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领域,也需迈出更为坚实有力的步伐。一方面,加强对海洋渔业资源的科学管理,运用先进的卫星遥感和水下监测技术,实时掌握鱼类的洄游规律、种群数量变化,以此为依据制定科学合理的捕捞配额制度,严厉打击非法捕捞行为,确保海洋渔业资源的休养生息,实现渔业的长期稳定发展。另一方面,加大对深海矿产资源勘探开发技术的研发投入,研发更为高效、环保的深海采矿设备和工艺,降低开采过程中对海洋生态环境的破坏,在获取宝贵资源的同时,守护好海洋的生态平衡。
为提升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效能,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海洋生态监测网络。在近海区域,加密水质监测站点,实时监测海水的酸碱度、溶解氧、重金属含量等关键指标;在远海及深海区域,投放无人监测浮标、水下机器人等设备,实现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动态跟踪。建立海洋生态环境预警模型,利用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算法,提前预测赤潮、绿潮等海洋生态灾害的发生,及时发布预警信息,为采取应对措施争取时间。同时,大力推进海洋生态修复工程,通过人工鱼礁投放、滨海湿地恢复等手段,逐步恢复受损的海洋生态系统,让海洋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
在海洋权益维护层面,强化海上执法力量建设。配备先进的海警舰艇、飞机等执法装备,提升海上执法的机动性和威慑力。加强海上执法队伍的专业培训,提高执法人员的法律素养和应急处置能力,确保在面对复杂多变的海上局势时,能够依法依规、果断有力地维护我国的海洋权益。积极参与国际海洋法律规则的制定和完善,充分发挥我国在国际海洋事务中的建设性作用,通过法律手段保障我国在海洋领域的合法权益,为我国海洋事业的发展营造稳定、公正的国际法律环境 。
在海洋信息通信领域,全力推动海洋通信网络的全面升级。加快海底光缆的铺设进程,拓展覆盖范围,不仅要连接国内沿海各重要节点,还要延伸至国际主要海运航线和海洋科研重点区域,保障海量数据的高速、稳定传输。同时,大力发展卫星通信技术,发射更多高分辨率、高性能的海洋观测卫星,构建天地一体化的海洋通信网络,实现对海洋全域的实时通信与监控。利用5G甚至未来更先进的通信技术,赋能海上作业平台、船舶等,让海洋生产作业、应急救援等环节的信息交互更加及时、准确,提升海洋经济活动的效率和安全性。
在海洋人才培养的长远规划上,持续完善多元化的人才培养体系。除了在学校教育阶段加大海洋教育力度,还应注重在职人员的继续教育与培训。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联合开展在职培训项目,针对海洋产业发展的新需求、新技术,定期为在职人员提供专业技能提升课程,使他们能够紧跟行业发展步伐。设立海洋人才专项奖励基金,不仅奖励在海洋科研、产业创新等方面取得突出成就的高端人才,也对长期扎根海洋基层、默默奉献的一线工作者给予表彰和激励,营造尊重人才、重视人才的良好氛围,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投身海洋强国建设的伟大事业。
在海洋政策法规的完善与优化方面,结合海洋事业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对现有的海洋法律法规进行全面梳理和修订。制定更加细化、具有可操作性的海洋产业发展促进法,明确对海洋新兴产业的扶持政策、税收优惠措施等,引导社会资本向海洋领域合理流动。完善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相关法规,加大对海洋污染行为的惩处力度,形成强有力的法律威慑。同时,加强海洋政策与国家整体发展战略的协同配合,确保海洋事业在国家宏观政策框架下有序推进,为海洋强国建设提供坚实的政策法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