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会结束后,朝堂之上的氛围愈发微妙。李旦坐在龙椅上,如坐针毡,眼前时常浮现出法明法师宣讲《大云经》时的场景,以及满朝文武对武媚那近乎狂热的尊崇模样。他的手指不自觉地在龙椅扶手上轻轻敲击,每一下都仿若敲在自己的心上。自幼,他便被教导要以江山社稷为重,可如今,这皇位却成了他的烫手山芋。他深知,如今母亲武媚的势力已如滔天巨浪,自己手中的皇权不过是徒有其表。那象征着至高权力的玉玺,在他手中,竟似有千斤重,压得他喘不过气。
终于,李旦下定决心,第一次提出禅让皇位。早朝时,他神情肃穆,缓缓起身,目光扫过台下的大臣们,声音虽略显颤抖却透着决然:“诸位爱卿,自朕登基以来,深感自身德行浅薄,难以担起治理天下之重任。如今,《大云经》明示,太后乃弥勒佛转世,肩负拯救苍生之使命。朕以为,太后之德行、才能皆远胜于朕,这皇位应由太后继承,方能保我大唐江山永固,百姓安居乐业。朕愿将皇位禅让于太后。”
在说出这番话的瞬间,李旦心中五味杂陈。他的目光扫过熟悉的朝堂,那一根根立柱,一块块地砖,都见证了他曾经对皇权的憧憬。可如今,他不得不亲手将这一切拱手相让。他想起儿时,在宫中玩耍,曾梦想着有一天能像祖辈那样,君临天下,施展抱负。如今,这梦想却如泡沫般破碎。但同时,他又有一种解脱之感,不用再在母亲的阴影下,艰难地维持着这有名无实的统治。
此言一出,朝堂瞬间炸开了锅。以武三思为首的武氏宗亲们,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欣喜,彼此交换了一下眼神,旋即纷纷挺直腰杆,双手抱拳,高声呼喊:“陛下圣明!太后心怀天下,德才兼备,实乃皇位最佳人选,臣等愿全力拥护太后登基!” 武三思更是满脸谄媚,上前一步,大声说道:“陛下能以江山社稷为重,主动禅让,实乃我大唐之福。太后定能带领我朝走向新的辉煌。”
然而,也有部分大臣面露惊讶之色,相互交头接耳,神色中带着一丝担忧。礼部侍郎孙德明悄悄扯了扯身旁工部尚书赵宏的衣袖,低声说道:“陛下此举太过突然,虽说太后势力庞大,但这皇位传承关乎国本,怎能如此轻易变更?” 赵宏微微皱眉,轻轻摇了摇头,小声回应:“如今太后之势如日中天,《大云经》又大肆宣扬,陛下怕是也别无选择。只是如此一来,朝堂怕是又要经历一番动荡了。” 他们虽心中有所疑虑,却也不敢公然反对,只能在一旁暗自叹息。
还有一些大臣,平日里便见风使舵,此刻见局势如此,也纷纷跟风表态。他们有的高声附和武氏宗亲的话,有的则低头不语,暗自盘算着如何在这权力更迭中保全自身。
武媚听闻,脸上并未露出过多的欣喜,反而摆出一副谦逊的姿态,微微皱眉,说道:“皇儿,你这是何意?你乃大唐正统,皇位乃祖宗所传,怎能轻易言让?哀家不过是暂代你处理朝政,辅佐你治理天下罢了。”
李旦心中明白,这不过是母亲的客套话,他再次跪地,恳切地说道:“太后,儿臣心意已决。儿臣自感无德无能,难以胜任皇位。太后心怀天下,以慈悲为怀,推行诸多善政,让百姓受益。这皇位理当由太后继承,此乃顺应天命之举。”
此时的李旦,心中既有对母亲的敬畏,又有深深的无奈。他看着母亲那威严的面容,回想起从小到大,母亲对他的严厉教导,以及在朝堂上展现出的铁腕手段。他知道,母亲对皇位的渴望已久,自己的退让,或许能让朝堂少一些纷争。但他也不禁在心中自问,自己真的如此不堪吗?为何不能像祖辈那样,牢牢握住皇权,开创一番盛世?
然而,武媚依旧推辞,此事便暂时搁置。
几日后,李旦再次在朝堂上提出禅让。这一次,他言辞更加恳切,甚至声泪俱下:“太后,儿臣自省,自登基以来,未能让天下更加繁荣昌盛,百姓生活更加富足。反观太后,临朝称制以来,朝堂清明,百姓安居乐业。《大云经》所示,太后乃弥勒佛转世,实乃我大唐之福。儿臣恳请太后顺应天命,接受儿臣的禅让,登基称帝。”
李旦在说这番话时,眼眶泛红,声音哽咽。他想起自己在位期间,虽有心治国,却处处受到母亲的掣肘。每一项政令的颁布,都要经过母亲的层层审视,稍有不合母亲心意,便无法施行。他看着朝堂上的大臣们,有的真心拥护母亲,有的则心怀鬼胎。他深知,自己若继续坚守皇位,只会让朝堂陷入更深的动荡。此时的他,心中更多的是对大唐江山的担忧,他希望母亲能以弥勒佛转世之名,真正庇佑天下苍生,让大唐走向繁荣。
大臣们见状,反应更为热烈。那些武氏宗亲们,激动得满脸通红,纷纷跪地,高呼:“太后圣明,顺应天命,登基称帝吧!” 其中一位年轻的武氏子弟,更是情绪激昂,大声喊道:“太后若登基,我武氏一族定当誓死效忠,为太后赴汤蹈火!”
而那些原本持观望态度的大臣,此时也被这氛围所感染,或是迫于压力,纷纷跟着跪地劝进。就连孙德明和赵宏,犹豫片刻后,也缓缓跪地,虽未出声呼喊,但也默认了这一趋势。一时间,朝堂上一片劝进之声,此起彼伏。
武媚依旧面露难色,再次拒绝了李旦的禅让。
但李旦并未放弃,第三次提出禅让时,他召集了皇室宗亲、朝中重臣,在太极殿内举行了一场庄重的仪式。李旦身着素服,跪在武媚面前,语气坚定地说道:“太后,儿臣三次恳请禅让,绝非一时冲动。儿臣深知,只有太后登基称帝,我大唐才能走向更加辉煌的未来。太后以弥勒佛之慈悲,定能庇佑天下苍生。儿臣愿从此退居幕后,为太后祈福,为我大唐祈福。”
此刻的李旦,心中已不再有挣扎,只剩下平静与坦然。他看着母亲,心中默默祝福,希望母亲能如《大云经》中所暗示的那般,成为一代圣主。他深知,在这风云变幻的朝堂之上,自己的退让或许能换来一时的安宁,也算是为大唐江山尽了最后一份力。
此时,朝堂上的大臣们纷纷跪地,高呼:“太后顺应天命,登基称帝!”
面对如此阵仗,武媚终于不再推辞,微微点头,说道:“既然皇儿心意已决,众爱卿也如此恳请,哀家便顺应天命,接受这皇位。”
李旦三让皇位的消息迅速传遍洛阳城,百姓们听闻,有的感慨李旦的识时务,有的则对武媚即将称帝充满期待。而李旦,在让出皇位后,心中虽有失落,却也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他深知,在这风云变幻的朝堂之上,自己的退让或许能换来一时的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