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时,有个金发的记者举手被点到名,“亲王殿下,我的问题是您怎么看待倭国人?怎么看待这个民族?”
俊仁立刻就明白了,这人是麦克阿瑟派来的,于是俊仁亲王回答:“说实话,在我我到这个星球来到这里之前,从来没见过这样的民族……”俊仁特意顿了一下看了一眼在场的记者。这些记者里有几个东方面孔的,明显露出了兴奋的表情也许在他们看来,这是俊仁亲王殿下认为他们优秀,但是俊仁接下来的话,却让他们无地自容。
俊仁接着说:“在我来到这里之前,从来没想过一个民族竟然能够缺德无下限到这种地步败类,你们刷新了我的三观!”
俊仁道:“在战场上,一个个自称是武士,结果呢?你们那个武士精神,怎么说来着?仁义礼智信和,说实话我没看你们哪一点表现出这些精神来我只看见你们到处杀人了,你们喊着所谓大东亚共荣,说要共存共荣,可是我没看见你们哪一点共存共荣的,我只看见你们到处杀人了。说实话,你们比希特勒还不如希特勒至少敢说他要搞种族主义,他要杀犹人。虽然他的这些作为很不对,但是人家至少有勇气承认!”
俊仁道:“最让我觉得搞笑的是那个辻政信,他在策划巴丹死亡行军的时候,竟然说惩罚菲律宾人是因为他们背叛了亚洲民族,你辻政信是什么人上帝吗,你有什么资格决定别人的命运?最让我想不通的是法官桑托斯一家,他竟然命令处决桑托斯一家老小,这桑托斯只是个法官,人家法官碍着你什么事了?”
俊仁又道:“所以在我看来,他们所谓的武士道就跟那个《忠臣藏》的剧一样,说实话,那个《忠臣藏》的剧我看了很多遍,愣是没看出是他们哪里忠了,因为藩主浅野长矩并没有留下报仇的遗言,而他的家臣们却为了报仇而行动。这种行为并不符合武士的天职——服从命令。武士的天职是服从命令,而不是自行决定行动。
俊仁质疑,如果藩主没有要求报仇,家臣们自行报仇的行为是否真的算作“忠”。他强调,真正的忠诚应该是对命令的绝对服从,而不是基于个人情感的复仇行为。
俊仁最后道:“说实话,这个民族的有些东西我是看不懂的,特别是那些恃强凌弱的行为。他提到,这种行为更像是小孩子渴望长大,却通过欺凌弱者来证明自己的强大。我觉得这就像我听过的那个《桃太郎》的故事里,桃太郎他去征伐鬼岛,这里说桃太郎长大后成了勇士,在我看来,就像小孩子渴望变成大人,一直拼命的说我是大人,我是大人一样,事实上,真正的勇士根本用不着恃强凌弱,因为他们不需要通过欺凌弱者来证明自己,就像龙国志愿军拿着最弱的武器在半岛硬刚美军,这是勇敢者的表现,他们敢于挑战地表最强的部队,却又不虐待俘虏,因为没有必要,因为他们本身就是英雄。”这种对比揭示了俊仁对“真正的勇士”的定义:真正的勇士是那些敢于面对强大对手,同时尊重对手和俘虏的人。
这时,又有一位金发的男士举手说道:“亲王殿下,您好,我是美联社的记者,刚刚听您提到半岛战争,联想起您之前关于扶植麦克阿瑟将军当未来漂亮国总统的传闻,我想问的是在当下,麦克阿瑟将军一败再败有什么看法?还有您还认为他能够当上未来的漂亮国总统吗?”
俊仁道:“首先请允许我再度郑重的澄清一点,我从来没有说过要扶植麦克阿瑟当未来的漂亮国总统,我不知道这是哪里来的传言,至于他一败再败这件事,我只能说他是“在向反方向进攻”。”
对于俊仁说麦克阿瑟是在“向反方向进攻”在场的记者全都笑作了一团,过了一会儿,那位记者说:“亲王殿下,我不得不承认,你很有幽默感!只可惜你的幽默感挽救不了麦克阿瑟将军和联合国军在半岛的一败再败!”
