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二章 慈救营
数天后,善捐堂募集的慈善资金已愈十二万八千多贯(按一两黄金兑换十两白银,一两白银按一贯即一千文计算)。有了这一大笔的善款,赈灾活动就进行得非常顺利了,各类粮食和生活物资的采购及分发起来等,都有条不紊的进行着。
逐渐增加的赈灾钱粮让县衙里不少人眼睛都红了,县衙中一些属官和胥吏如王虎等人都想分上一杯羹。陈志看着属下的神色,他哼了一声,便把各部门重要负责人员叫进内室,然后跟他们郑重说明,面对企图贪墨赈灾捐款的行为,都会得到毁灭性的打击。
首先,陈志明确向众人表明了自己的前途——在恩师的推举下,他即将升任南江府知府。但他也强调,升官需要实实在在的政绩作为支撑,而此次赈灾正是捞取政绩的绝佳机会。因此,他要求所有人必须全力以赴,确保赈灾工作取得成效。这一番话让他们意识到贪墨行为会直接影响到陈志的仕途,阻人升官比断人钱财更加招恨,做出了必然会被强烈报复。
其次,陈志提出了一个利益方案:就是那五百两黄金的“公使钱”,这笔钱是发放给县衙的属官、主事及衙差、办事员等,作为他们出力办事的补偿。这一举措既安抚了众人的情绪,也让他们有了正当的收入来源,从而减少了贪墨的动机。
最后,陈志还特别警告像王虎这样的心腹之人,收了公使钱后就必须用心做事,若再起贪墨之心,即便是心腹或亲戚,也绝不姑息,杀无赦。这种严厉的警告无疑起到了震慑作用。
通过这一系列威逼和利诱,县衙的属官、主事及衙差们不再对赈灾工作抱有抵触心理,而是能比较配合地投入到工作中。
回到张华带着财物过来捐献这天,张华站在门口,看着忙碌的景象,心中感到一阵踏实。他与陈志在详细交谈下,得知县衙的赈灾工作已经发动起来,除了善捐堂这里接收捐款外,陈志已经安排人手在县城东门外的一片空地处搭建临时收留灾民的营地,并命名为“慈救营”。
有了张华等人运送过来的钱财及粮食后,慈救营的搭建工作就可以迅速展开。县衙里的工匠和闲杂人员被紧急调派过去慈救营那边,准备在那里搭建简易的帐篷和棚屋,并准备草席和炊具等物品,确保收留的灾民们能够有一个相对安定的栖身之所。
为了确保慈救营的运作顺利,陈志特意安排了几名经验丰富的衙差和捕快,负责营地的治安和管理。同时,他还从县衙的医馆中抽调了几名大夫,在慈救营内设立临时医棚,为灾民们提供基本的医疗服务。
接着,陈志又安排人手前往灾区实地调查受灾的情况,并顺便召集各乡的里正、乡老等人过来县衙处,后面集中召开会议,以便安排赈灾事项。为了扩大宣传,陈志还组织县衙里的闲杂人员,让他们在县城各处宣传推广,将县衙要救助灾民的消息通知到每一个灾民耳中。
然而,随着赈灾工作的展开,人手不足的问题逐渐凸显。为了满足赈灾工作的需要,陈志果断下令,除了一些损毁严重,实在需要急切修复的城墙,继续保持人手加紧修复外,其他情况不太紧急的工程段,原本负责修筑城墙的各处乡村民夫都抽调出来,协助赈灾工作。这些民夫在修筑城墙期间,受到规范的管理,具有较强的纪律性,只需要有效的组织,就能很好配合县衙的工作。
张华得知陈志准备将修筑城墙的民夫抽调出来协助赈灾后,他建议县衙可以从灾民中招募部分青壮人手,以工代赈,让他们参与修筑城墙的工作,每日发放粮食作为报酬。如此一来,这些青壮灾民既能自力更生,减轻赈灾压力,又能让修筑城墙的工作得以继续进行。此外,原修城墙的民夫因被抽调出来协助赈灾,建议除了改善他们的伙食外,还每日发放少许工钱,以增加他们的积极性。如此,既能确保赈灾工作顺利进行,又能兼顾城墙修筑,实为一举两得。”
