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756年二月,碎叶城。
李倓在碎叶城收到封常清和高仙芝被杀的消息虽然有了心理准备,但是当事情发生的时候还是难免有些唏嘘。
接下来按照历史的轨迹必然是哥舒翰的潼关之败。
李倓起身走到窗前看着外面长时间的一言不发。
杨悦看到李倓又在发呆于是走到李倓身后一把抱住李倓的腰说道:“现在长安乱作一团,你是不是需要将达奚盈盈接到碎叶?”
李倓笑了笑转过身看了看杨悦的眼睛说道:“把他接回碎叶你不怕和你争吵阿?”
杨悦笑了笑说道:“吵过打过又怎么样!至少知根知底的,万一你给我找个有心机的,我不得天天防着呀!”
李倓调侃道:“你还真通透呀!”
杨悦眼睛笑成了月牙状说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李倓笑着说道:“你这是夸我呢?还是损我呢?是不是外部来压力了?”
杨悦叹了一口气说道:“前几日我阿耶和我说下面的众臣明里暗里都开始议论了!现在他都不好意思见人了”
李倓眉头一皱问道:“议论什么了?”
“说他教女无方,说我不让你纳妾!并且子嗣单薄!平常百姓家也不会只一个子嗣,我还想跟着你名垂青史呢,现在倒好成了千古罪人。”
李倓笑着说道:“你野心不小啊!难道还想做第二个女皇吗?”
“则天顺圣皇后折腾一辈子,最后还不是毁誉参半,最后不得不去帝号,立无字碑。”
李倓惊讶的看着杨悦说道:“可以呀!通透啊!”
杨悦有点生气说道:“我在和你说正事,你别和我打马虎眼!那个金丝凯亚别看她一副人畜无害的,心眼多着呢,绝对不允许养家里。”
李倓说道:“她心眼多,也没你心眼多,她能斗的过你吗?”。
杨悦看了一眼李倓说道:“我懒得折腾,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你玩玩可以!绝对不能认真明白吗?”
李倓无奈的说道:“可是碎叶和合璧都是我儿子呀!”
杨悦说道:“合璧是合璧!她是她!合璧溜着汉人的血,金丝凯亚不一样,她心里想的是她的石国,如果不是对你有用我早弄死她了。”
李倓挠了挠头说道:“好!我明白!我前几日已经给达奚盈盈写了密信,让她尽快离开长安。”
杨悦点了点头说道:“河北唐军真的就那么厉害吗?”
李倓点了点头接着又摇摇头说道:“不是河北唐军厉害,是长安内斗的太厉害。”
“哥舒翰能守住潼关吗?”
李倓沉思了一下说道:“如果没有什么特殊情况哥舒翰必败。”
“那我们什么时候回长安?”
“现在还不是时候!”
就在两个人说话的时候,青莲进了屋子说道:“主子!韩靖武将军回来了!”
李倓一听大喜!自从去年年初韩靖武回河南老家接家眷一直都没消息,李倓一直都在担心呢!
李倓进了正殿韩靖武连忙起身说道:“臣拜见大王!”
“免礼!坐!”
“臣谢陛下!”
李倓说着走到自己的正位坐下。
韩靖武等李倓坐下后也在一侧坐了下来。
“路上可还顺利!”
韩靖武说道:“还好我们是去年八月从东都出发的,到了陇右才知道安禄山反了!”
“陇右和河西情况怎么样!”
“影响不大!只不过路上有大量的边军赶往长安。”
“哦!这样啊!家里都安顿好了吗?”
“谢大王关心!都已经安顿好了!臣这次回老家给大王带来两个人才!”
李倓笑了笑问道:“可是你亲朋好友?”
韩靖武回道:“二人是臣以前结交的好友,两人一身本事,奈何无处投身,所以一直流落江湖,这次臣回家就将二人带来碎叶。”
“韩将军二人可有性命?”
