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五章 筑堤准备
在县衙批文下达的次日早晨,张华便展开了紧张的物资和材料的筹备工作。他首先将人手调配事宜交给罗强负责,由其与县衙这边对接调派民夫之事。自己则全力投入材料筹备这一关键环节。
修筑河堤所需的四大主材中:水泥由大良乡水泥厂生产,张华亲自前往督导生产及运输;碎石与河砂则可以在施工现场附近就地取材,待得罗强从县衙处接收相关人手后,就要开始安排工人,让他们在八山乡河段沿岸设立采石场和筛砂点;而钢筋的供应则采取分段加工模式——黄荣的钢铁厂负责冶炼生铁原料,再由县城十余家铁匠铺统一锻造成规格一致的钢条。张华特别叮嘱铁匠们要在每根钢筋两端打上特殊标记,以便施工时准确把控质量。
张华在多次使用系统查阅后,对系统查阅的功能也越来越了解,他发现系统查阅除了可以搜索资料外,还可以针对自己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甚至自己眼中看到的事物如有不解时,系统还可以进行分析,从而最后给出系统的分析或答案。当然,每次解答或分析也是占用系统查阅次数的,跟搜索资料一样。
张华熟悉系统查阅功能后发觉,原来自己的系统查阅功能不单是搜索引擎,简直就是一个人工智能模型。既然系统查阅有这样好用的功能,自己修筑河堤自然要让其帮忙分析一下,看看工程需要用多少材料,以好自己心中有数。
经查阅分析后,系统给出了以下的答案:
修造一段长约四十多丈,截面为梯形,梯形上边宽约2丈,下边宽约4丈,高度三丈的河堤,使用现代混凝土建筑技术施工方案,材料需求大约需要立方米混凝土用量。按现代的计算单位标准,每立方混凝土用的材料比,水泥为350公斤,砂650公斤,石子1200公斤的用量,整段河堤完成立方米混凝土的用量,大约需要水泥3850吨,砂7150吨,碎石吨,另外按0.1%的配筋率,约需87吨的钢材。
当然,按现代工程标准,修筑河堤配筋率应为0.5%的,现在按0.1%的配筋率,钢筋用量虽然只是现代工程标准的五分之一,但相比传统夯土堤坝,这种钢筋混凝土结构在抗冲刷性和整体强度上已有质的飞跃。系统又特意让张华注意,需要在关键受力部位加密了钢筋排布,以确保在汛期能抵御急流的冲击。
目前大良乡生产的水泥每袋重量也是50公斤\/包,按工程需求计算,则需要水泥七万七千多包。目前大良乡水泥厂,经过近几个月的生产,总库存约7万袋(因为包装袋不够,目前还没有全部装袋),是基本能满足本次河堤修筑的需求,但将耗尽全部储备,后面其他工程如有需要就要加强生产能力了。
至于八十多吨的钢材,黄荣那边的钢铁厂现有库存及产能仅能保证一半的需求量,后面只能采取加急生产措施,启动全厂三班倒生产制度,预计通过加班增产可在首批钢材用完前完成剩余一半的生产任务来。
而工程材料需要的砂,碎石等,自然是在施工现场就地取材的方案,组织民工在八山乡河段筛选优质河砂和就近开采山岩。此前张华已用系统查阅功能,研制出爆石用的炸药,供给大良乡工厂采石用,现在在八山乡的河堤需要就近开采山岩,自然也能应用得上。而爆炸得到的大块石材,再由工人加工成符合规格的石料。
所有这些,以现代的标准来看,工程量及使用的材料总量都不算大,但在这个古代的社会,已经是非常巨大的场面,在当时的生产条件下,操作完全依赖人手操作、运输全靠人挑畜驮,虽然张华也利用系统制作出不少简化力气的工具,但是生产方式的原始性还是大大制约了施工进度。
张华为确保工程进展,连续十余日奔波于县城、大良乡及八山乡的施工现场三地,高强度工作下,使他原本合身的青布长衫竟显宽大,面容也明显清减了许多。
县衙也在下发批文的第二天开始调配人力。原先参与修筑城墙的以工代赈灾民约千余人,在他们在努力下,城墙工程已近尾声。这部分人正好抽出来,转调给张华安排修筑河堤。
张华派罗强负责接收安置这批工人,安排如下:待遇标准:提供集中住宿的工棚,保证工人的生活条件;发放工钱,每工人每日工钱为5文(原修筑城墙时仅管饭无工钱);原来伙食由两餐改为三餐,而且伙食标准提高。
此待遇一出,原千余名工人不仅全部自觉留下,更引来六百余亲友加入,让施工总人数增至一千六百余人。
