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普踏入这座古刹已有些时日,每日在晨钟暮鼓中诵读经文、清扫庭院,虽日子清苦,内心却渐渐寻得了一份宁静。可佛法的奥义深邃,他总有种雾里看花的感觉,那些晦涩的经文背后,似乎藏着无数等待被揭开的真相。
这日清晨,寺庙的大雄宝殿内香烟袅袅,僧众们整齐地排列在蒲团上,气氛庄严肃穆。小普怀着满心的期待,也夹杂着些许紧张,因为今日寺中的高僧要讲解《佛说百业经》。他深知这部经典蕴含着深刻的因果智慧,对修行者而言,就像是黑暗中的明灯,照亮通往解脱的道路。
高僧缓缓翻开经文,那古老的纸张发出轻微的沙沙声,仿佛在诉说着往昔的故事。当高僧开始讲述第一章“舍首”的故事时,小普瞬间被带入了一个充满因果业力的奇妙世界。
故事从世尊昨夜的奇遇展开。世尊在修行时,有神秘的天女前来拜访。第二日,众比丘满心疑惑,纷纷向世尊询问:“世尊,昨夜前来拜访您的,是大梵天、帝释天,还是四大天王?”小普也在心中默默期待着答案,眼睛紧紧盯着高僧,生怕错过任何一个字。
世尊微笑着,声音平和地说道:“昨夜既不是大梵天、帝释天,也不是四大天王前来。你们还记得一个牧女对我欢喜地供养果夏达呷花吗?”
众比丘们互相看了看,思索片刻后,齐声回答:“记得!”
小普也跟着回忆起来,脑海中浮现出那个衣衫褴褛却满脸虔诚的牧女形象。她手中捧着那朵鲜艳的果夏达呷花,小心翼翼地递给世尊,眼神中满是欢喜与崇敬。
佛缓缓开口:“这个牧女以欢喜心对我供花,死后得以转生天女,为报恩故昨夜前来拜见我,我又应她所求传了相应的法,她得圣果后返回天界了。”
小普心中涌起一股暖流,为牧女的福报感到由衷的高兴。但紧接着,他的心中又涌起了无数的疑问:一个贫穷的牧女,为何能有如此殊胜的机缘?她前世究竟有着怎样的经历?
这时,一位比丘上前一步,恭敬地问道:“请问世尊,此天女以何因缘今生转为贫穷的牧女,后又转生可爱的天女?唯愿宣说前后因缘。”
小普在心里默默点头,这正是他想问的问题。
世尊目光慈悲,缓缓告诸比丘:“这是前世的业力与今生的因缘。所谓前世的业力就是,早在贤劫人寿二万岁,人天导师、如来、正等觉迦叶佛出世时,有一位比丘尼,性情暴躁,以嗔心恶口骂人‘牧女’。临终前生大惭愧的比丘尼发愿:我于迦叶佛教法下一生持清净梵行,虽然没有证果,但愿我在释迦佛出世时,在佛教法下,令佛欢喜并得以证果;愿我恶口骂人之业不要成熟。众比丘,你们是怎么想的?时恶口比丘尼即今牧女,此是前世业力成熟。所谓今世的因缘,就是她以欢喜心供养了我一朵果夏达呷花,而得生天女,此是今世的善业所感。”
小普听得入神,内心却如翻江倒海一般。他万万没想到,一个小小的恶口之举,竟然会影响到后世的命运。那比丘尼一生持戒修行,却因一念嗔怒,恶口伤人,便在轮回中承受了贫穷的果报。而她临终前的忏悔与发愿,又为她的命运带来了转机。想到这里,小普不禁打了个寒颤,他深知嗔心与恶口的危害竟如此深远,自己平日里不经意间的一句恶语,或许也会在未来种下恶果。
小普又联想到自己,平日里在寺庙中,偶尔也会因为一些小事与同门师兄弟产生争执,有时甚至会口出恶言。那时的他,只觉得是一时的情绪发泄,从未想过会有如此严重的后果。如今想来,真是追悔莫及。他暗暗下定决心,往后一定要时刻约束自己的言行,不生嗔怒,不起恶念,以善念善行对待众生。
然而,故事还未结束。诸比丘们似乎仍有疑惑,复次请问:“世尊,那五百名牧童,以何因缘今世共为牧童,后来遇佛并出家证罗汉果?愿乐欲闻,唯愿为说。”
小普也竖起了耳朵,他对这五百牧童的故事同样充满了好奇。
世尊微微点头,继续说道:“早在贤劫人寿二万岁,人天导师、如来、正等觉迦叶佛出世时,那五百名牧童都是比丘,当时他们以‘牧童’互相戏骂。临终时发愿:虽然在迦叶佛前我们没有什么圣者的境界和功德,但是,以一生中持戒的功德愿于释迦佛出世时,于佛教法下出家,令佛欢喜,得证罗汉果位;愿恶口相骂之业不要成熟。当时的五百位比丘就是现在的五百牧童,以恶口之业成熟故,又以其愿力成熟,今生能遇佛,令佛欢喜,出家后精进修持,证得阿罗汉果。”
听到这里,小普更是感慨万千。这五百比丘前世身为修行之人,却因互相戏骂,即便有持戒功德,仍在今生沦为牧童,可见口业的力量不容小觑。但他们凭借往昔愿力,今生遇佛出家证果,又让小普明白,只要心怀善念与愿力,哪怕历经波折,也终能走向解脱。
小普想到自己在修行的道路上,也曾遇到过诸多挫折与迷茫,有时甚至会怀疑自己是否真的适合修行。但此刻,他明白了,修行之路本就充满坎坷,只要心中有坚定的信念和愿力,就一定能够克服困难,实现自己的修行目标。
法会结束后,小普缓缓起身,心中满是对佛法智慧的赞叹。他深知,这《佛说百业经》中的每一个故事,都蕴含着无尽的启示,指引着修行者们在因果的道路上,明辨善恶,走向解脱。
回到自己的寮房后,小普坐在蒲团上,久久不能平静。他拿起笔,在纸上写下了自己对这一章经文的感悟:“因果轮回,真实不虚。善恶之报,如影随形。一念嗔怒,种下恶因;一念欢喜,收获善果。口业的力量,不可轻视;愿力的作用,不可思议。在修行的道路上,我们要时刻保持警觉,约束自己的言行,心怀善念,发下宏愿,才能在这纷繁复杂的世间,找到真正的解脱之道。”
写罢,小普将纸张轻轻放在桌上,抬头望向窗外的明月,心中一片澄澈。他知道,从这一刻起,自己的修行之路将翻开新的一页,而这第一章《佛说百业经》的故事,将永远铭刻在他的心中,成为他修行路上的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