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依旧神态悠然,轻抚长须,开始讲述道德经第七十章:“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而怀玉。”
怡宝率先发问:“老君,您说您的话很容易知晓,也很容易施行,可为何天下人却都不能理解,也不能去践行呢?这是为何呀?”
老子微微叹息道:“世间众人多被欲望与表象所迷惑,心浮气躁,难以静下心来领悟这质朴之理。吾之所言皆有所依据,行事亦有准则,可众人因无知,便不能理解吾之深意。就如同在繁华闹市中,众人只追逐那绚烂的光影,却忽略了脚下坚实的道路。昔时,有智者指明那清正廉洁、与民休戚之途,然为官者多被权势财帛障目,不肯遵循,终致乱象丛生。这在修行之途上亦是如此,大道就在眼前,它存在于日常的一饮一啄、一呼一吸间,可修行者往往被功法的炫酷、境界的高低等表象所惑,追求那些华而不实的东西,而忽略了修行的本心与根基。真正的修行,应是从内心的宁静与自省开始,而非盲目地追求神通与虚名。修行者需怀有空杯心态,摒弃成见与傲慢,无论自身资质高低、过往经历如何,皆以一颗纯净之心去接纳道的教诲。然而,多数修行者难以克服心中的急功近利,总是妄图一蹴而就,这种浮躁心态如同迷雾,遮蔽了他们通往真正修行之路的视线。”
小普若有所思后说道:“老君,那‘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不是说能理解您的人稀少,能效法您的人就更为难得了?这又为何会如此呢?”
老子点头道:“正是。大道至简,却因与世俗之欲相悖,众人难以割舍私欲,故而能知晓吾道之人寥寥。而能真正以道为则,践行于生活诸事之中者,更是难能可贵。仿若明珠蒙尘,能识得它璀璨光华者少,能将其擦拭洁净、奉为珍宝者更少。古之圣贤,常独守正道,虽遭世俗不解,却依然坚守,如那出淤泥而不染之莲花,此等品质方为珍贵。于修行而言,能洞悉修行真谛者,需穿透层层迷雾,看破功名利禄对心灵的枷锁。而能依此真谛修行者,更是要在漫长的岁月中,抵御无数的诱惑与干扰。比如在修炼心性时,需克服嗔怒、嫉妒、贪婪等负面情绪的侵蚀,这是一条孤独且艰难的道路。修行者在这条路上,要有如履薄冰的谨慎,时刻审视自己的内心,一旦发现杂念滋生,便及时以道心加以克制。同时,又需具备坚韧不拔的毅力,不因一时的挫折或停滞而灰心丧气,始终坚信只要坚守正道,必能在修行的漫漫长河中有所收获。唯有如此坚定者才能在这条道路上不断前行,达到更高的修行境界。”
怡宝眨着眼睛好奇地问:“老君,那‘圣人被褐而怀玉’是说圣人外表穿着粗布衣衫,内里却怀揣着美玉吗?这只是一种表象的形容,还是另有深意呢?”
老子微笑着解释:“此乃寓意圣人虽身处尘世,其外在或许平凡无奇,不事张扬,如身着粗褐之人。然其内心却怀有如美玉般珍贵的品德与智慧,不被世俗所染,不为名利所动。他们不会因自身的高尚而炫耀,只是默默地以道处世,以自身之德感化众人,似那春风化雨,悄然无声却滋润万物。就如曾有隐世贤达,居于陋巷,粗茶淡饭,然其学识渊博、品德高洁,常为周围之人排忧解难,众人初始只觉其为寻常之人,待久后方才惊觉其乃怀玉之人。在修行境界里,那些真正的大修行人,他们不会因自身的高深功力或超凡境界而沾沾自喜,他们隐匿于世间的各个角落,或许是田间劳作的农夫,或许是市井叫卖的小贩,外表与常人无异,但他们的内心却有着对道的深刻领悟与坚守。他们以平和淡然的心态面对世间的荣辱兴衰,不被外界的赞誉或诋毁所动摇。即使无人知晓他们的修行境界与高尚品德,他们依然能在内心的宁静中自得其乐,以自身的气场与智慧,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周围的人和环境,如同在世间播撒修行的种子,让更多的人有机会接触并感悟到修行的魅力与真谛。”
小普思索片刻又问道:“老君,若想成为那知您、则您之人,当从何处入手?是先修心,还是先践行于外呢?”
老子手抚长须,缓缓而言:“修心与践行实乃相辅相成。先需修心,使内心澄澈,不为妄念所扰,方能洞察道之真谛。心明之后,于日常言行、待人接物中践行道义,于细微处彰显大道。如读书以明志,劳作以养身,在这一静一动之间,感悟并遵循大道,久而久之,或可趋近于知我、则我之境。于修行来讲,初涉修行者,需先在内心深处种下道的种子,通过冥想、诵经、参悟等方式,让内心宁静平和,去除杂念与私欲,此过程中要有虔诚敬畏之心,视道为生命中至高无上的指引。当内心有了一定的道的根基后,再将修行融入到生活的点滴之中,在与他人相处时秉持善念,在面对困难与挫折时以道的智慧去化解,在行走坐卧间时刻保持对自身气息与心念的觉察与调整。且在修行的进程中,无论是遭遇瓶颈难以突破,还是因外界干扰而心生动摇,皆要保持沉稳坚定的心态,不怨天尤人,不随波逐流,如此内外兼修,方能在修行的道路上稳步前行,逐渐接近圣人的境界,领悟那被褐而怀玉的高深修行境界。”
怡宝与小普皆点头称是,继续沉浸于对道德经第七十章的参悟之中,似有所得,又觉这“道”之深邃,仍需不断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