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标准制定与品牌建设齐头并进的基础上,产业集群还应着眼于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生态的构建。人才是推动海洋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持续发展的核心要素,产业集群内的企业、高校与职业院校需建立紧密合作机制。高校凭借深厚的学术积淀,为产业输送具备扎实理论基础的专业人才,着重培养学生在海洋工程力学、智能装备设计等前沿领域的研究能力;职业院校则聚焦实践技能的培训,依据产业实际需求,开展如船舶建造工艺、海洋装备维修技术等实操性课程,为产业一线提供技能型人才。
与此同时,设立专项人才奖励基金,吸引海外高端人才回流,鼓励优秀人才投身海洋高端装备制造领域。通过提供优厚的薪酬待遇、完善的科研条件以及广阔的职业发展空间,让人才能够安心扎根,充分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定期组织人才交流活动,促进不同领域、不同层次人才之间的思想碰撞与经验分享,形成良好的人才互动氛围。
科技创新生态的完善对于产业集群的长远发展同样至关重要。加大对科研创新的资金投入,建设一批高水平的研发平台,如海洋装备智能制造实验室、深海探测装备研发中心等。鼓励企业与科研机构联合开展技术攻关,针对当前海洋高端装备制造领域的“卡脖子”难题,如深海耐压材料研发、海洋装备智能化控制系统优化等,集中优势资源,力求在关键技术上实现突破。
建立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机制,加速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提升产业的科技含量与附加值。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加强对企业创新成果的法律保障,激发企业与科研人员的创新积极性。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兴技术,推动海洋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的数字化、智能化升级,提升产业运行效率与竞争力。通过全方位构建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生态,为我国海洋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集群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助力我国从海洋装备制造大国迈向海洋装备制造强国,在全球海洋经济的舞台上绽放更加耀眼的光芒 。
在完善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生态之后,产业集群还需积极拓展国际合作与市场多元化布局。海洋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的全球化特征显着,加强国际合作是提升产业竞争力的必由之路。产业集群内的企业应主动“走出去”,与全球领先的海洋装备制造企业、科研机构建立长期稳定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一方面,通过联合研发项目,整合各方优势资源,共同攻克行业技术难题,分享研发成果,提升在国际海洋装备制造技术前沿的地位。例如,在深海资源开发装备领域,与国外具有先进深海作业经验的企业合作,共同开发适应极端深海环境的高效开采设备,缩短研发周期,降低研发成本,提升我国在深海资源开发装备市场的份额。另一方面,开展跨国并购,收购具有先进技术、成熟品牌或优质市场渠道的海外企业,快速获取国际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拓展全球市场布局,实现企业的跨越式发展。
在市场多元化布局上,除了巩固欧美等传统高端市场,还要积极开拓“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新兴经济体市场。针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海洋资源开发、港口建设等需求,提供定制化的海洋高端装备解决方案,如为东南亚国家提供适应其浅海渔业发展的新型渔船装备,为中东国家提供满足其石油天然气海上开采需求的海洋石油平台配套设备。借助“一带一路”倡议的东风,加强与沿线国家在海洋装备制造领域的产能合作,建设境外产业园区,实现技术、设备、服务的全方位输出,促进当地海洋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为我国产业集群创造新的市场空间。
此外,加强与国际金融机构的合作,为海外项目提供融资支持,降低企业海外市场拓展的资金压力和风险。利用跨境电商平台等新兴渠道,拓宽海洋高端装备的销售途径,提升品牌在全球范围内的曝光度和影响力。通过积极拓展国际合作与市场多元化布局,我国海洋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将在全球产业链中占据更为有利的位置,实现可持续的高速发展,为我国海洋经济的腾飞打造坚实的产业支撑,助力构建人类海洋命运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