与此同时,县衙原征调的各村劳役队伍(即张华曾参与过的乡村劳役)本应解散,现获准自愿加入河堤工程。对比条件如下:
原待遇:每日2文工钱+两餐基本伙食;现待遇:每日5文工钱+三餐改善伙食,这待遇是和以工代赈的灾民是一样的。
结果有八成以上,大约有五百多人也是愿意留下来加入河堤修筑队,让修筑河堤的工人达到二千一百多人。而那批劳役民夫中,有不到两成的约百来人,认为此前他们的待遇比以工代赈的工人好,现在却是相同的,因此他们心理有些不平衡,从而不肯加入施工队,而是选择离开返乡。
不过这些返乡者事后多遭家人埋怨,\"放着现成的工钱不赚,回来作甚?跟人家修河里,管吃管住还有钱拿,你倒好...\" \"家里灾后什么生计都没了,你还挑三拣四做什么?\"……
这些离开的人后悔不迭,但已错失良机,事后想起只能捶胸顿足痛哭不已。而留下的工人在优厚待遇的激励下,工作积极性格外高涨。
罗强在县衙的安排下,接收了这二千一百多人的工人队伍,如此大规模的施工队伍若以私人名义组织,肯定会引起官府的疑虑,但如今由县衙正式出面统筹,有了官方背书,运作起来自然顺畅许多。
罗强作为这支两千余人队伍的总指挥,此前跟随张华学习的军事化管理知识正好派上用场。他将工人按军事编制分为:每50人设一工队,由队正管理;每10队设一营,配备专职调度人员;设立专门的督查组负责考勤纪律。
在罗强的指挥下,这支庞大的施工队伍展现出惊人的效率,每日卯时准点点卯、各工队按计划轮班作业、材料运输井然有序、施工进度精确把控。
工人们虽非军人,却在这样严整的调度下各司其职,整个工地运作得如同精密的机械。这种高效的组织管理,为后续河堤工程的顺利推进提供了坚实保障。偶尔有县衙派来的公文传达人员见此情形,也不禁暗暗称奇,再不敢小觑这民间组织的工程。
根据县衙的安排,还有二十余家富室需派遣监督人员参与河堤工程,县衙对他们的具体规定如下:人员配置,每家需派遣一名主事(须为家族子弟)、一至两名随从。他们的职责权限仅限现场观摩施工过程,无需参与施工做事,更严禁干预施工、越级上报、擅自更改施工方案等。
为此,张华制定了详细的管理制度,又设立专门的管理队负责监督这些监督人员。张华制定的管理制度,针对违规处罚措施如下:
初次违规,警告并记录在案,需要罚款,罚款由县衙收取;
再犯,上报县衙处罚其个人,需要罚较多的款,罚款由县衙收取;
严重或再犯,上报县衙处罚其个人及家族,有可能追究刑事责任,还需要罚巨额的款,罚款由县衙收取。
责任划分中特别指明,如果监督队不干涉施工,待工程顺利完成则最好,众人可以平安回家,如果一但因监督队的扰乱而影响工程,相关责任人就要接受处罚。
对监督队的具体日常管理由县衙安排人手全权负责,称为管理队队正,队正以可直接处置违规行为。
起初,陈志本打算派自己的心腹,县衙的刘班头负责管理监督队,认为这样既正式又稳妥。但陈云得知消息后,立即动起了心思。
\"兄长,\"陈云端着一盏茶走进兄长的书房,脸上堆满殷勤的笑容,\"听说要派人去管那些富家子弟?\"
陈志头也不抬地批着公文:\"此事已定刘班头,你不必操心。\"
陈云不急不躁,慢慢绕到兄长身后,替他捏起肩膀:\"刘班头固然老成,但那些纨绔子弟最是奸狡,恐怕他们会阳奉阴违。不如...\"他手上力道恰到好处,\"让我去吧。\"
见陈志皱眉,陈云立刻补充:\"跟着张华做事,我能学到真本事。您看这几日他教我功课,连兄长都夸我进益了。\"
陈志手中的笔微微一顿,想起弟弟近日在张华的督导下,确实用功,也精进了不少。又思及那些富户子弟确实不好管教,若不派个有身份的去压着,恐怕他们不服。
\"罢了,\"陈志终于松口,\"但你得带几个衙役同去,再从府上调几个得力的家仆。\"
就这样,陈云如愿以偿地当上了管理队队正。他腰间挂着县令府的令牌,身后跟着四名衙役和四个陈府家仆,在工地上威风凛凛。那些平日里跋扈的富家子弟,见是县令亲弟坐镇,又带着官差,个个都收敛了不少。
陈云还为此特别制定了《督工守则》,要求各家子弟每日签到,并在指定区域活动。这些富室子弟虽然心有不甘,但是陈云虎假虎威,借着县衙的威权,倒也无人敢造次。整个监督体系既满足了富户参与的要求,又确保了施工的顺利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