可会换人,哪怕是对方是一介布衣,而且你不能插手”
吕少曦皇帝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好,吾儿,朕答应你。相信你定不会让朕与天下百姓失望。”
九皇子行礼告退,走出主殿,望着夜空中的明月,心里想着,我做事可是很霸道的,那些官员会不会跳脚啊。脸上带着微笑,摇了摇头,走回偏殿休息去。
天色微亮,晨曦的微光还未完全驱散皇宫大殿前的薄雾,早朝的钟声便已悠悠响起。文武百官们身着朝服,神色各异,匆匆朝着大殿汇聚而来。有的神色凝重,脚步匆匆,似乎在思考着今日朝堂之上可能会讨论的要事;有的则三两成群,小声交谈着,眼神中透露出一丝好奇与疑惑。
九皇子一身华服,神色平静,稳步走进大殿后门。此时,伺候吕少曦皇帝的老太监清了清嗓子,尖细的声音在大殿内回荡开来:“奉天承运,皇帝诏曰:今日起,由九皇子殿下监国,钦此!”
话音刚落,满朝文武整齐划一地躬身领命,口中高呼:“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九皇子殿下千岁千岁千千岁!”声音响彻大殿,气势恢宏。
九皇子微微颔首示意,随后不紧不慢地朝着台阶走去。当他踏上台阶,目光扫向前方,只见在皇帝的龙椅前面,突兀地摆放着一个小公案和一把椅子。他眉头微微一皱,眼中闪过一丝不悦,看都未再多看一眼,径直朝着那象征着至高权力的龙椅走去。他身姿挺拔,步伐坚定,稳稳地坐上龙椅,而后转头,神色淡然地对身旁的公公说道:“把前面的公案和椅子撤了。”
这一举动瞬间引发了底下大臣们的一阵骚动,众人开始窃窃私语。
“这九皇子也太直接了,那公案和椅子可是特意为各位皇子准备的,他这般举动,实在有违常理啊。”一位年迈的大臣小声嘀咕着,脸上满是惊讶之色。
“是啊,虽说如今监国,但毕竟不是皇帝,直接坐上龙椅,还撤了特意准备的东西,难免让人觉得有些僭越了。”另一位大臣附和道,眼中透露出一丝担忧。
“不过,九皇子这些年在外巡视,听闻颇有一番作为,或许他自有想法,不愿被这些规矩束缚。”一位年轻些的大臣小声为九皇子辩解道。
大臣们的议论声虽小,但在这庄严肃穆的大殿内,却显得格外清晰。九皇子神色平静地坐在龙椅上,目光缓缓扫过众人,他知道,自己的这一行为,必然会在朝堂上掀起波澜,但他心中有自己的考量。他认为,监国就当有监国的威严,既然肩负起这份重任,就不能被形式所累 。
公案和椅子被顺利撤下,大殿内一时安静得落针可闻,九皇子再次转头看向身旁的公公,目光交汇间,公公心领神会,立刻向前一步,扯着那标志性的尖锐嗓音喊道:“有事启奏,无事退朝!”喊罢,便又恭敬地后退一步,回到原位站定。
这声音在空旷的大殿里回荡,余音还未散尽,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臣便从朝臣队列中站了出来。他身形佝偻,却努力挺直脊梁,脸上带着愤慨与不满,手指微微颤抖着指向九皇子,大声指责道:“九皇子殿下,此举实在僭越!龙椅乃陛下专属,您虽奉命监国,可这龙椅也不是您能随意坐的。那公案和椅子,是陛下念您监国辛苦特意准备,您却这般无视,简直目无君上,置祖宗礼法于何地!”老臣情绪激动,说到最后,声音都微微发颤,显然对九皇子的行为极为愤怒。
此言一出,朝堂之上瞬间炸开了锅。一些平日里就循规蹈矩、恪守旧制的大臣纷纷附和,他们脸上带着义愤填膺的表情,七嘴八舌地指责起来。
“是啊,这成何体统!祖宗定下的规矩,怎能随意破坏?”
“九皇子殿下年轻气盛,可也不能如此肆意妄为,不顾皇家威严和朝堂规矩啊!”
然而,也有一些大臣默不作声,他们神色各异,有的面露犹豫之色,似乎在权衡利弊;有的则悄悄打量着九皇子的脸色,试图从他的反应中揣摩出他的心思。还有少数几位平日里与九皇子有过接触,知晓他能力和为人的大臣,虽未出声,但眼神中透露出一丝担忧,他们担心九皇子初临朝堂,便因这一行为陷入困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