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嬷嬷连忙扶住她,“小姐,您别怕,那崔大人已经走了,奴婢瞧他抱着小公子,小公子也没什么大碍的。”
肯定是死不了的。
所以她也不必有这么大的压力。
沈歆玥还是有些不放心的,毕竟是她生的孩子,她倒也不完全不挂心他。
只是她不能让他为沈凝所用。
她笼络了谢锦奕,却不能让自己的孩子,像谢锦奕一样,变成刺向她的刃。
她的血肉,绝不能伤到她。
否则……
沈歆玥眼底闪过一抹狠。
沈凝回正阳宫整理了崔扶砚送来的画稿,又结合自己的书,想把这些天象画稿做些详解,插入《天象星占》之中。
她专注此事,没有再去管谢锦奕移宫的事。
他若非要搬去跟沈歆玥住,而谢云璋又不阻拦他,那便随他去吧。
她终究不能一辈子陪在他身边为他思虑太多,便让他随自己所想去行事吧。
她为母后,教谢锦奕未必奏效,但事情教人,总是立竿见影的。
沈凝将此事放下了,可没过两日,她便听到朝中有所动静,有御史大夫向谢云璋上表夸赞谢锦奕,说他小小年纪便文武兼济,无论课业还是骑射,都佼佼出众,实在是南瞾之幸。
谢云璋虽然只是谦逊的回应,可身为父皇,他内心定然有几分为谢锦奕骄傲。
与此同时,也有御史提出,谢锦奕如此优秀出众,应当归功于沈凝对他的教养,他应该更重孝道。
谢锦奕在下朝后被谢云璋召见,谢云璋将朝臣所言都转述给了他,并且将他移宫一事搁置了。
谢锦奕有坚持过,可据说谢云璋将他斥责了,他便不敢再提了。
而且后来的日子,他每日晨起,都会先去正阳宫给沈凝请安,还陪同沈凝一起用早膳。
沈凝自是欣喜的,可她知道谢锦奕在她这里坐的不安稳,左顾右盼的,似想快点离开去别处,她便也没有多留他,待他全了礼数便让他走了。
战英为沈凝收拾了大殿,又陪同她在书案前研磨。
她难免抱怨,“二殿下想快些离了正阳宫去青鸾殿,这想法都写在脸上了,奴婢还以为是御史们的谏言,让二殿下有所悔悟,才日日来娘娘跟前请安侍膳了呢。”
沈凝下笔专注,字迹刚劲却不露锋芒,“奕儿不是寻常孩童,他受御史谏言影响,能做到这一步,本宫也该知足了。”
她既要与皇后这个身份分割,也要跟谢锦奕皇嫡子的身份,保留界限。
未免日后她废后出宫,也牵连他许多。
“凌源这些日子去书房了吗?他身体如何?学业如何?”
沈凝想起崔凌源,也难免心存仁善的关怀。
战英说,“崔小公子日日都去书房,不过这些日子无人为难他,他进学倒是挺安稳的,但奴婢觉得,他对娘娘更关怀呢。”
战英见沈凝问起他,才把崔凌源送来的课业拿给沈凝阅览。
沈凝放下笔,拿过崔凌源的课业查看,她发现崔凌源在学业上,也是极具天赋的,他甚至不亚于谢锦奕。
他字迹清秀公正,就像他的容貌气度一样,让人一见便如同被春风拂面。
而他也格外用心,送给沈凝的这一份,是另外誊抄出来的,算是他额外做的功课。
战英收他送来的课业之时,也有些心疼,“小公子身体欠佳,多做课业倒不如好生安养身体呢。”
崔凌源说,“看书习字本就是休养,并不劳累,我做一次,既能印象深刻,也能请皇后娘娘指点一二,是一举多得的事情。”
他还特意叮嘱战英,不要每日都拿给皇后娘娘看,要待皇后娘娘空闲的时候,再呈给她看。
沈凝听战英说了这话,心便更加柔软,她让战英拿来朱墨,看着崔凌源的课业,她仔细的阅览,每一页都为他写下了评语,还多加鼓励夸奖。
如此用心的整理完,她才给战英。
战英觉得她家皇后娘娘,是天底下最强韧坚忍又有包容心的人了。
换作寻常人,谁能被沈歆玥如此中伤,还善待她的孩子?
沈凝摇了摇头,“稚子无辜,崔凌源不是她教养的,不应当为她的行为背负责任。”
只不过想到这里,她便会对谢锦奕更愧疚些,缺席他成长的这三年,她对他终究要多包容些。
十日后。
沈凝的《天象星占》已经快要编着完成,还剩下最后一个天象,她还在观测,测出具体时间,记录之后,整本书便完成了。
她把书稿送了一份给崔扶砚,崔扶砚告知她,他打算先将此书呈给谢云璋,做好请功的打算。
沈凝没有拒绝,她也希望自己所学能够尽快为朝廷所用,有助于南瞾。
太极殿上,崔扶砚呈上只差一幅图便算完成的《天象星占》,朝臣阅览,纷纷赞不绝口,夸赞着书之人博学多识,对天象竟能有如此见解。
谢云璋看了这本书,也颇为满意,他再次问及此人的身份,崔扶砚依旧是没明说,但他为此人请功,希望谢云璋能考虑授她官职,并且亲自为她题字,落名于这本书上。
谢云璋剑眉微扬,在朝上没有明确表态,下朝之后,他却把崔扶砚叫到了勤政殿询问。
“崔卿与此着书的女子,可是有多年相交的情谊?”
如他所言,这女子博学多识,又身份神秘,没有浓厚的信任,断不会轻易把书稿交托于人。
崔扶砚并未否认,“微臣与这位奇女子,确实相识于多年之前。”
“奇女子?”
他这话让谢云璋微微挑起了眉头,“那此女子可是崔卿视为红颜知己的人?”
他也认识崔扶砚很多年了,克己复礼,清雅端正,是他多年的美名。
他房中从无姬妾通房,除了与沈歆玥成亲又和离,也未听说过他任何风流韵事。
他非贪好美色之人。
这是这么多年以来,第一次见他为一个女人如此上心。
崔扶砚似有犹豫,可他最终还是回答谢云璋,“萍水相逢,以礼待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