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清宫内。
随着最后一份奏章批复完毕,心情大好的弘历,决定前往皇家文渊阁,在书海墨香间放松身心。
“小李子,摆驾文渊阁!”弘历起身,明黄龙袍随风飘动,腰间玉佩叮当作响。
弘历的贴身太监李玉立刻尖声回应:“嗻!奴才这就安排。”说罢,一路小跑,引领弘历走出养心殿。
穿过悠长的宫道,众人来到文渊阁,文渊阁飞檐斗拱,气势恢宏,朱红宫墙庄严肃穆,在繁茂古树的环绕下,更显古朴典雅。
弘历负手沿着荷池漫步,李玉紧跟其后,连大气都不敢出,时刻留意着周围的动静。
就在这时,阁内传来一阵朗朗的吟诗声,清脆悦耳且字正腔圆。弘历心中好奇,抬眸望去,只见固伦和敬公主拉着路易莎公主,正与大学士梁诗正一同从阁内走出。
路易莎公主一袭鹅黄色改良旗装,将她高挑的身材勾勒得淋漓尽致,一头金发松松挽起,斜插着一支翡翠簪子,蓝眼睛宛如深邃的湖水。
当她的目光触及弘历的那一刻,整个人瞬间怔在原地,心中掀起惊涛骇浪。
在远渡重洋之前,她曾听闻东方帝王神秘而威严,原以为是一位面容冷峻、不苟言笑的君主形象。
可眼前的弘历,竟有着超乎想象的俊朗外表,举手投足间散发的王者之气,让她心跳不由自主地加速。
“皇阿玛!”固伦和敬公主老远就欢快喊道,拉着路易莎公主快步走到弘历面前,屈膝行礼。
路易莎公主这才回过神来,脸颊微微发烫,跟着盈盈屈膝,行了一个标准的旗礼,用略带羞涩的汉语说道:“中华皇帝陛下,今日能在此拜见您,是路易莎的荣幸。”
弘历微笑着看向路易莎公主,眼中满是赞许,说道:“公主来我大清两年有余,汉语说得这般地道,想必下了不少功夫。”
这时,梁诗正上前一步,恭敬地行了一礼,大声汇报:“陛下,路易莎公主天赋极高,且勤奋好学。
这两年多来,不仅熟练掌握了汉语读写,对诗词歌赋、经史子集也钻研颇深。
就拿前几日来说,她观园中雪景,写下‘雪落宫墙映月寒,琼枝玉树舞阑珊。清辉洒落三千界,疑是仙庭玉宇间’,诗中意境独特,用词讲究,令人赞叹。
在经史学习上,公主对《论语》《史记》等典籍理解深刻,时常能提出独到的见解,连臣都深感佩服。”
弘历听后,满意地点点头,带着众人步入文渊阁。阁内书架林立,经史子集琳琅满目,散发着淡淡的书墨香气。
弘历随手从书架上取下一本《诗经》,笑着问路易莎公主:“公主既对诗词感兴趣,这《诗经》中的篇章,想必有所涉猎?”
路易莎公主脸颊微红,目光有些躲闪却又忍不住看向弘历,落落大方地回应:“回陛下,梁大人曾悉心讲解过《诗经》。
像‘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描绘出女子出嫁时的美好场景,充满了生活气息与祝福之意,让人过目难忘。”
众人来到阁内宽敞的露台,李玉早已指挥宫女摆好茶具,宫女们动作娴熟地煮水、泡茶,瞬间,袅袅茶香弥漫开来。
弘历端起茶盏,向路易莎公主介绍道:“这是我大清的龙井,外形扁平光润,汤色嫩绿明亮,滋味鲜醇爽口,不仅口感绝佳,更有提神醒脑、养生健体之效。”
路易莎公主接过茶盏,轻嗅茶香,浅抿一口,赞叹道:“这茶清香悠长,咽下后回甘无穷,和英国的红茶截然不同,别有一番风味。”
夕阳西下,天边被染成瑰丽的色彩,余晖洒在文渊阁的琉璃瓦上,与荷池波光相互映衬,宛如一幅绝美的画卷。
弘历与路易莎公主就中英文化、习俗畅所欲言,路易莎公主时不时偷偷看向弘历,心中的好感如燎原之火,熊熊燃烧。
待天色渐暗,弘历起身对李玉说道:“小李子,摆驾回宫,今日与公主一番交谈,让朕对两国文化交流的前景更有信心了。”
言罢,在李玉和众人的簇拥下,朝着紫禁城的方向走去,而路易莎公主的目光,始终追随着弘历远去的背影。
几日后,庄亲王允禄听闻弘历在文渊阁与路易莎公主相谈甚欢,心中顿时有了主意。
回想起访英期间,允禄深入英国的大街小巷、学府工厂,议会里激烈的辩论,工厂中蒸汽机的轰鸣,学府内活跃的学术氛围,都让他深受触动。
回国后,允禄一心想要改变大清上下对西洋的偏见,他将访英见闻编写成《英吉利见闻录》,刊印后在朝堂与民间传阅。还在王府开设西学讲堂,举办西洋器械、文化展览。
但以朱轼为首的守旧派,对西方事物全盘否定。朱轼乃饱读儒家经典、深受程朱理学熏陶之人,一生以扞卫儒家正统、守护祖宗规制为己任。
在朱轼心中,大清乃天朝上国,礼仪之邦,西方蛮夷文化如同洪水猛兽,不值一提。不仅在朝堂抵制允禄,还私下诋毁西学。
允禄一直寻找破局之法,弘历与公主的会面让他看到希望。他觉得促成公主入宫,既能增进两国邦交,也能为宫廷带来新活力,打破众人对西洋的偏见,为双方交流合作创造机会 。
