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品 法身非相分
夕阳的余晖如金纱般轻柔地洒落在只树给孤独园,将园内的一切都染上了一层暖黄的色彩。鸟儿归巢,叽叽喳喳地诉说着一天的见闻,与微风拂过树叶的沙沙声交织成一曲自然的乐章。小普在菩提树下结束了一下午的静思,缓缓起身,他的面容平静而祥和,眼中却透着一种历经思索后的深邃与坚定。
晚间,法堂内烛火摇曳,柔和的光芒驱散了黑暗,也照亮了众弟子们充满期待的面庞。檀香袅袅,氤氲在空气中,为这庄严的法堂增添了几分神秘而宁静的氛围。待众人坐定,佛陀那慈悲的声音再次响起:“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不?”
小普心中默默翻译:“须菩提,你们觉得,可以凭借三十二种殊胜的身相来认识如来吗?”他微微皱眉,陷入沉思。在世俗的观念里,人们往往习惯通过外在的形象、特征来识别和判断事物。对于佛陀,在常人的认知中,他的降生伴随着诸多祥瑞,自幼便展现出非凡的气质,成年后更是以一种超脱常人的智慧和慈悲行走世间。他的三十二相,每一相都有着独特的祥瑞象征,比如那如绀青琉璃般的双眸,深邃而慈悲,仿佛能洞察世间万物的本质;那高耸而圆润的肉髻,象征着他至高无上的智慧和觉悟,是修行圆满的标志。很多人将这些殊胜的相视为佛陀的真实标志,认为见到这样殊胜的相,便是见到了如来。
但小普隐隐觉得,事情并非如此简单。想起之前对佛法中“空性”与“离相”的领悟,他愈发觉得这其中定有更深层次的含义。曾经,他在禅修中深入探究“空性”的奥秘,明白世间万物皆由因缘和合而生,没有固定不变的实体,一切都在不断变化流转之中,这便是“空性”的本质。而“离相”则是要我们不被事物的表象所迷惑,不执着于事物的外在形态。那么对于佛陀的三十二相,是否也不应仅仅从表面去理解呢?
这时,须菩提尊者起身,恭敬地回答道:“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小普心中一惊,须菩提尊者竟如此回答,难道自己的理解有误?可未等他过多思索,佛陀便说道:“须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者,转轮圣王则是如来。”小普瞬间恍然大悟,转轮圣王也拥有三十二相。转轮圣王在世间以强大的统治力和福德着称,他能以正义和慈悲治理国家,使百姓安居乐业。但他与如来有着本质的区别,如来是觉悟了宇宙人生真相的智者,是超越了世俗的烦恼和执着,达到了究竟解脱的境界。如果仅以三十二相来判断是否为如来,那岂不是将转轮圣王与如来混淆了?这显然是不对的,可见不能仅仅通过外在的相来认识如来。
小普想到,人们总是容易被表象所迷惑。在生活中,我们常常根据一个人的外貌、穿着、身份地位来评判他人,却忽略了内在的品质和精神。比如,看到一个身着华丽服饰、佩戴珍贵珠宝的人,我们可能会下意识地认为他富有、高贵,拥有幸福的生活;而看到一个衣衫褴褛、面容憔悴的人,我们或许会心生怜悯,觉得他命运悲惨。然而,外在的装扮和容貌并不能代表一个人的真实内心。也许那个穿着华丽的人内心空虚,被无尽的欲望所折磨;而看似落魄的人,内心却充满了善良和智慧,拥有真正的富足。
就如同世人看到佛陀的三十二相,便以为这就是佛陀的全部,却不知如来的真实境界是超越一切相的。真正的如来,是法身如来,是一种无所不在、充满宇宙的智慧和慈悲的体现,并非局限于这有形的三十二相之中。法身如来是宇宙万物的本质,是一切众生本具的佛性,它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须菩提尊者似乎也立刻明白了佛陀的深意,再次起身,恭敬地说道:“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佛陀微笑着点头,认可了须菩提的回答,随后说道:“须菩提,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小普心中一震,这几句话如同一记警钟,重重地敲在他的心上。原来,不仅不能以三十二相观如来,甚至不能以任何外在的色、声等去寻求如来。如果执着于这些外在的东西,便是走上了邪道,无法真正见到如来。
