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暑后的阳光斜穿过晾衣绳,苏晚晴采的艾草和蒲公英在屋檐下滴着水,叶片上的绒毛被晒得发亮,却因无处摊开而蜷曲成一团。她蹲在井台边洗搪瓷盆,看着水洼里倒映的草药影子,突然想起现代公寓的阳台 —— 那里有定制的不锈钢晾晒架,却永远晒不出带着晨露的薄荷香。
\"别愁了。\" 顾沉舟的声音从院角传来,他的解放鞋碾过新落的槐树叶,肩上扛着三根拇指粗的毛竹,竹节处还带着新鲜的刀痕。苏晚晴看见他左手戴着的劳保手套破了个洞,露出的指节上有团可疑的红 —— 那是上周帮王婶家盖鸡窝时留下的,此刻又添了道细长的血泡。
西墙根的阴影里,顾沉舟用刺刀削去竹篾的毛刺,动作精准得像在给步枪上油。他特意选了后山向阳处的毛竹,说 \"竹纹直,承重力强\",就像他在部队搭临时指挥所时挑选木料的标准。苏晚晴递过浸着井水的毛巾,突然发现他军装上沾着的竹叶碎屑,比平时训练后多了三倍 —— 原来他天没亮就进山砍竹了。
\"第一层离地面两尺,防猫狗扒拉。\" 他用刺刀在泥地上画出等高线,\"第二层和第三层间距八寸,\" 指尖划过竹篾的交叉点,\"这样上下层的草药晒到的阳光差三度,和靶场不同距离的射击角度一个道理。\" 苏晚晴看着他编竹架的手势,突然想起他教新兵打绳结时的模样,每道交叉都带着部队的规范。
血泡在他拇指根部磨得发亮,苏晚晴伸手想替他包扎,却被他笑着躲开:\"当年在侦察连,编伪装网比这费手。\" 他举着刚编好的竹篾格子,阳光透过菱形的间隙,在她蓝布衫上投下细碎的光斑,像撒了把碎钻。
三层木架在黄昏前搭成,最上层的竹篾间距稍宽,适合晾晒蒲公英这样的大叶片;最下层密些,正好放薄荷和艾草。顾沉舟拍了拍木架的承重梁,那是用部队运输箱的木板改的,边缘还留着 \"军用物资\" 的红漆印:\"能扛住秋老虎的暴晒,也经得住连阴雨的潮气。\"
苏晚晴将晒干的艾草铺在最上层,叶片舒展的弧度恰好填满竹篾间隙,像给木架织了件绿色的披风。顾沉舟蹲在旁边调整竹篾角度,帽檐阴影里的眼睛突然亮了:\"等冬天在木架外蒙层塑料布,\" 他用刺刀比划着,\"就成了草药的温室,和你种番茄的那个一样。\"
夜里掌灯时,苏晚晴发现顾沉舟的训练日志掉在木架旁,新写的字迹带着竹屑的清香:\"今日搭草药架,用去毛竹三根、铁丝五米、劳保手套一副。晚晴晾艾草时,阳光穿过竹篾落在她发顶,像给钢枪镀了层柔光 —— 原来最坚硬的材料,也能织就最温柔的网。\"
井台上的月光漫过木架,三层草药在夜风里轻轻摇晃,送出混合的清香。苏晚晴摸着木架上的竹节疤,突然觉得这比任何现代晾晒架都更珍贵 —— 每道竹篾都带着顾沉舟掌心的温度,每个间隙都藏着他无声的关怀,就像他用刺刀刻在煤块上的 \"晴\" 字,用军功章换的布料,都是岁月里最动人的情书。
\"冷吗?\" 顾沉舟的声音从身后传来,他往她手里塞了个暖手炉 —— 用旧搪瓷缸改的,里面燃着新制的蜂窝煤。苏晚晴望着木架在月光下的剪影,突然想起他在边防寄来的信,说 \"每个哨所都像座木架,为祖国晾晒平安\"。此刻这个为她搭木架的男人,正用军人的刚毅与细腻,在 1983 年的秋天,为她搭建起一片永不褪色的温暖港湾。
而那些晾晒在木架上的草药,终将在时光里风干成香囊的芬芳、药膏的温润,就像顾沉舟手上的血泡,终将结成老茧,成为守护她的铠甲。苏晚晴摸着他新磨的血泡,突然明白,所谓的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用布满伤痕的手,为你编织出一片能晒满阳光的天空 —— 这片天空下,草药在生长,爱意在流淌,时光,也变得格外温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