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出塞·其七》杜甫
驱马天雨雪,军行入高山。
径危抱寒石,指落曾冰间。
已去汉月远,何时筑城还?
浮云暮南征,可望不可攀。
字词解释
- 雨雪:下雪。雨,这里作动词,降落。
- 曾冰:层冰。曾,同“层”。
- 汉月:汉地的月亮,这里代指故乡。
诗句解析
“驱马天雨雪,军行入高山”:描绘了一幅艰苦行军的画面。在大雪纷飞的天气里,战士们驱赶着马匹,向着高山行进。点明了行军环境的恶劣,大雪增加了行军的难度,而高山则让路途更加艰险。
“径危抱寒石,指落曾冰间”:进一步渲染环境的险恶。山路陡峭危险,士兵们只能抱住冰冷的山石艰难前行,以至于手指在严寒的冰层间冻掉。通过对士兵具体行为和遭遇的描写,突出了行军过程中的极度困苦。
“已去汉月远,何时筑城还”:此时战士们已经远离故乡,望着天上的月亮,思乡之情油然而生。他们不禁发问,什么时候才能完成筑城的任务,回到家乡呢?表达了征人对故乡的深切思念和对归期的迷茫。
“浮云暮南征,可望不可攀”:傍晚时分,天空中飘向南方的浮云,就像故乡的方向。征人们望着浮云,却无法触及,借此比喻自己远离家乡,归乡之路如同浮云般遥远而不可及,进一步强化了思乡的愁绪。
诗歌主旨
《前出塞·其七》以征人的视角,通过描写行军途中恶劣的自然环境,如大雪、高山、严寒等,以及征人手指冻落的悲惨遭遇,展现了战争给士兵带来的苦难。同时,借征人对归期的疑问和对浮云的眺望,深刻表达了他们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诗歌体现了杜甫对战争中底层士兵命运的同情,反映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伤痛。
创作背景
杜甫创作《前出塞其七》与唐朝特定的历史背景息息相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唐朝边疆战争频繁:唐玄宗时期,唐朝虽国力强盛,但为了拓展疆域、巩固边疆,频繁发动对外战争 。与吐蕃、突厥等周边民族冲突不断,大量士兵被征调前往边疆作战。杜甫目睹了战争给普通百姓带来的巨大影响,许多家庭因征兵而支离破碎,士兵们在边疆面临着恶劣的环境和残酷的战斗,这些都成为他创作此诗的现实基础,促使他通过诗歌反映征人的艰难处境。
军事防御与筑城戍边:为了应对边疆战事,唐朝在边境大规模修筑防御工事,如修筑城墙、堡垒等。大量士兵被征调去承担筑城等繁重劳役。《前出塞其七》中“何时筑城还”就反映了这种现实,筑城任务艰巨且耗时长久,使得征人长期远离家乡,归期渺茫,杜甫以此表达对征人命运的关注与同情。
戍边生活的艰苦:边疆地区自然环境恶劣,尤其是在高山等地形复杂之处。戍边士兵不仅要面临战争的威胁,还要忍受严寒、饥饿、劳累等困苦。诗中“驱马天雨雪,军行入高山。径危抱寒石,指落曾冰间”生动描绘了行军途中的艰难,正是当时戍边生活艰苦的真实写照,而杜甫对这些情况的了解,源于他对社会现实的深入观察和对底层人民的深切关怀。
文人的社会责任感: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社会矛盾逐渐凸显。作为一位有着强烈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的诗人,他秉持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以笔为剑,通过诗歌反映社会现实问题,希望能引起统治者及社会的关注,改善征人的生活状况,这也是他创作《前出塞其七》等一系列反映战争题材诗歌的内在动力。
创作背景对作者的影响
《前出塞其七》的创作背景对其情感表达影响显着,具体如下:
强化戍边之苦的悲叹:唐朝边疆战事频繁,大量征人被迫参与戍边筑城等艰苦任务。诗中“驱马天雨雪,军行入高山。径危抱寒石,指落曾冰间”,这种行军途中遭遇的极端恶劣环境描写,源于当时戍边生活的真实写照。创作背景让杜甫深刻体会到征人艰辛,从而以细腻笔触强化了对戍边之苦的悲叹,传达出对征人深深的同情。
加深思乡之情的渲染:征人因长期筑城戍边远离家乡,“已去汉月远,何时筑城还”。当时边疆战事与筑城任务的漫长无期,使得征人归乡渺茫,这种背景下杜甫对征人思乡之情的刻画更加深刻。他们对故乡的思念被无尽的戍边岁月所煎熬,杜甫借诗将这种思乡之愁渲染得愈发浓烈。
凸显命运无奈的哀伤:在唐朝大规模军事防御与频繁战争背景下,征人个人命运被战争裹挟。他们在恶劣环境下从事繁重筑城任务,却对自己的未来毫无掌控能力。“浮云暮南征,可望不可攀”,借浮云难以触及表达征人对归乡的渴望与无奈。创作背景使杜甫深刻认识到征人命运的无奈,在诗中凸显出这种哀伤情绪。
激发对战争的批判意识:唐朝边疆战争带来的戍边困苦、征人思乡及命运无奈等一系列问题,让杜甫意识到战争给底层人民造成的巨大创伤。这种背景激发了他对战争的批判意识,虽未直接批判战争,但通过对征人悲惨境遇的描述,含蓄地表达了对当时战争政策的不满,使诗歌情感蕴含了更深层次的思考与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