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融对所有人说道。
“各位,现在嬴昊打败了匈奴,我们要不要前去恭喜嬴昊打败匈奴?”
陶谦第一个说道。
“本王觉得嬴昊邀请我们观战是为了杀鸡儆猴,说明嬴昊还不打算对我们动手。”
“我们应该去恭喜嬴昊的胜利。”
“加上我们有2万骑兵,嬴昊的骑兵都在追击匈奴,嬴昊应该不会攻击我们。”
刘岱若有所思说道。
“宋王说得对,嬴昊来到雁门郡,我们没有亲自去拜访嬴昊。”
“现在嬴昊击败匈奴,我们再不过去,这就说不过去。”
袁术这个草包附和道。
“我们绝对不能给嬴昊攻击我们的借口。”
商量了好一会,所有诸侯同意去拜见嬴昊。
为了自身的安全,曹操等人带领3000骑兵去拜见嬴昊,剩下骑兵在2里外接应他们。
这样可以防止嬴昊突然发难。
刘备留了下来,他不打算去恭喜嬴昊这个死敌,由蔡瑁去拜见。
刘备还有一个小心思,他打算利用蔡瑁拜见嬴昊的事做做文章,向刘表打小报告,这样刘表会更加信任他。
蔡瑁作为嬴昊的姐夫,打算拜见嬴昊,为自己多留一条路。
秦军的骑兵战力实在是太强了,简直就是摧枯拉朽,蔡瑁对秦国统一天下越来越有信心。
这些关东诸侯虽然人多势众,但是他们和战国的关东六国一样,一盘散沙,貌合神离。
蔡瑁不担心刘备打小报告,蔡瑁自己控制着一大半的荆州军队。
蔡中从长安带回的货物已经卖光,非常受士族豪强的欢迎,给蔡家带来了丰厚的利润。
就在曹操等人下山的时候,黄忠带领的一支精锐骑兵紧追着溃败的匈奴残兵,一路疾驰,最终抵达了雁门郡的治所——广武城。
广武城是雁门郡的核心,地理位置险要,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
然而此时的广武城却显得异常空虚,负责守城的匈奴人只有两千多名老弱病残,战斗力极为薄弱。
原来,匈奴大单于于夫罗为了集中兵力与嬴昊决战,几乎将所有精锐骑兵都调往前线。
于夫罗原本的计划是,一旦击败嬴昊,便迅速南下太原郡,直逼黄河,彻底击溃中原的抵抗力量。
因此,广武城的守军被大幅削减,留下的只是一些战斗力低下的士兵。
这些留守的匈奴将士心中充满了不甘和怨气。
他们觉得自己被排除在主力之外,错过了南下掠夺的机会。
在他们看来,出征的匈奴骑兵必定能抢到丰厚的金银财宝和大量的奴仆,而自己却只能守在广武城,无所事事。
因此城内的匈奴守卫们懒洋洋地靠在城墙上,百无聊赖地打发时间。
突然,一个匈奴守卫听到了远处传来的震耳欲聋的马蹄声。
他站起身,眯起眼睛望向远方,只见一群匈奴骑兵正朝着城墙疾驰而来。
他顿时兴奋起来,挥舞着手臂喊道:“是我们的大军!他们回来了!”
然而,另一个经验丰富的匈奴守卫却皱起了眉头,心中充满了疑惑。他低声嘀咕道。
“按道理,我们的大军现在应该已经打赢了嬴昊,正南下太原郡才对。”
“怎么会突然跑回广武城?这不对劲……”
很快,他的疑惑得到了解答。
在那群匈奴骑兵的身后,赫然出现了一支黑甲森森的秦军骑兵,正紧追不舍。
这名匈奴守卫顿时脸色大变,惊呼道。
“是秦军骑兵!我们的大单于败了!快关城门!”
他的喊声立刻引起了其他守卫的注意。
众人惊慌失措,纷纷冲向城门,试图将城门关闭。
他们心里清楚,仅凭这两千多名老弱病残的守军,根本无法抵挡秦军的进攻。
如果不及时关闭城门,广武城必将失守。
至于那些正在逃命的匈奴骑兵,他们也只能自求多福了。
然而黄忠早已注意到了广武城守军的一举一动。
他怎么可能让这些匈奴人如愿以偿?
黄忠立即下令,命令麾下的骑兵加速驱赶匈奴逃兵,逼迫他们向城门方向逃窜。
与此同时黄忠在马上拉弓搭箭,瞄准了那些正在关城门的匈奴守卫。
只听“嗖嗖嗖”几声,几支利箭破空而出,精准地射中了守卫的手臂和肩膀,迫使他们松开了正在关闭城门。
不到十分钟,黄忠的骑兵便顺利冲入了城门,迅速控制了城门的要道。
黄忠一马当先,率领骑兵杀入城内,直奔匈奴贵族所在的府邸。
广武城内还有一些匈奴贵族,他们是匈奴统治雁门郡的核心力量。
黄忠深知,要想快速控制雁门郡,必须将这些贵族一网打尽,彻底瓦解匈奴的统治。
黄忠的骑兵在城内迅速展开行动,将匈奴贵族逐一擒获。
那些试图反抗的匈奴士兵在秦军的铁蹄下毫无还手之力,纷纷溃散。
黄忠的果断行动使得广武城在极短的时间内被彻底控制,雁门郡的局势也因此迅速稳定下来。
在之前的高层军事会议上,嬴昊与众将确定了对匈奴对战的战略部署。
面对匈奴大军的溃败,嬴昊深知机不可失,必须迅速扩大战果,彻底瓦解匈奴的势力。
然而,也清楚,重骑兵在击溃匈奴骑兵后,已经消耗了大量的体力和精力,继续追击可能会影响战斗力。
因此嬴昊果断下令,重骑兵在击溃匈奴主力后,暂时停下来休整,恢复体力。
与此同时,嬴昊决定派出轻骑兵部队,继续追击匈奴残兵,彻底消灭他们的有生力量。
赵云、张绣、马超、马岱、黄忠、魏延、庞德、徐晃和乐进八位将领,各自率领三千名精锐骑兵,分头行动,狂飙突进,死死咬住匈奴的逃兵,力求将他们一网打尽。
黄忠作为经验丰富的老将,第一个选择了雁门郡作为自己的目标。
雁门郡地理位置险要,是匈奴南下的重要通道,控制雁门郡不仅能切断匈奴的退路,还能为秦国进一步北上提供战略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