这天,早朝结束,庄亲王允禄瞅准弘历心情不错,便快步上前,拱手说道:“陛下,臣听闻日前您在文渊阁与英国路易莎公主交谈甚为融洽。
公主不仅姿容出众,且对我大清文化了如指掌,实乃不可多得的佳人。臣以为,若将公主纳入后宫,一来可彰显我朝海纳百川的胸怀,二来两国亲上加亲,商贸、文化往来必将更加紧密,借此打破朝中老顽固对西方的偏见,实是利国利民的大好事。”
弘历微微皱眉,沉思片刻,缓缓说道:“庄亲王,此事事关重大,且容朕斟酌一番。皇家后宫不同于寻常,一言一行皆关乎国体,不可草率决定。”
尽管如此回应,那日在文渊阁与路易莎公主交谈的场景,却不由自主地浮现在弘历脑海中,公主灵动的蓝眼睛和流利的汉语,给他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庄亲王见弘历并未一口回绝,心中暗喜,趁热打铁:“陛下圣明!不过,臣调查过,公主在英国便对我大清心驰神往,此次来朝,对陛下亦是倾慕有加。
这门亲事若能成,公主必定全心侍奉陛下,为后宫带来新气象,助力我朝与西方的交流。”
弘历未置可否,摆了摆手:“亲王所言,朕记下了。你先退下,容朕细细思量。”待庄亲王退下,弘历陷入沉思,一方面,庄亲王的提议确实有道理,与英国联姻能巩固两国关系,打破朝堂对西方的偏见。
另一方面,贸然纳妃,恐遭朝中保守派反对,也可能引发后宫纷争。
几日后,弘历特意召开了一场御前会议,参会人员不仅有军机重臣,还包括六部尚书等人。
待众人到齐,弘历目光如炬,扫视朝堂,开门见山地表明了自己的想法:“朕决定将英吉利路易莎公主纳入后宫,借此增进两国友谊,推动我朝与西洋的交流。”
此话一出,朝堂瞬间炸开了锅,朱轼气得脸色铁青,双手微微颤抖。作为程朱理学的坚定扞卫者,在他心中,祖宗留下的礼仪规制如同不可逾越的天条。
此刻听闻弘历要将蛮夷女子纳入后宫,简直是对祖宗的大不敬,对儒家纲常礼教的公然践踏。
只见他快步冲上前,手指颤抖着指向弘历,嘶声喊道:“陛下!我大清列祖列宗向来视蛮夷如寇仇,您竟要将蛮夷女子纳入后宫,这是对祖宗的大不敬!若您执意如此,臣宁愿撞死在这金銮殿的柱子上,也绝不让这等辱没祖宗的事发生!”
礼部侍郎德通也跟着附和,声音颤抖:“陛下,西方文化与我朝大相径庭,公主入宫后,诸多礼仪规范难以契合,必定会沦为朝堂内外的笑柄,损害我朝威严啊!”
宗人府塞尔赫也皱着眉头,拱手进谏:“陛下,此举万万不可,还望您收回成命!”
面对众人的反对,弘历龙颜震怒,猛拍御案,“砰”的一声巨响震得大殿嗡嗡作响。
“够了!”弘历目光如电,扫视朝堂。
“如今世界局势瞬息万变,西洋各国凭借工商贸易迅速崛起。我朝若再抱残守缺,迟早会被他们欺凌。
联姻英吉利公主,不仅能缔结邦交,更是我朝了解西洋、走向世界的契机。公主入我大清后,勤奋研习中华文化,已然能诗会赋,她的到来,只会为我朝增光添彩!若再有谁胆敢以死相逼,阻碍我朝革新,休怪朕无情!”
朱轼却依旧冥顽不灵,红着眼,声嘶力竭地狂吼:“臣自幼熟读圣贤书,深知君臣大义、祖宗规制。臣宁死,也不能看着祖宗基业毁于一旦!”
说罢,朱轼像发了疯一般,朝着殿内石柱冲去。只听“咚”的一声闷响,朱轼额头鲜血四溅,当场晕死过去。
弘历见状,脸色铁青,怒声下令:“朱轼目无君上,扰乱朝堂,即刻革去官职,押入大牢!”
在弘历强势表态下,部分大臣的态度开始转变。庄亲王适时站出来支持弘历:“陛下圣明!此次联姻意义重大,不仅能改善两国关系,还能促进文化、商贸的交流,为我朝带来新的机遇。”
张廷玉上前一步,轻抚长须,朗声道:“陛下,庄亲王所言极是。如今西洋诸国发展迅猛,我朝与英吉利联姻,恰是顺应时代之举,可开启我朝与西方交流的新局面 。”
鄂尔泰紧接着出列,双手抱拳:“陛下,这一举措实乃高瞻远瞩。既能彰显我朝开放包容的大国风范,又能借此契机,学习西洋之长,推动我朝进步。”
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反对的声音逐渐平息。弘历趁热打铁,下令礼部即刻着手筹备纳妃事宜,要求务必办得隆重体面,向天下昭示大清与西方交流的决心。
礼部尚书杨名时领命后,面露难色:“陛下,虽说此番纳妃需彰显我朝风范,但该有的礼仪不能少。公主身份特殊,来自异国,一些环节还需与英国公使沟通协调,以免引起误会。”
弘历点点头:“杨爱卿考虑周全,此事就由你全权负责!”
随后,弘历又吩咐李玉:“小李子,你去传旨给内务府,准备一份隆重而不失典雅的纳妃礼物,切不可寒酸。再挑选几名机灵、可靠的宫女,专门侍奉公主。若有差池,拿你是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