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此同时,在萧鸿人才引进政策的大力扶持下,不少老百姓的亲友纷纷往平安县城搬迁。
与此同时,赵小毛带着自家堂哥赵铁柱一家在城里面散步。
赵铁柱是隔壁平阳城中的铁匠,前几天因为堂弟赵小毛的一封信举家搬迁过来。
路上赵铁柱看着城内一栋栋整齐划一的砖瓦房拔地而起。旁边还有不少人提着一桶桶灰色的泥浆在往墙上抹东西。
“小毛,平安县城虽然不如平阳城繁华,但是这老百姓的经济头倒是挺足的。”
“堂哥,我说的没错吧?你要是早点搬过来就可以享受人才引进政策。”
“趁着今天有时间,我带你们去县里登记落户,并且把粮食领来。”
原本领粮食是前几天的活,可那时候平安县城的粮食正好被黑风寨的谢大强所劫持,这才耽误了下来。
最近这段时间赵小毛也没去工地上上工,堂哥一家来了以后,他就跟工头打了个招呼想着把家人安顿好再去工作。
铁柱的老丈人葛大一脸激动的拉着赵小毛的手,“毛啊!你说的可是真的吗?真的能够领到粮食。”
“大爷,咱们可都是自家亲戚,我还能骗你们不成。你看看这些新修建的砖瓦房吗,都是咱们大老爷带领全县的人修建的呢。”
为了修建房子似乎家家出动,不过好在人手多一天就能修出一排。
这么好的政策,全县上上下下哪一个敢不努力?
按照萧鸿的话说,这叫集中力量办大事,换做是以前平安县城的老百姓可是想都不敢想。
每次提到萧鸿赵小毛的语气中尽显尊重和敬佩。
最近这段时间,赵铁柱一家都住在赵小毛的房子里。
这是一个三进三出的独立别墅小院,这要放在平阳城内少说也要三五十两银子。
这都是城里面富裕人家敢买的,像他们这种普通老百姓望一望都觉得心满意足。
因为之前老百姓的房子都烧掉了,所以萧鸿带领全县上上下下重新建造房屋。
“就我们家那套房子你们都已经见过了吧。如果你们落户在我们平安县城每个人都能分上一栋,当然了,只需要少交一部分钱就可以了。”
这也是萧鸿新定的一个政策,叫做内部福利房,当然这些政策全部都是效仿后世的一些结果。
不过房屋的所有权萧鸿轻易是不会给老百姓的,万一日后有哪个懒蛋将房屋卖了就会造成社会贫富两极分化。
回到家里之后,赵铁柱一家先把行李打包好,随后去向邻居借了一个小推车去县里面搬粮食。
来到县衙之后,杨平先是核对了身份然后看着赵铁柱询问,“听说你之前是一个铁匠。”
“是的大人。”
赵铁柱立马点头哈腰的回答。
“按照我们大人的吩咐,但凡是铁匠,木匠等一类有一技之长的人来到我们平安县城落户,每人就会奖励200斤大米。”
杨平迅速写好了批文,“我们拿着这个条子就可以去后面的粮仓领粮食。”
“启禀大老爷,我是一个木匠。”
“你这个老大爷可千万不要乱叫,在我们平安县城就只有一个大老爷,自然就是县令大人。”
杨平微微的皱了皱眉头,“赵小毛,回头你找个时间把咱们平安县城的规矩好好的和你们家亲戚说一说。”
“是。”
拿着批文之后,赵小毛便领着一家人来到了粮仓。
足足4袋大米搬在了小推车上,随后又到了房屋管理处,给赵铁柱一家分了一处房子。
直到此时此刻,赵铁柱一家神情都有些恍惚,仿佛是在梦中一般。
他们之前在平阳城日子过得紧紧巴巴的,可从来没有这么多富裕的粮食。
而且全家人都挤在一处茅草屋里,眼前的这一切恐怕连做梦都不敢想呀。
“哥,以后你们一家人就安安心心的在咱们平安县城住下。还是咱们平安县城的老百姓,县令大人绝对都不会亏待的。”
“小毛,这些粮食和房子真的都是官家给我们的吗?”
“什么官家,你们平阳城有这么好的政策吗?这可都是我们平安县的县令大人给老百姓的福利。你们住在这里可一定要守咱们这儿的规矩。”
葛大一听连忙朝着县衙的方向拜了又拜。
与此同时,视察工程一天的萧鸿拖着一副疲惫不堪的身躯回到了家里。
好在夫人们比较贴心,早早的就为他准备好了膳食和洗澡水。
眼瞅着一些基础建设已经多玩功夫,萧鸿打算还要开一起惠民工程,不过具体怎么做还得要研究研究。
萧鸿随意的将饭菜扒拉了几口之后,立马拿出无人机航拍的地图开始研究及规划区域。
他打算效仿后世,不仅仅要在平安县城内建立学堂,还要举办幼儿园,每一个孩子按照年龄的大小进行不同阶段的入学。
就好比后世的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大学一样。
不过在此之前,萧鸿打算对全县所有的孩童进行一次识字能力的测试,然后每个人按照测试的结果进行分配。
当然学习的内容也完全仿照后世,教授孩子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等一系列的知识。
这个时代科举考试多采用的是八股文,先不说朝廷昏庸无能,每次所谓的科举考试实际上都是为当官的子弟所准备。
作弊现象早已满天飞,可每一次朝天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普通的老百姓想要凭借着自己的努力实现阶级跨越,简直是比登天还要难。
想到建设学校不仅仅需要一些建筑材料,更重要的还需要有相应的课本。
想到这里萧鸿立马打开了系统界面查看支持点数,好在前段时间剿灭了黑风寨,老百姓对他的支持达到了空前绝后的高涨。
“妈呀妈呀……足足五十万支持点。”
看着眼前的数字,萧鸿心里面大大的震惊了。
殊不知这些支持点数不仅仅是平安县城老百姓的,很大一部分是平阳和平凉两城的老百姓贡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