色,不仅仅是指我们肉眼可见的颜色、形状、物体等外在形象,还包括我们内心对美好事物的贪恋和执着。比如,我们会对美丽的风景、精致的物品产生喜爱和占有欲,这种贪恋就是对色的执着。而声,也不只是单纯的声音,还涵盖了我们对他人言语的过度在意,无论是赞美还是批评,都可能让我们的内心产生波动。如果我们试图通过追求这些外在的色、声来寻找如来,就如同在虚幻的梦境中寻找真实,永远无法触及到如来的真谛。
小普联想到自己的修行之路,曾经他也会在心中勾勒佛陀的形象,期待能在某种神奇的景象中见到佛陀的真身。在一些修行的关键时刻,他会幻想佛陀以庄严的三十二相出现在眼前,给予他指引和加持。现在想来,这都是因为自己的执着和分别心。真正的修行,不是去追求外在的神秘体验和形象,而是要在内心深处去领悟佛法的真谛,去证悟那超越一切相的法身如来。
法堂中的弟子们也都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一位年轻的弟子忍不住问道:“世尊,既然不能以相、色、声求如来,那我们究竟该如何才能见到如来呢?”众人的目光纷纷投向佛陀,期待着那智慧的解答。
佛陀慈悲地看着众人,缓缓说道:“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小普反复咀嚼着这句话,心中如拨云见日般明亮起来。世间一切有形有相的事物,都是虚幻不实的,它们如同镜花水月,转瞬即逝。我们所看到的山河大地、花鸟鱼虫,我们所拥有的财富、地位、名誉,乃至我们的身体和思想,都在不断变化之中,没有永恒不变的实体。就像春天盛开的花朵,娇艳欲滴,美丽动人,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会逐渐凋零,化为尘土。我们执着于花朵盛开时的美丽,却忽略了它必然消逝的本质。
只有当我们能够洞察到这些相的本质是空性,不被其迷惑,不执着于它们,才能见到真正的如来。这就如同我们在生活中,不被功名利禄、爱恨情仇等种种表象所束缚,以一颗清净、平等、无分别的心去看待世界,才能体悟到佛法的真谛,见到心中的如来。当我们面对他人的赞美时,不沾沾自喜,因为赞美只是一时的言语,它并不能定义我们的真实价值;当我们遭遇批评时,也不心生怨恨或沮丧,因为批评同样是虚幻的,它只是他人的观点和看法。我们要明白,真正的自己并非由他人的评价所定义,而是内心的觉悟和智慧。
小普进一步思考,在修行的道路上,我们常常会遇到各种境界和现象。比如,在禅定中可能会看到奇妙的光影,听到神秘的声音,或者感受到特殊的能量波动。如果我们执着于这些境界,认为这就是修行的成果,就是见到了佛菩萨的加持,那就陷入了对相的执着。这些境界也只是虚幻的相,它们可能是我们内心的幻想,也可能是修行过程中的一种暂时现象。真正的修行成果,是内心的平静、智慧的增长和慈悲心的扩展。
他又想到,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对事物的认知往往是片面的、局限的。我们看到的只是事物的一部分,却以为看到了全部。就像盲人摸象,摸到象腿的人认为大象像柱子,摸到象耳朵的人认为大象像扇子,摸到象尾巴的人认为大象像绳子。每个人都根据自己的感知和经验来判断事物,却不知道自己只是触及到了事物的一个微小部分。同样,我们对佛法的理解也常常如此,我们根据自己的思维和认知去解读佛法,却忽略了佛法的博大精深和超越性。只有当我们放下自己的偏见和执着,以一种开放、包容的心态去领悟佛法,才能真正理解其内涵。
法会结束后,小普与几位师兄漫步在月色下的只树给孤独园。月光如水,洒在他们身上,地上映出长长的影子。一位师兄感慨道:“今日世尊的教诲,让我如梦初醒,以往我总是执着于修行中的各种境界和感应,却忽略了内心的真正修行。”小普点头赞同:“是啊,我们总是在向外寻求,却忘了真正的如来就在我们心中。只有放下对一切相的执着,回归内心的平静与本真,才能证得佛道。”
