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回到1736年四月初九,大清三年一次的科举殿试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考场上,考生们埋首奋笔,尽情施展自己的才学,对经史典籍和时政的作答如行云流水,这场关乎他们命运的考试在紧张而有序的氛围中逐渐接近尾声。
待所有试卷收齐,阅卷工作紧锣密鼓地展开,一切都按照往年的流程稳步推进,众人满心期待着放榜时刻的到来。
就在放榜日期快要临近的时候,礼部尚书突然接到弘历皇帝的旨意,要求增设殿试面试环节。
这一消息如同巨石投入平静的湖面,瞬间在礼部炸开了锅。
礼部的官员们既惊讶又紧张,赶忙着手准备面试的相关事宜,同时紧急通知那些参加殿试的考生。
消息传到考生耳中,大家都惊呆了。
原本以为考试已经结束,正翘首以盼着放榜结果,没想到突然又冒出个面试。
一时间,考生们的心情变得复杂起来,有的焦虑不安,担心自己毫无准备;有的则跃跃欲试,觉得这是一次展现自己的新机会。
面试当天,考生们怀着忐忑的心情早早来到指定地点。
现场气氛比笔试时更加紧张,大家都在猜测面试会问些什么问题。当考生们依次进入面试考场后,才发现弘历皇帝问的竟是数理、天文、地理等方面的知识。
这可让大多数考生傻了眼,他们完全没料到会考察这些内容,不少人站在那里,紧张得额头直冒冷汗,大脑一片空白,半天也憋不出一句话来。
但也有少数考生,面对这些问题却镇定自若。
其中一位来自浙江的考生,平日里就对数理知识情有独钟,经常研读西方传教士带来的书籍。
当被问到西方数学中的代数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时,他立刻来了精神,有条不紊地讲述起来。从如何用代数方程计算商业利润,到解决农田面积测量中的难题,他讲得条理清晰,还结合了不少生活中的例子,让在场的人都听得津津有味。
面试结束后,考生们走出考场,外面瞬间热闹非凡。
那些被问题难住的考生满脸沮丧,不停地唉声叹气。
“我之前只顾着复习经史典籍和时政,根本没关注过这些数理知识,这次可真是大意了!”一个考生懊悔地说道。
另一个考生也无奈地摇摇头:“是啊,我怎么也没想到会有这样的面试,看来这次希望渺茫了。”
而那些表现出色的考生则被同学们围得水泄不通。
大家纷纷投来钦佩的目光,向他们讨教学习经验。“你太牛了!那些题我听都没听过,你却能回答得这么好,快说说你是怎么学的呀?”一个考生急切地问道。
浙江考生笑着说:“其实就是我平时对数理特别感兴趣,一有时间就找相关的书来看,还会自己思考怎么把这些知识用到实际中,没想到这次真派上大用场了。”
由于弘历并没有改革科举制度,朝堂保守派大臣虽对弘历增设面试考察数理天文地理等内容极为不满,却也只能发发牢骚。
他们在府邸中、朝堂下,三两成群地抱怨,认为此举违背了祖宗旧制,让科举考试偏离了正道。
“这成何体统!科举向来以经史取士,如今加入这些旁门左道的数理知识,简直是本末倒置!”一位保守派老臣气愤地说道,手中的拐杖在地上重重地敲了几下。
“就是,如此下去,恐怕会让年轻学子们心浮气躁,不再潜心钻研圣贤经典。”另一位附和道,脸上满是担忧。
然而,尽管他们牢骚不断,却也无法改变结果。
随着考生们各自散去,殿试增设面试环节且考察数理天文地理的消息,像野火一样在京城迅速蔓延开来,很快就传到了各个角落,甚至偏远的乡村也都听闻了此事。
一时间,无论是繁华的街市,还是宁静的小巷,人们都在热烈地讨论着这件事。
热闹的集市上,卖布料的大娘跟顾客闲聊:“听说了吗?今年殿试可不一样了,本来都快放榜了,突然又加了个面试,考的都是些天文地理、数理算法的知识,好多考生都被难住了呢!”
顾客惊讶地张大嘴巴:“真的呀?看来现在读书不光要会背那些老书,还得懂好多新东西才行。”
这消息也传到了各地的书院和私塾,老师们意识到教学内容或许需要做出改变了。不少书院的山长紧急召集老师们商议,决定在课程中增加数理、天文和地理的教学内容。
他们四处寻觅,邀请精通这些领域的人才来书院授课。
有的书院幸运地请到了曾在西方游学归来的学者,这些学者不仅带来了西方先进的知识体系,还分享了在国外的学习经历。
有的则找到了本地对这些学科有深入研究的文人,让他们把知识传授给学生。
书店里,数理、天文和地理类书籍的销量陡然上升。
以往摆在角落里无人问津的书籍,如今成了抢手货。
书店老板忙得不可开交,一边整理书架,一边笑着对顾客说:“最近这些书卖得可火了,都是因为殿试考了这些内容,大家都想多了解了解。”
在一些大城市,对这些新兴学科感兴趣的人自发组织起了各种学术团体。他们在风景秀丽的园林中、宽敞明亮的会馆里相聚,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有人带来自制的天文仪器,现场演示如何观测天体的运动。
有人绘制了精美的地图,详细讲解各地的山川地貌和风土人情。还有人探讨西方数学在商业经营、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提出了许多新颖的观点和方法 。
这场由弘历细微举动引发的学术热潮,从城市蔓延到乡村,让数理天文地理知识在民间生根发芽,蓬勃生长 。
1736年9月初。
京城秋意弥漫,紫禁城养心殿内。
弘历身着一袭素色常服,眉头紧锁,正全神贯注地审阅着国安局呈递的各地情报。殿内的烛火在微风中轻轻晃动,映照着他那稚嫩的面庞。
恰在此时,殿外传来太监那尖锐又悠长的通报声:“兵部尚书傅鼐、工部尚书鄂尔奇求见——”弘历闻声,缓缓抬眸,放下手中的文件,沉稳且有力地下令:“宣他们进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