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边的晚霞肆意地铺洒着橙红色的余晖,将整个吴家村都笼罩在一片暖融而静谧的色调之中。蜿蜒的乡间小路在暮色中若隐若现,吴大山吆喝着那匹步伐迟缓的老牛,驱赶着那辆吱呀作响的牛车,不紧不慢地沿着小路缓缓向着知青的住所行进。车上的知青们,在这一路的颠簸中,有的面色略显苍白,有的发丝凌乱地贴在额前,脸上虽难掩疲惫之色,但望向车外的眼神中却满是新奇与期待。
在历经了一路的尘土飞扬,车轮碾过一道道车辙印,两旁的庄稼地在微风中沙沙作响,像是在低语着这个村庄古老的故事。赶车的吴大山长舒一口气,那口气仿佛要将这一路的辛劳都吹散,手中的鞭子随意地搭在车辕上,沙哑着嗓子说道:“很快,就到了吴家村咯。”
众人抬眼望去,村口矗立着一块饱经岁月洗礼的石碑,碑上“吴家村”三个大字虽已有些模糊,却仍透着一股古朴庄重的气息。那深深浅浅的刻痕,仿佛是岁月的手指,记录着村子的往昔。村口的老槐树像是一位忠实的守护者,伸展着繁茂的枝叶,洒下一片阴凉。斑驳的树影下,几位吴家的老者正悠闲地坐着,他们身着粗布衣衫,手中的烟袋锅子不时冒出缕缕青烟,那烟雾缭绕中,他们目光深邃地打量着进村的陌生人,眼神中透着几分好奇与警惕,偶尔低声交谈几句,似乎在猜测着这些知青的到来会给村子带来怎样的变化。
吴家村,这片土地,虽说村里大部分人都姓吴,家族聚居的氛围浓厚,但细细探寻,还是能发现有少部分其他姓氏的人。这些外姓人有的是早年因灾荒逃难至此,被善良的吴家人收留,从此便在这里落地生根;有的则是外乡嫁进来的媳妇,操着不同的乡音,带着别样的习俗,在岁月的流转中渐渐融入了这个村子的生活。他们的房屋错落于吴家宅院之间,有的是用土坯垒砌而成,有的则是木质结构,虽风格略有不同,但也在岁月的磨合下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有的屋顶上搭着晾晒的谷物,黄澄澄的一片,在晚霞的映照下显得格外耀眼;有的院子里种着几株别样的花草,五颜六色的花朵在风中轻轻摇曳,为这以吴姓为主的村庄增添了一抹独特的色彩。
沿着村里的小路前行,脚下的泥土带着微微的湿润,路旁的草丛里不时传来虫鸣声。能听到远处传来的犬吠声,那此起彼伏的叫声,像是村庄的乐章;还有孩童的嬉闹声,清脆的笑声在空中回荡,透着无邪的欢乐。
很快吴大山赶着牛车到了知青的住所,那是几间略显破旧的房屋,墙壁上的泥皮有些脱落,露出了里面斑驳的土块。屋前有一个简易的小院,用树枝围成了篱笆。牛车刚一停下,便看到村支书、村长和大队长早已在那等候。
村支书站在最前面,他身形消瘦却挺得笔直,犹如一棵傲立在风霜中的苍劲老松。岁月在他脸上刻下了深深的皱纹,那一道道皱纹就像岁月的河流,流淌着多年来为村子操劳的痕迹。他穿着一件洗得有些褪色但干净整洁的中山装,每一个褶皱都似乎在诉说着往昔的故事。双手习惯性地背在身后,眼神深邃而坚定,透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威严,仿佛他就是这个村子的掌舵人,引领着村子在岁月的长河中前行。见知青们下了车,他微微抬起头,目光缓缓扫过众人,那目光像是在审视,又像是在欢迎,声音沉稳有力地说道:“都来了,一路上辛苦了。咱们这村子虽然比不上城里繁华,但也是个有山有水、有情有义的地方。往后的日子,大家就是一家人,一起为村子的发展出份力。”他的话语不紧不慢,却落地有声,让人感受到他对知青们的期许和对村子发展的决心。
村长身形干瘦矮小,宛如一棵饱经风霜的枯树,岁月的重压让他的脊背微微佝偻,身上那件洗得发白的粗布衣衫松松垮垮地挂在身上,仿佛一阵风就能将他吹倒。一张布满皱纹的瘦脸被太阳晒成了古铜色,深深的皱纹里藏着的是数十年田间劳作的艰辛。眼睛不大却透着矍铄的光,笑起来时,眼角的鱼尾纹如同岁月的涟漪般散开,露出一口被烟熏得发黄的牙齿。
他赶忙小步快走迎上前,双手在身前的衣服上不停地蹭着,那粗糙干裂的双手仿佛诉说着他一生的操劳,动作中满是质朴与急切。紧接着,他热情地伸出那双瘦骨嶙峋的手,想去帮知青们拿行李,嘴里还不停地念叨着:“可算把你们盼来了哟!这一路颠簸得够呛吧?咱农村人没那些个弯弯绕绕,实实在在的!你们有啥难处,尽管跟我这老头子说,可别见外!”他的声音沙哑却洪亮,带着浓浓的乡土气息,在这宁静的傍晚,如同一股暖流,瞬间驱散了知青们心头的陌生与不安,让这乡村的暮景也增添了几分温情的色彩。
大队长则是个精神抖擞的中年男子,他个头不高,但身姿矫健,走起路来脚下生风,像是随时准备奔赴战场的战士(那是干农活练出来的)。他身上穿着一件深蓝色的粗布上衣,衣角随意地扎在腰间的布带里,显得十分干练利落。他的眼睛明亮而有神,透着一股机灵劲儿和年轻人的朝气,仿佛对未来有着无限的憧憬和想法。他一边笑着和知青们打招呼,一边好奇地打量着这些从城里来的年轻人,说道:“哟,瞧瞧,都是些有文化、有朝气的娃!咱村子以后可就热闹了。不过这农村生活可不轻松,得吃苦受累,你们可得做好心理准备。”他的话语中既有对知青们的欢迎,也有对他们的提醒,让人感受到他的直率与真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