记者会结束后,麦克阿瑟顺利得到了自己想要的,而裕仁天皇则显得很阴沉。原因在于俊仁亲王在记者会上的表现背离了宫内厅和裕仁天皇策划这场记者会的初衷。与此同时,麦克阿瑟对俊仁的表现感到满意。俊仁的言论和行为符合麦克阿瑟对倭国社会改革的期望。
宫内厅希望通过记者发布会向外界传达天皇仍然与“神族”有关系,试图维护天皇的神化形象。他们希望利用俊仁亲王的特殊身份来巩固皇室的权威。可是俊仁确实,通过一系列回答,巧妙的避开了这个话题。
不过除了裕仁天皇其他三个亲王却都笑得肚子疼,他们对俊仁说的麦克阿瑟“在向反方向进攻”这个幽默的表述给逗乐了。
宣仁亲王指着俊仁道:“哎呀,我怎么没想到打败仗还能这么说!”
雍仁亲王则从性格和行为上分析了俊仁和麦克阿瑟的相似之处。“小俊和麦克阿瑟都是性格相似的人,都有过于乐观和自信的一面。一个信口开河说要在圣诞节前结束战争,另一个半场开香槟,只听到联合国军打到江界,就说:‘战争要结束了。’现在他老哥打败仗了,你让他怎么接受?接受就下不来台了。毕竟香槟已经开了。”
麦克阿瑟在记者招待会结束后的一个小时就发布了整治虚伪武士道及相关文化的通知。这一通知的发布,标志着麦克阿瑟对倭国社会文化层面的进一步改造。他试图通过消除武士道精神中的虚伪部分,推动倭国社会的现代化和民主化。《忠臣藏》作为倭国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受到了这一通知的影响。这部剧在倭国有着深厚的社会根基,它讲述了赤穗浪人为主君报仇的故事,体现了武士道精神中的忠诚和义气。然而,麦克阿瑟认为这种文化中存在虚伪和误导性的部分,因此将其纳入整治范围。
俊仁亲王在记者会上公开质疑《忠臣藏》中的浪士行为是否真的符合“忠”的定义,这一言论得到了很多历史学者和哲学家的认同。根据历史记录,浅野长矩确实没有留下关于报仇的遗言。实际上,浅野长矩在与吉良义央发生冲突后被勒令切腹,而吉良义央并未受到相应的惩罚。这引发了浅野家臣的不满,他们认为吉良义央是导致浅野长矩切腹的直接原因,因此决定为主君复仇。然而,从历史和哲学的角度来看,这种复仇行为是否真的符合武士道精神中的“忠”和“义”存在争议。一些学者认为,浅野长矩的行为是出于一时冲动,而浪人们的复仇行为更多是基于对主君的个人情感,而非真正的“忠义”。此外,复仇行为虽然在当时被视为一种武士道的表现,但也有人指出这种行为实际上是对幕府权威的挑战。
麦克阿瑟对武士道精神进行了区分和整治。他并没有完全否定传统的武士道精神,而是针对二战前后倭国所宣传的极端武士道精神进行了批判和改造。他试图保留传统武士道精神中的积极部分,如“仁义礼智信”,同时消除其被军国主义利用的极端部分。
武士道精神的两种流派士道派:这一流派受中国儒学思想影响较深,强调“仁义礼智信”,注重道德和伦理,追求正义和大义,认为武士的行为应符合道德规范,不能盲目为主君牺牲。叶隐派:以《叶隐闻书》为代表,强调“为死而死”,主张武士应无条件为主君献身,甚至将死亡视为一种荣耀,忽视了对行为正义性的考量。这种极端的武士道精神在二战期间被倭国军国主义利用,成为鼓动侵略战争的精神支柱。
麦克阿瑟对二战前后倭国所宣传的极端武士道精神进行了批判,尤其是对《叶隐》所宣扬的“死狂”精神进行了否定。他试图消除这种被军国主义利用的极端部分。
麦克阿瑟并没有完全否定武士道精神,而是试图保留其中的积极部分,如“仁义礼智信”。这些价值观与西方的道德观念有共通之处,符合战后倭国社会重建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