键盘敲击声在深夜的办公室里格外清晰,苏晚晴盯着电脑屏幕上的项目报表,右手边的冷咖啡已经续到第三杯。液晶时钟显示 23:47,手机锁屏弹出母亲的消息:\"周末回家吃饭,你爸钓了条三斤重的鲈鱼。\" 她揉了揉发酸的太阳穴,突然觉得后颈一阵刺痛,恍惚间听见老式缝纫机的咔嗒声在耳边炸开。
再睁开眼时,头顶是糊着报纸的土炕顶棚,油墨味混着柴火气息钻进鼻腔。身下的被褥带着陈年樟木的味道,枕边静静躺着半幅褪色的红盖头,边缘补丁处的针脚歪歪扭扭,像是小孩子的手艺。窗外传来尖细的女声:\"新娘子该梳妆了!顾营长的吉普车都到村口了!\"
苏晚晴猛地坐起,头痛欲裂中听见瓷盆碰撞的脆响。土炕边角的墙面上,1982 年的《人民日报》残页被糊成墙纸,头条标题《联产承包责任制激发农村活力》的铅字清晰可见。她低头看向自己的手,原本做过美甲的指甲变成短而干净的弧形,腕骨处贴着块褪色的蝴蝶牌手表 —— 那是奶奶年轻时的嫁妆。
\"叮铃铃 ——\" 窗外突然响起自行车铃声,混着男孩的笑闹:\"顾营长娶媳妇喽!新娘子是从县城来的文化人!\" 苏晚晴踉跄着撞向窗边,木窗框上的玻璃缺了角,用报纸仔细糊着,缝隙间漏进的阳光里,她看见土路上停着辆绿色吉普车,车斗里堆着红漆木箱,几个穿蓝布衫的妇女正往门上贴双喜。
\"这是...1983 年?\" 她摸着土炕上的粗布棉被,记忆突然翻涌。昨夜在办公室加班时,她分明看见电脑屏幕闪过道蓝光,再睁眼就是此刻。枕边的红盖头被风掀起一角,露出下面压着的信纸,泛黄的纸页上是钢笔字:\"晚晴,今日出工多赚了两个工分,给你换了尺花布做嫁衣。\" 落款是 \"顾沉舟\",日期是 1983 年 10 月 5 日。
门外传来脚步声,苏晚晴慌忙翻找手机,却只摸到粗布裤兜深处的硬纸片 —— 两张皱巴巴的布票和半块水果糖。门 \"吱呀\" 推开,穿青布衫的中年妇女端着铜盆进来,鬓角别着朵野菊花:\"哎哟,可算醒了!快些梳洗,沉舟他爹当年参军时,十里八乡就没见过这么体面的新娘子...\"
\"等等!\" 苏晚晴抓住对方手腕,触到粗糙的老茧,\"我... 我是谁?\" 妇女愣住,铜盆里的热水荡起涟漪:\"你是清泉村的苏晚晴啊,咋睡了一觉倒犯起迷糊了?今日是你和沉舟的大喜日子,别是被喜糖甜晕了头?\"
窗外的风掀起红盖头,苏晚晴看见镜子里的自己 —— 齐耳短发衬着鹅蛋脸,眉尾那颗小痣还在,只是面色比现代苍白许多。记忆如潮水涌来,原主苏晚晴是村里为数不多的高中生,父亲早逝,跟着舅妈长大,半个月前收到顾沉舟的订婚信,此刻本该怀着少女的忐忑等待新郎。
\"突突突 ——\" 吉普车的轰鸣近在咫尺,妇女把梳子塞进她手里:\"快些打扮,顾营长可是咱县第一个带吉普车迎亲的军人!\" 转身时,蓝布衫下摆闪过道补丁,针脚细密得像是绣着什么图案。
苏晚晴盯着铜镜里的自己,突然想起奶奶临终前说的话:\"晴晴,要是遇到难处,就想想老辈人怎么把苦日子酿成甜酒。\" 指尖划过红盖头边缘的补丁,她忽然意识到,这个 1983 年的清晨,不是梦境,而是命运给她的第二人生 —— 带着现代记忆,嫁给素未谋面的军人,在这个没有智能手机、没有网购的年代,重新开始。
院门外传来喧闹声,有人喊:\"新郎官到喽!\" 苏晚晴攥紧红盖头,听见脚步声穿过天井,听见陌生男人低沉的 \"辛苦了\",听见铜盆落地的脆响。木门再次推开时,穿军装的身影映在糊着报纸的玻璃上,肩章上的红星微微发亮,像极了记忆中爷爷珍藏的老照片。
\"晚晴?\" 男人的声音带着北疆的苍凉,苏晚晴抬头,看见二十岁出头的顾沉舟站在门口,洗得发白的军装第二颗纽扣上,歪歪扭扭绣着 \"平安\" 二字 —— 那是原主生母留下的唯一嫁妆。他的目光扫过她攥紧红盖头的手,喉结滚动,像要说什么,却被外头的鞭炮声打断。
妇女笑着推她:\"快些让新郎瞧瞧!\" 苏晚晴望着顾沉舟肩章上的露水,突然想起现代办公室的落地窗,想起母亲炖的鲈鱼汤,想起昨夜没做完的报表。但此刻,土炕上的红盖头,门外的吉普车,还有眼前这个身姿挺拔的军人,都在告诉她 —— 属于苏晚晴的八零年代,正式拉开了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