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6月20日,上海某影视公司的会议室里,80后导演陈思成盯着平板电脑上不断刷新的新闻头条,屏幕上“陈、张、冯三位导演财富突破223.8亿”的标题刺得他眼睛生疼。投影仪上,自家剧组拍摄的传统古装剧粗剪片段正在播放,对比隔壁影棚用星宁虚拟制片系统拍出的科幻大片,无论是画面质感还是拍摄效率,都相形见绌。
“陈导他们用星宁的量子渲染引擎,一部电影的特效制作时间从半年压缩到两周;我们还在为绿幕抠图的锯齿问题发愁。”副导演苦笑着翻出成本报表,“实景搭建花了3000万,演员档期冲突又浪费了200万,这样下去,公司撑不过明年。”
陈思成猛地站起身,全息投影里,星宁影视的宣传视频正在循环播放:机械臂群自动搭建虚拟故宫,AI根据剧本实时生成天气特效,演员戴着VR眼镜在360度全景虚拟空间里完成飙车戏。最令他震撼的是,通过星宁的“数字孪生演员”技术,新人演员的片酬能因虚拟形象加持暴涨3到4倍——这与传统剧组“流量明星天价片酬、新人无人问津”的畸形生态形成鲜明对比。
当晚,陈思成驱车前往星宁上海分部。玻璃幕墙内,年轻的工程师们正用小米14手机拍摄短视频,手机内置的星宁影视App能一键生成电影级特效。“陈导?您怎么来了?”星宁华东区负责人惊讶地接待了这位不速之客。陈思成直截了当地说:“我要合作。你们的虚拟制片系统,能不能用在我的悬疑片里?”
合作谈判异常顺利。星宁不仅提供量子摄影棚、AI剧本优化服务,还承诺派技术团队驻组指导。但当陈思成把合作方案摆在公司董事会面前时,却遭到了强烈反对。“传统拍摄模式用了几十年,哪能说改就改?”老股东拍着桌子,“而且那些新技术的租赁费用,够我们拍两部戏了!”
陈思成没有争辩,而是带着团队秘密启动了“未来计划”。他用自己的积蓄购入星宁的便携式虚拟拍摄设备,带着几名信任的年轻演员和摄影师,在废弃仓库里进行实验拍摄。当AI根据剧本自动生成暴雨场景,当VR眼镜让演员仿佛置身于百年前的上海弄堂,团队成员激动得彻夜未眠。“这才是电影该有的样子!”摄影指导举着拍摄素材喊道。
与此同时,影视圈的风向正在加速转变。陈导团队发布了《敦煌元界》的幕后纪录片,展示了机械臂如何在48小时内搭建出九层妖塔;张导在直播中演示用AI调整演员微表情,引发百万网友围观。行业论坛上,“传统剧组VS科技剧组”的争论进入白热化阶段,有人统计:使用星宁技术的剧组,平均拍摄周期缩短65%,利润率提升400%。
陈思成的坚持终于迎来转机。当他把实验片段发给投资人时,对方立刻追加了三倍预算。“就按这个方向拍!”投资人兴奋地说,“我们要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传统影视公司!”开机仪式上,陈思成看着量子摄影棚内忙碌的机械臂和调试VR设备的技术人员,心中五味杂陈——这场与传统思维的对抗,不仅是为了个人的导演梦,更是为了给年轻创作者们开辟一条新路。
消息传开后,影视行业震动。某老牌经纪公司紧急宣布与星宁合作,推出“数字演员孵化计划”;年轻导演们纷纷在社交平台艾特陈思成求经验。而在星宁总部,沈知意看着行业数据的剧烈变化,对助理说:“通知研发部,开发面向中小剧组的轻量化虚拟制片套装。记住,科技不该是少数人的特权,而应成为推动整个行业进步的引擎。”
2023年6月25日,陈思成的新片正式开拍。剧组群演里,一位刚毕业的大学生戴着星宁VR设备,在虚拟场景中完成了惊心动魄的追车戏。收工时,他看着自己暴涨的片酬短信,眼眶泛红:“原来不用靠关系、不用熬资历,真的能靠技术和才华在这个行业立足。”而此刻,影视圈的变革浪潮,正裹挟着科技的力量,奔涌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