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一章 天价捐款
张华等人带着黄金和粮食来到县衙外的大街外,得知县令陈志已等得有些焦急了,一行人赶忙加快脚步,迅速走向善捐堂。一到善捐堂门口,张华和黄荣便上前向陈志拱手施礼,黄盈也盈盈一拜,向陈志行了个万福礼。
陈志见张华如约带来了捐助的钱财,终于放下心头大石,转嗔为喜。又见黄盈盛装打扮,娇美万分,更是眼前一亮。黄盈上次参加过他爹的洗尘宴,所以他认得黄盈是黄荣的女儿,也是上次失踪案的主角。
看到黄盈跟张华关系亲密,陈志心中不由得暗想:“黄荣这女儿与张华关系不错嘛,看来上次二人被绑架,张华倒是因祸得福了。难怪他会与黄荣共同发起募捐之事。”
虽然心中想着这些琐事,陈志表面上的工作安排却丝毫不马虎。他先是向张华等人点一下头,然后立刻下令,让县衙的捕快们维持好现场秩序,确保没有人能够接近善款。他对捕快班头李胜说道:“李捕头,你们务必加强警戒,绝不能让任何可疑之人靠近善款。若有闹事者,一律严惩不贷!”
李胜连忙应道:“县尊大人放心,属下一定全力维持秩序,绝不让任何人有机可乘。”说完又向张华眨了下眼睛,上次张华请他吃烧烤的滋味让他终生难忘,所以对这个英俊的年轻人非常有好感。
向属下诸人安排妥当后,陈志这才转身对张华和黄荣说道:“张小兄弟、黄东家,感谢你们的慷慨解囊。此次赈灾工作若能顺利进行,二位功不可没。”
张华摆了摆手,语气谦逊地说道:“县尊大人客气了。张某只是尽了一份绵薄之力,希望能为灾民们争取一线生机。”
黄荣也笑着说道:“县尊大人言重了。黄某身为商人,能为百姓做些实事,也是分内之事。”
黄荣说跟陈志客套完,就指挥着随行的人将马车上的箱子一一搬下来,运入善捐堂。善捐堂的差役们见到有人前来捐献,顿时精神大振,他们一改之前的萎靡模样,连忙上前帮忙接收财物。装着黄金箱子和一包包粮食被小心翼翼地搬进善捐堂,堆放在大厅中央,显得格外醒目。
陈志见状,心中大喜,立刻让差役们盘点接收到的黄金。经过仔细清点,果然如张华所承诺的,黄金总数达到了六千九百两,至于粮食,则有五百石之多。
陈志点了点头,随即让记事按照之前的约定,将捐款登记在册。他特意嘱咐道:“极乐老人捐下黄金六千两,黄氏商行捐下黄金二百五十两,大良商行张华捐下黄金一百五十两。”说完后,他又小声说:“另外,还有五百两黄金作为本次赈灾活动的经费,名为‘公使钱’,用作衙门各同僚辛苦劳碌补偿之用,公使钱不用入善款帐册,另建一账本记录开支。”
记事听到另有钱财补偿自己这些办事的人,心中也是欢喜,连忙点头,用心将每一笔款项详细记录在案。张华和黄荣见到陈志重视,县衙上下之人办事认真,心中也感到一阵踏实。
张华一行人走近善捐堂时,他故意让随行之人一边走一边大声喧哗,这一来就将大街上的行人都惊动了。人皆有好奇之心,许多人纷纷过来看热闹,此后一直跟在他们后面,想要看个究竟。待他们进入善捐堂后,街上的人群更是议论纷纷,猜测着这长长的队伍,带来那些沉重的箱子里共有多少钱财。
就在黄金交接完毕后,陈志叫来一名杂役,吩咐他拿着铜锣走出善捐堂门口,对着街上的人群大力敲了一阵铜锣。杂役一边敲锣,一边高声喊道:
“善捐堂现在收到极乐老人的捐献六千两黄金!”
“善捐堂现在收到黄氏商行的捐献二百五十两黄金,另有大米及麦粮等粮食合计五百石!”
“善捐堂现在收到大良乡张华的捐献一百五十两黄金!”