韩靖武一听连忙说道:“是臣疏忽了!臣这两个好友一个叫雷万春,一个叫南霁云。”
李倓一听吃了一惊,因为这两个人可是张巡手下的猛将,张巡能在雎阳拖住尹子奇全靠此二人之功。
雷万春,涿州人,祖籍地潘阳,生于长安。
自幼学习武术,天生智勇兼备,进入四十八寨赤松山跟随磨镜老人学习拳术及兵法,磨镜老人赐给雷万春法名叫道阐,雷万春在四十八寨修习拳术及兵法时间达16年之久,后从军,有志为国效力,但是未逢其时。
南霁云,唐代魏州顿丘(今河南省清丰县)人,少微贱,为人操舟。
南霁云青少年时代勤劳能干,喜爱学习,平时收工后总要习文练武。传说他会七十二路枪法,善骑马射箭,能左右开弓,百步之内箭无虚发。因家境贫寒,不得不弃家外出谋生,后投奔张巡部下被委以重任。
根据《旧唐书》记载:张巡“乃遣将雷万春、南霁云等领兵战宁陵北,斩贼将二十,杀万余人,投尸于汴,水为不流”。由此可见其武艺高强、指挥有方。
如今李光弼跑到了碎叶,现在河东主将是以前李光弼的副手浑释之,这浑释之虽然也行但是绝对没有李光弼的能力,不说浑释之能不能出井陉将河北唐军拦腰截断,能不能守住太原都是另外一回事。
一旦河北唐军没了后顾之忧必然全力进攻江南。
现在雷万春和南霁云又跑到了碎叶,张巡如果缺了这两个名将,恐怕守不住雎阳。到时候河北唐军南下占了江南就会得到江南的粮草补给,关中唐军绝对没有翻盘的机会了。历史说不定就会在这里发生改变。
就在李倓沉思的时候两个头发花白的老武生走了进来。
“草民雷万春、南霁云拜见大王!”
李倓没有吭声,而是仔细打量起二人,只见一人年纪约莫四十四五岁,虎背熊腰。一人头发花白年纪恐怕有六十,但是面色红润、毫无老态。
李倓知道年纪轻的是南霁云,年长者是雷万春。
雷万春和南霁云半天不见李倓动静,二人低头互相看了一眼,然后叹了一口气,看来这小唐王是看自己二人年老有轻视之心呀,既然如此就离开吧。
韩靖武一看连忙起身说道:“大王!”
李倓这才回过神连忙起身赔礼说道:“本王得见虎将一时失了神,失礼了!二位免礼请坐!”
雷万春和南霁云本来已经没了信心,但是听李倓说自己二人是虎将,看来这小唐王并无轻视自己之心。
“谢大王!”
李倓等二人坐下说道:“我小唐国不论出身只论能力,不知二位可有意在小唐国就职?”
雷万春一听连忙起身说道:“大王!不以年龄轻视我二人,我二人自当为大王效力!”
李倓笑了笑说道:“赵子龙七十尚能力杀五将!本王岂会以年龄轻视两位大贤。”
李倓左一句虎将右一句大贤将雷万春和南霁云捧的高高的,弄的二人十分的不好意思。
李倓接着说道:“二位刚到!我授予二人致果校尉效力军中,不知道二位意下如何。”
雷万春和南霁云一听不是大喜,简直是痛哭流涕!
二人由于出身低微,虽然一身本事但是却流落江湖,没想到快六十了竟然能走上仕途,致果虽然是个正七品武散官,但是这却是普通人一辈子都得不到的。
只要过了这门槛以后凭借自己实力岂能不功成名就。
二人连忙起身对着李倓千恩万谢。
接着李倓就让韩靖武带着二人先去兵部领取官凭,李光弼看是李倓安排的,于是就让二人做了自己的武判官,一人负责练兵,一人负责执法。
小唐国战兵起家班底都是陇右白发兵和伤残兵,以战死为荣,逃跑为耻,如果还能在军中效力的白发兵和伤残兵绝对是有本事的人,所以白发兵和伤残兵在军中很受敬重,雷万春和南霁云到了军中并没有受到歧视,反而很受人尊重。这让二人感觉来碎叶是真的来对地方了。
李倓送走三人后立刻就走到大唐舆图前面看了起来。
按照目前的情况,潼关已经不是整个战局的关键点了。
太原和雎阳才是整个战局的关键点。
首先只要太原在关中唐军手中,关中唐军就可以随时出井陉威胁河北唐军的粮道,河北唐军不得不回师对付井陉的唐军,不然洛阳和潼关的河北唐军就会被截断粮道。
