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母亲让你给她生个胖孙?
刘禅听着这话就来气,斥道:“我母亲让你?我母亲若是让你去死,你死不死?”
竹篮的眼珠子乱转,想了一会儿,倔强道:“倘若主母真的让我去死,我肯定立马去死!”
刘禅突然笑了,“好极了!这可是你说的,我现在就给我母亲写信,请她让你去死。”
竹篮愣住了,不可思议地看向刘禅,忍不住问道:“世子,您是有多闲啊?或者,您是有多想我去死?”
刘禅找出纸笔,摊开在桌子上,说道:“其实只要你别总缠着我,一切好商量。”
竹篮上前,边帮刘禅研磨,边可怜兮兮地说道:“世子,主母是真的想让我给她生个胖孙。”
刘禅已经开始落笔了,嘴里应付道:“嗯,我相信你。”
竹篮的心态快要崩了,委屈地说道:“世子,既然您相信我说的话,那为何还要赶我走?”
刘禅瞪了竹篮一眼,冷冰冰地说道:“我想要做什么事情,还需要向你解释?”
竹篮很快便发现,她刚才说的话僭越了,于是连忙补救道:“世子,奴婢知道错了。”
这时,刘禅已经写好一张纸了,叠好后递给竹篮,吩咐道:“这封信给赵云将军,不得有误。”
竹篮愣了下,随即把信贴身收好。
刘禅又写了两封信,都交给竹篮,继续吩咐道:“这两封信,一封给诸葛军师,一封给汉中王。”
竹篮认真点头后,忍不住吐槽道:“世子,您的字好丑!”
刘禅狠狠地瞪了她一眼,斥道:“就你话多!还不赶紧安排人送信!”
竹篮闻言,急忙行礼,蹦蹦跳跳地去安排了。
望着竹篮的背影,刘禅叹了口气,心机重的女孩子,还是早些送走为妙。
此时,房间里只剩下刘禅一个人了,他又开始琢磨烦心事了。
他已经得知江东陆口换守将的事情了,也知道陆逊给关羽写信、送礼了。
至于关羽是何反应,刘禅也猜得到。
毕竟,在历史上,此时发生的情节,可以说是为关羽日后失败,埋下了伏笔。
对于江东的计谋,刘禅有两个选择。
其一,是立刻面见关羽,陈述、分析利弊,让他知晓利害关系,从而提高警惕,避免吕蒙偷袭荆州。
其二,是表面上假装什么都不知道,让关羽麻痹大意之下,吃个闷亏,让他长长记性,然而在暗地里,则要做好抵御吕蒙偷袭的准备,不让最坏的结果发生。
第一个选项的优点很明显:简单、省时省力、没损失!
只要分析得有理有据,以关羽的智慧,能够立即纠正他自己的错误。
然而,这个选项的缺点也很明显:因为几乎没有任何损失,关羽必然不会牢记自己决策上的失误,下次很可能依旧会“我行我素”。
第二个选项的缺点很明显:麻烦、费时费力、有损失!
然而,这个选项的优点也很明显:只要操作得当,生擒吕蒙不是梦,而且,还有可能让关羽在遭受小挫折后,幡然醒悟。
很显然,刘禅让竹篮送出的那几封信,已经代表了他的选择。
他选择表面上假装什么都不知道,让关羽麻痹大意之下,吃个闷亏,再引导关羽幡然醒悟。
当然,选项二的最终目标,是生擒吕蒙,如果一切顺利的话,还有机会生擒陆逊。
......
数日后,使者归来,觐见陆逊时,欣喜地陈述:“关羽心怀喜悦,再无忧虑江东之念。”
陆逊闻讯,心中大喜,立即秘密派人探察,得知关羽果然已撤去荆州大半兵力,奔赴樊城听从调遣,只待箭疮痊愈,便欲挥师进击。
陆逊详细探查后,即刻差人星夜疾驰,将这一重要情报报知孙权。
孙权闻讯,即刻召见吕蒙商议道:“如今关羽果然撤走荆州之兵,全力攻取樊城,这正是我们设计袭取荆州的良机。卿意下如何,可否与吾弟孙皎同引大军前去?”
孙皎,字叔明,乃吾叔父孙静之次子。
吕蒙深思熟虑后,回答道:“主公,若您认为我可堪大用,则请独用我;若您觉得叔明可用,则请独用叔明。您可知昔日周瑜、程普共为左右都督,虽然事情多由周瑜决断,但程普自恃旧臣,心中难免对周瑜有所不服。”
“因此,两人颇有不和之迹。直至后来,程普见识到周瑜的才华,才开始心生敬意。而今,我之才学不及周瑜,而叔明之亲近又胜过程普,恐怕我们两个未必能够和衷共济。”
孙权闻言,幡然醒悟,便任命吕蒙为大都督,全权负责统领江东的各路兵马。
同时,他指派孙皎负责后方的粮草接应,确保军需无虞。
吕蒙感恩戴德,迅速点选三万精锐之士,并配备八十余艘快船,精心挑选擅长水战的兵士扮作商人,在船上摇橹前行,而在船舱深处,则潜藏着训练有素的精锐兵士。
此外,他还精心调度了韩当、蒋钦、朱然、潘璋、周泰、徐盛、丁奉等七位大将,依次跟随,形成强大的军事阵容。
吕蒙率兵昼夜兼程,疾驰而至,直奔荆州北岸。
与此同时,远在成都的刘备收到了刘禅的来信,阅读后,不能独断,便召集诸葛亮、赵云前来,共同商议。
三人相互见礼后,刘备开门见山地问道:“孔明、子龙,想必你二人,也收到世子来信了吧?”
诸葛亮、赵云二人自然不会隐瞒,以实情相告。
刘备叹道:“这个竖子,即便成为了世子,仍然不让我省心。”
对此,诸葛亮、赵云并不认同,但也不会当面反驳,毕竟坐在他们面前的,乃是他们的主公——汉中王。
见二人不说话,刘备问道:“孔明,你觉得应当如何?”
诸葛亮沉声道:“荆州危矣,除非按照世子计策行事,否则云长将军恐有性命之忧。”
刘备愣了下,难以置信地开口问道:“真有这么严重?”
诸葛亮严肃地点点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