铜锣声和喊声在街道上回荡,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围观。城中首富黄荣的二百五十两黄金和大良乡张华的一百五十两黄金,可算是大额捐款了,但那个神秘的“极乐老人”竟然捐赠黄金达六千两之多!这一消息瞬间在人群中引起了轰动。
街上的人们纷纷交头接耳,议论纷纷。
“极乐老人?是上次醉风楼拍卖会那个幕后人吗?”
“六千两黄金啊!这可是天文数字!”
“天呐!这么大的手笔呀!那些灾民有救了。”
“城中首富黄荣也捐二百五十两黄金,还有一个叫什么张华的,也捐了不少,看来这次赈灾是真的有希望了!”
……
善捐堂的成立和极乐老人的巨额捐款迅速成为吴城县的热门话题,全城上下无不为之震动。极乐老人捐出的六千两黄金,如同一颗重磅炸弹,激起了全城的关注和讨论。这位神秘的善长仁翁被百姓们视为“天上的神仙下凡打救世人”,众人对他充满了敬仰和膜拜之情,甚至不敢过多议论,生怕亵渎了这位大善人。
听说在极乐老人的带动下,城中富商已纷纷响应捐款。城中首富黄氏商行捐出了二百五十两黄金,最近才在城中开设商铺做丝绸及布匹生意的古家商行也捐出了一千两银子。不过这些富商的捐款虽然数额巨大,但并未引起城中百姓太多的惊讶,毕竟他们在城中财力雄厚,捐出这些钱财并不令人意外。然而,城西大良乡的少年张华捐出一百五十两黄金的事迹,却让全城百姓感到新鲜和好奇。
大家互相探讨之下,才知道张华原来是做水泥生意。但这水泥到底是什么?这种新奇的名字引起了吴城县百姓的极大兴趣。虽然大家还不太清楚水泥的具体用途,但听说它很快会在城中应用,到时自然大家就知道了。城中百姓们对此充满了期待,纷纷猜测这种东西会如何改变他们的生活。
善捐堂成立后开始收到商行和个人的捐款,这消息迅速传遍吴城县及周边地区。一二百两黄金的捐款,对于普通百姓来说,可能已是天文数字,但对土豪乡绅富户而言,还不至于让他们感到压力,这让他们觉得捐款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反而生出些许争出风头的心理。
于是就激发了更多人参与,很快,附近的商人和普通百姓也纷纷前来捐款捐物。有的人捐出几两银子,有的人带来几袋粮食,甚至还有人送来衣物和布匹。虽然这些捐款金额不大,但每一份都承载着百姓们的心意。县衙的差役们对每一位前来捐款的人都热情接待,无论金额大小,都郑重其事地登记在册,并表达由衷的感谢。
善捐堂门前渐渐热闹起来,人来人往,络绎不绝。陈志站在堂前,脸上洋溢着欣慰的笑容。他一边指挥差役们维持秩序,一边亲自向捐款的百姓拱手致谢。堂内的衙差们也忙得不亦乐乎,但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喜悦的神情。
在人传人的效应下,未来的数天中,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慈善捐款活动中来。吴城县中的富户及商贾纷纷慷慨解囊,一百两银子、二百两银子、五百两银子甚至一千两银子的捐款接连不断。这些富商们的出手,不仅为善捐堂注入了大量资金,也进一步带动了全城的捐款热情。
与此同时,普通的城中百姓也对募捐活动表现出了极大的支持。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百姓们少则捐出十文八文,多则捐出三五百文,纷纷排队前来捐款。捐款的队伍最长时甚至蜿蜒数十丈,从善捐堂门口一直延伸到街尾,场面蔚为壮观。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一份虔诚与期盼,仿佛他们捐出的不仅仅是钱财,更是一份对灾民的关怀与祝福。
众人拾柴火焰高,在百姓的踊跃参与下,善款的数量逐渐增加。善捐堂内的账册上,密密麻麻地记录着每一笔捐款,无论金额大小,都被郑重其事地登记在案。堂内的办事人员和衙差们忙得不可开交。
随着善款的不断增加,善捐堂的影响力也逐渐扩大。城中的茶馆、酒肆、集市,甚至街头巷尾,人们都在谈论着这场募捐活动。极乐老人的善举、富商们的慷慨、普通百姓的踊跃参与,成为了吴城县最热门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