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降后的晨雾还未散尽,苏晚晴听见隔壁传来 \"咚\" 的闷响。推开吱呀作响的木栅栏,看见张大爷趴在青石路上,身旁的扁担和水桶滚出三尺远,裤腿浸透了井水 —— 他担水时踩滑了长满青苔的井台。
\"大爷!\" 苏晚晴扔下手中的槐米篮,跑过去时布鞋陷进泥里。张大爷的右腿不自然地扭曲着,额头沁出冷汗:\"怕是断了......\" 她想起顾沉舟教过的急救知识,立刻解下蓝布衫腰带,却在看见老人痛苦的脸色时,转身冲向自家院门:\"沉舟!拿三角巾!\"
顾沉舟的军装还带着晨练的潮气,腰间别着磨得发亮的匕首。他蹲下身的动作带着侦察兵的利落,指尖轻触张大爷的腿骨:\"股骨错位,得先固定。\" 从挎包掏出备用的绑腿带,又拆了根扁担作夹板,动作熟练得像在组装枪支,\"晚晴,去烧壶淡盐水,消毒用。\"
井台边的妇人围拢过来,王婶举着针线笸箩叹气:\"要是有石膏就好了......\" 顾沉舟突然想起什么,从口袋摸出块压缩饼干铁盒,用匕首敲成平整的铁片:\"部队教过简易固定法,铁片比木板贴合。\" 阳光穿过他微弯的脊背,在老人腿上投下道笔直的影,像道临时搭建的生命支架。
苏晚晴端着淡盐水回来时,看见顾沉舟正用匕首削去扁担的毛刺,木屑落在他的解放鞋上 —— 那是她上周刚补好的,鞋跟处还留着补丁的针脚。他抬头时,帽檐阴影里的眼睛闪着光:\"去熬锅南瓜粥,大爷三天没正经吃饭了。\"
土灶前的南瓜在铁锅里咕嘟作响,苏晚晴往灶里添了把松枝,火星子噼啪溅在围裙上。她想起原主记忆里,张大爷常送她家晒干的玉米须,说 \"煮水喝败火\"。此刻南瓜的甜香漫出灶间,混着隔壁传来的顾沉舟的声音:\"大爷,这绑腿带每周换一次,我写在您门框上了。\"
晌午时分,苏晚晴端着粗瓷碗跨进张家门槛,看见顾沉舟正蹲着替老人擦拭额角,解放鞋边摆着刚担的两桶水,水面映着他后颈的烫疤。张大爷捧着南瓜粥的手发颤,稀粥表面漂着几滴香油 —— 那是苏晚晴偷偷倒的,自家油缸里只剩小半瓶了。
\"沉舟这孩子,比亲儿子还贴心。\" 老人吹着热气叹气,眼角的皱纹里盛着感动,\"当年他爹在时,也是这样帮乡亲修房顶......\" 顾沉舟耳尖发红,慌忙接过空碗:\"大爷别夸,晚晴熬的粥才是真暖乎,比炊事班的稠多了。\"
此后半月,顾家的扁担常出现在张家井台。顾沉舟用部队的 \"三班倒\" 制度安排担水劈柴,清晨挑水时顺路帮老人倒夜壶,午后劈柴时总多砍一捆堆在屋檐下。苏晚晴则变着法儿送吃食:槐花麦饭、萝卜缨子腌菜、掺了红糖的小米粥,每次都用蓝布巾包着,布角绣着小小的 \"安\" 字。
井台旁的 gossip 渐渐变了味道。王婶逢人便说:\"顾营长媳妇手底下有准头,熬的南瓜粥能照见人影儿,却比棉花还暖乎。\" 晒谷场的汉子们看见顾沉舟,总拍他肩膀笑:\"你这固定断腿的法子,比咱村的木匠还巧,该去给公社当赤脚医生!\"
霜降后的第一个晴天,顾沉舟用匕首在张大爷的门框上刻下新的换药日期,旁边多了行小字:\"晚晴说,南瓜粥要配腌萝卜丁。\" 阳光穿过门框的缝隙,在他军装上投下斑驳的影,像极了当年在山雨中替她挡住洪水时,肩章上闪烁的星光。
是夜,苏晚晴在本草笔记里记下:\"张大爷腿伤渐愈,沉舟用绑腿带和铁片固定,竟比医书里的夹板轻便。明日送些晒干的南瓜子去,可作零嘴。\" 钢笔尖在 \"沉舟\" 二字上停顿许久,添了个小小的笑脸 —— 这是她第一次在笔记里画这种孩子气的符号。
当隔壁传来张大爷的咳嗽声,顾沉舟又往灶间添了把柴火,确保老人夜里喝的小米粥是温热的。苏晚晴望着他挺直的脊背,突然觉得,这个总把 \"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 挂嘴边的男人,正在用另一种方式践行使命 —— 守护国土之外,也守护着乡亲们的柴米油盐,守护着属于他们的、充满烟火气的小世界。
井台上的月光静静流淌,照见两个水桶里的倒影:一个是顾沉舟的军帽,一个是苏晚晴的蓝布衫。它们挨得那样近,像在诉说着,在这个八十年代的小山村,邻里互助的温情,比任何御寒的棉衣都更温暖,比任何坚固的铠甲都更有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