陈志收到张华的建议书后,仔细思索了一番,心中不由得对张华的远见卓识感到钦佩。以工代赈,既能解决灾民的生计问题,又能推进城墙修筑,可谓一举两得。便决定采纳张华的建议。他立即下令,成立工赈队,工赈队从灾民中招募青壮人手,参与修筑城墙的工作,每日发放粮食作为报酬。同时,他还下令改善原修城墙民夫的伙食,并每日发放少许工钱,以激励他们更加积极地投入赈灾工作。
命令一下,县衙上下迅速行动起来。捕快和衙差们前往慈救营,向越来越多聚集在那边的灾民们宣传以工代赈的政策。许多青壮灾民听到消息后,纷纷报名参加工赈队。他们能够通过劳动获得粮食,还能带着家人进入城内居留,无需留在城外的慈救营等待救援,自然千万个愿意。
与此同时,原修城墙的民夫们也因伙食改善和工钱的发放而干劲十足。他们纷纷表示,一定会全力协助赈灾工作,绝不辜负县尊大人的期望。
张华的建议很快见到了成效。由于部分青壮加入工赈队,能带着家人进城去了,慈救营内的灾民减少一部分,余下的物资供应就比较充足,因此他们都情绪稳定。而进城的青壮灾民们通过劳动获得了粮食,一家人生活有了保障,城墙修筑工作也得以继续进行,县城的防御能力得到加强。至于原先负责修筑城墙的民夫,加入县衙安排的赈灾工作中作为底层工作人员,又让赈灾工作人手比较充足。
随着善捐堂和慈救营的设立,赈灾工作迅速铺开,吴城县的东门外逐渐成为了灾民们的聚集地。消息传开后,灾民们从四面八方涌来,有的拖家带口,有的孤身一人,脸上写满了疲惫与绝望,但眼中却闪烁着对生存的渴望。慈救营门外很快排起了长队,除了部分符合年轻力壮条件,被以工代赈那边的机构接收过去,因此得以全家进入城内的灾民外,其他灾民们按照秩序登记信息,领取救济物资。每一份物资的发放都经过仔细核对,确保公平公正。登记完毕后,这些灾民们被专门安排的人手带入慈救营内安置。
慈救营内,帐篷和棚屋逐渐被填满。虽然条件简陋,但比起露宿荒野,这里已经算得上是暂时的避风港。炊烟袅袅升起,空气中弥漫着米粥的香气,灾民们的脸上终于有了一丝久违的希望。孩子们在帐篷间奔跑嬉戏,虽然衣衫褴褛,但笑声却显得格外清脆。妇女们围坐在火堆旁,一边煮饭一边低声交谈,男人们则帮忙搭建更多的帐篷,或是搬运物资。整个慈救营虽然忙碌,却井然有序。
张华和黄荣等人也积极参与其中。尽管县令陈志曾明确表示,县衙的赈灾安排不需要民间团体过多介入,但张华等人并没有因此退缩。赈灾工作千头万绪,单靠官府的力量难免力不从心。于是,张华主动承担了一些外围的工作,比如物资的搬运、灾民的安抚、以及一些琐碎的事务安排。这些工作看似微不足道,却为整个赈灾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前面的好几天,张华作为赈灾活动的发起人,忙得不可开交。他事无巨细地安排每一项工作,从物资的调配到人员的分工,甚至亲自参与帐篷的搭建和食物的分发。从善捐堂到慈救营,他的身影几乎无处不在,仿佛不知疲倦。此外,黄荣也负责协调各方资源,确保物资能够及时送达,同时还要处理一些突发情况。他们两人的默契配合,使得赈灾工作得以顺利推进。
经过前面几天的努力,慈善救助的工作已经步入正轨,各项事务都有专门的工作人员在有条不紊地进行。张华和黄荣终于可以稍稍松一口气,可以抽身出来处理自身的事务。不过在完全抽身出来前,张华和黄荣二人决定过去东门城墙上,居高临下的看一下慈救营的情况。
他们站在城墙上,望着城外的慈救营处,曾经无家可归的灾民终于得到一个庇护点,望着忙碌的人群,心中既有欣慰,也有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