他们谈论着在生活中如何践行“见诸相非相”的智慧。小普说:“当我们面对他人的赞美或批评时,不应被这些言语所左右,因为这些言语所形成的相也是虚妄的。我们要明白,真正的自己并非由他人的评价所定义,而是内心的觉悟和智慧。比如,当我们因为做了一件好事而受到他人的赞扬时,我们不能因此而骄傲自满,认为自己高人一等。我们要知道,赞扬只是一种外在的反馈,真正重要的是我们做这件事的初心和动机。如果我们的初心是为了帮助他人,是出于内心的善良和慈悲,那么无论是否得到赞扬,我们都应该坚持下去。同样,当我们受到批评时,也不要过于沮丧或愤怒。我们要冷静地反思自己的行为,如果确实存在不足,就虚心接受并加以改正;如果是他人的误解,也不必过于在意,因为误解也是虚幻的,它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散。”
另一位师兄接着说:“在面对物质的诱惑时,我们也应该牢记‘见诸相非相’。现在社会上,人们往往追求物质的享受和财富的积累,认为拥有更多的金钱、房产和奢侈品就能获得幸福。但实际上,物质的满足只是短暂的,它并不能带来真正的快乐和内心的安宁。我们看到那些富豪们,虽然拥有巨额的财富,但他们可能也有自己的烦恼和痛苦,他们可能会担心财富的失去,会陷入无尽的商业竞争和人际关系的纠葛中。而我们修行者,应该明白物质的本质是空性,不被物质所束缚,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
小普又补充道:“还有我们对情感的执着。爱情、亲情、友情,这些情感是我们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但如果我们过于执着,也会带来痛苦。比如,在爱情中,我们常常希望对方完全符合自己的期望,一旦对方的行为或想法与我们不一致,就会产生矛盾和痛苦。我们要明白,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有自己的思想和感受。我们应该以一种理解、包容的心态去对待他人,不要将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对方。这样,我们才能在情感中保持清醒和理智,不被情感的表象所迷惑。”
他们继续讨论着,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到修行中的种种困惑,都一一剖析。他们深知,将佛法的智慧融入日常生活,才是真正的修行。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不断地反思自己,不断地调整自己的心态和行为。
回到寮房,小普躺在床上,望着窗外洒进的月光,心中久久不能平静。他回顾着今日佛陀的教导,以及与师兄们的交流,深感修行之路任重而道远。但他的心中却充满了力量,因为他已经明确了前进的方向。他决定,从明天开始,在每一个起心动念、每一个行为举止中,都要时刻提醒自己“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在清晨醒来时,当第一缕阳光洒在脸上,他会提醒自己,这温暖的阳光虽然美好,但也是虚幻的相,不要执着于这一时的舒适,而要将这份对美好的感知转化为对众生的慈悲和关爱。在洗漱时,他会看着镜中的自己,明白这具身体也是虚幻的,它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衰老、死亡,而真正的自己是那超越身体的佛性。
在与他人交流时,他会用心去倾听对方的话语,不被言语的表面所迷惑,去感受对方内心的真实想法和情感。如果遇到意见不合的情况,他会以平和的心态去沟通,不执着于自己的观点,尊重他人的意见。
在修行的过程中,无论是禅定、诵经还是持咒,他都不会执着于修行的形式和可能出现的境界。他会专注于当下的每一个念头,觉察自己内心的变化,让内心逐渐变得平静、清明。
他深知,修行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期的坚持和努力。在这个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会有内心的挣扎和迷茫。但他相信,只要坚定不移地践行佛法,不断地放下我执,以更加纯粹的心态去帮助众生,终有一天,他也能像佛陀一样,以无尽的智慧和慈悲,普度众生,让佛法的智慧在世间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