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降后的阳光裹着细沙,县供销社王主任的二八杠自行车碾过村口的青石板,车把上挂着的玻璃瓶里,装着苏晚晴上个月寄去的驱蚊香囊。他跨下车时,车铃铛惊飞了晒谷场上的麻雀,目光立刻被虎娃娘怀里孩子戴着的防水围兜吸引 —— 藏青布料上的 \"八一\" 火印在阳光下格外醒目。
\"苏同志,\" 王主任的解放鞋沾着县城带来的煤渣,\"咱们供销社想把你的香囊做成拳头产品,\" 他晃了晃玻璃瓶,艾草的清香混着自行车的机油味,\"可这布料和药材... 都得要票证啊。\"
苏晚晴正在井台边筛薄荷碎,竹筛子的晃动突然顿住。她看着王主任掏出的订单,上面写着 \"首批五百个\",突然想起空间里剩下的半袋丁香 —— 根本不够。而布料更是难题,防水帆布早在上次防汛时用完,剩下的边角料连十个香囊都做不了。
\"我知道难处,\" 王主任搓着带茧的手掌,\"可县城的工人家属都盯着呢,说这香囊比上海来的花露水还顶用。\" 他的目光落在院角的草药架上,三层竹篾上晒着的艾草正在风中舒展,\"尤其是这草药配的,独家秘方啊。\"
顾沉舟的解放鞋声从厢房传来,他刚给新兵上完射击课,军装第二颗纽扣还沾着步枪的硝烟味。看见苏晚晴攥紧的订单,他的目光扫过王主任的玻璃瓶,突然转身走向东厢房 —— 那里有个上着铜锁的樟木箱,里面压着他这些年攒下的军属优待票。
樟木箱的铜扣 \"咔嗒\" 弹开时,苏晚晴看见最底层躺着两张泛黄的票证:一丈的确良布料、五斤棉花票,右下角盖着 \"三等功奖励\" 的红章。顾沉舟的手指抚过票证边缘,那里还留着 1979 年抗洪时的水渍:\"本来想等你生日做件新衬衫,\" 他的耳尖发红,\"现在先用着。\"
\"这是你的奖励...\" 苏晚晴的指尖划过 \"顾沉舟\" 三个字的钢笔签名,墨迹比其他字迹深三分,显然是登记时特意用力写的。顾沉舟却把票证塞进她手里,带着体温的纸页上还留着樟木香:\"军人的奖励,不就是给家人闯路子的吗?\"
王主任的咳嗽声打破沉默,他看着顾沉舟洗得发白的军装,突然想起去年抗洪时见过的场景 —— 这个军人用身体挡住决口的洪流,后颈的烫伤在月光下像面旗帜。\"我这儿还有些部队退役的帆布,\" 王主任掏出皱巴巴的调拨单,\"虽说是旧的,防水性还成。\"
苏晚晴摸着票证上的红章,突然想起顾沉舟在信里写过:\"三等功的奖励是两张电影票,我换了布料,想着你穿的确良衬衫一定好看。\" 此刻这些承载着荣誉的票证,正被他毫不犹豫地交到她手里,就像他把后背交给战友时那样坚定。
\"药材的话,\" 她望向草药架上的艾草,突然有了主意,\"可以发动村里妇女上山采,按斤换工分。\" 她掏出本草笔记,里面夹着顾沉舟画的《山区药材分布图》,每个点位都标着 \"可采季收购价 \",\" 就像你教的 ' 分散采集,集中加工 ',和部队的后勤补给一个道理。\"
顾沉舟望着她发亮的眼睛,突然想起她改良蜂窝煤时的模样 —— 永远能把他的军事术语转化成过日子的智慧。他从裤兜摸出个铁皮盒,里面是攒了半年的弹壳:\"这些拿去供销社换铁丝,\" 弹壳在阳光下闪着冷光,\"搭香囊的晾晒架够用了。\"
王主任离开时,自行车后座绑着苏晚晴新做的十个样品香囊,车铃铛上还系着个迷你围兜 —— 给主任小孙女的。顾沉舟站在门口望着尘土飞扬的土路,突然说:\"我下周去镇上弹药库,\" 他的手指划过她手背的烫疤,\"顺道帮你问问卫生所的同志,要不要收晒干的蒲公英。\"
暮色漫过晒谷场时,苏晚晴在樟木箱里发现张泛黄的照片:顾沉舟穿着崭新的军装,胸前别着三等功奖章,身后是抗洪时临时搭建的堤坝。照片背面用铅笔写着:\"给晚晴的第一件礼物,希望是件衬衫,更希望是片晴天。\"
她攥着的确良布料的票证,突然明白,在顾沉舟心里,\"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 从来不是句空话 —— 他服从的,是让她过上好日子的命令;他守护的,是她眼里闪烁的希望。那些压箱底的票证,那些藏在弹壳里的温柔,终将在时光里酿成最坚实的后盾,让她在 1983 年的秋天,带着他的军功章与爱,勇敢地踏上从未想过的经商之路。
而院角的草药架在晚风里轻轻摇晃,晒好的艾草正发出细碎的响,像在为即将开始的批量生产唱着前奏。苏晚晴摸着顾沉舟新磨的票证边缘,突然觉得,这个充满限制与挑战的年代,因为有了彼此,竟也有了无限的可能 —— 就像他用军功章换的布料,终将变成她手中的香囊,带着草药的清香与军人的温情,飘向更远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