反之如果太原在河北唐军手中,河北唐军的粮道将不会再受到威胁,并且河北唐军占了太原向西威胁关内道,向南可以支援洛阳。
历史上河北唐军的粮道一直被驻守常山的李光弼威胁,让河北唐军苦不堪言,兵少了打不过,多了就需要从长安和洛阳调兵,等兵到了李光弼就躲进井陉,让河北唐军来回奔波。
后来河北唐军实在受不了就十万大军围攻太原的李光弼,但是又被李光弼打的丢盔弃甲。
其次河北唐军如果夺不下太原,能夺下雎阳是最好的,这样就可以断了关中唐军的粮道。
睢阳位于大运河的汴河河段中部,是通济渠重要的节点,是江淮流域的重镇,江淮地区的门户。
这样一来洛阳和潼关的河北唐军就能获得江南粮草的供应,河北唐军将再也不用担心粮草的问题,而关中唐军将再也无法从江南获得粮草,关中唐军将完全处于劣势。
历史上就是张巡死守睢阳,使江淮地区免受战火,江淮所贡献租赋通过襄阳顺汉水至上津(今湖北白河北)然后抵达扶风(今陕西凤翔),源源不断送向灵武与蜀中,让关中唐军可以短时间恢复元气。
此时诸国在一心一意帮助关中唐军平叛,那是因为关中唐军在战略上完全处于优势。如果关中唐军一旦失去了战略优势,南诏国会立刻出兵剑南道,吐蕃出兵陇右道,回纥出兵关内道,然后同河北唐军一起瓜分天下。
李倓觉得自己有必要给长安写一份奏章,允许自己出兵平叛,以目前的形势李倓敢肯定他们绝对不会允许自己插手的,但是就算他们不同意自己还是要做做样子的,自己可以捞点政治资本,到最后等他们控制不住局势的时候自己也好下场。
公元756年四月,长安兴庆宫。
李隆基看完李倓的奏折陷入了沉思。因为奏折内容是李倓请奏出兵五万回长安平叛。
如果奏折只是李倓单枪匹马回长安李隆基肯定是高兴的,但是五万大军让李隆基确实忧心忡忡,李隆基也没想到李倓如今发展到这种程度。
更让他疑惑的是他是如何在河中那一小片地方如何养这么多兵的。
并且让李隆基心里不放心的是李倓能威震河中,以一己之力击败大食,这五万大军军队绝对不是一群乌合之众。
李隆基吐了一口气说道:“拿舆图来!”
高力士一听连忙让两个小宦官将大唐的舆图挂上。
“蜡烛!”
一个小宦官连忙拿了一个蜡烛撑到了舆图前面。
李隆基问道:“力士郭子仪现在在什么地方?”
“回陛下郭子仪和浑释之现在常山!”
李隆基在地图上找到了常山的位置,然后满意的点了点头。
随后李隆基将目光移动到了通济渠上问道:“江淮地区何人在镇守?”
高力士说道:“虢王李祗!”
李隆基一听有点慌了说道:“如此重要之地没有大将镇守如何能行!”
高力士连忙说道:“巡院经略张巡在雍丘击败了杨朝宗、谢元同等率兵四万余人,想来应该不会有事。”
李隆基听高力士说完并没有放下心来,内地的兵岂能是边军的对手,他还是不放心。
李隆基于是佝偻着身体在大殿内不停的走来走去。
走了一会李隆基突然停住身体问道:“哥舒翰呢?哥舒翰现在哪里?”
高力士吞吞吐吐地说道:“回陛下!哥舒翰……。”
李隆基眼神瞬间变得严厉说道:“是不是还在潼关?”
高力士小声回答道:“回陛下!哥舒翰是在潼关!”
李隆基一听怒道:“哥舒翰误我大唐阿!他如果继续待在潼关,一旦叛军从洛阳南下!我大唐将万劫不复阿!”
高力士连忙劝说道:“陛下哥舒翰固守潼关您是同意的呀!”
李隆基说道:“此一时彼一时!如果哥舒翰再不出关,一旦叛军撤军南下如何是好?必须让哥舒翰尽快出关拖住叛军南下!”
高力士说道:“陛下哥舒翰如果抗命怎么办?出征之时哥舒翰就以病推托,现在他又在外出征,万一……。”
李隆基沉思了好久说道:“通知杨国忠让他督促哥舒翰出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