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12月10日,杭城飘起了今冬第一场细雪,星宁工作室总部的玻璃幕墙蒙上了一层薄薄的雾气。沈知意坐在堆满财务报表的办公桌前,呵出的白气在冷空气中凝成细小的水珠,她的目光扫过账本上跳动的数字——星辰传统肉夹馍食品厂年营业额突破2000万,星宁工作室总营业额达856万,这组数据如同冬日里的暖阳,让整个办公室都弥漫着振奋的气息。
“阿姐!各分店店长的存款统计出来了!”沈宁抱着一摞文件撞开办公室门,马尾辫上还沾着雪粒,“哈尔滨的林晓存了58万,西安的王悦56万……他们说要在省城买房!”她推了推眼镜,镜片后的眼睛亮晶晶的,“还有宿华,湘西星火工作室营业额50万,他说要把钱捐一半给村里建图书馆!”
沈知意的笔尖在“宿华”的名字上停顿片刻。这个从湘西山村走出的少年,如今不仅实现了财富自由,更在山乡播撒知识的火种。她想起上个月收到的照片:宿华站在新建的培训教室前,身后的孩子们举着用电脑绘制的苗绣图案,阳光透过斑驳的窗棂,照亮他们脸上的憧憬。
与此同时,在湘西凤凰县,宿华正蹲在自家小院里,手把手教邻居家的孩子组装电脑。他身上的羽绒服沾着木屑,这是他带着村民们修建图书馆时留下的痕迹。“等图书馆盖好,咱们就能上网查资料了。”他指着远处正在施工的砖瓦房,眼中满是期待。一旁的老人们围着火塘,感慨着:“这娃比城里来的大学生还厉害,年纪轻轻就有这般出息!”
而在杭城的校园里,一场关于“天才少女”的讨论正在悄然发酵。当沈知意以全科第一的成绩登上光荣榜时,隔壁班的学生们挤在公告栏前议论纷纷。“她每天忙工作室的事,怎么还有时间学习?”“听说她赚的钱能买下整条街的铺子!”质疑声中,沈知意只是淡淡一笑,将课本和商业计划书塞进书包——对她而言,学习与创业早已融为一体。
这天放学后,沈知意带着沈舒来到新开的百货商场。玻璃橱窗里,陈列着星宁工作室设计的文创产品:印着苗绣纹样的围巾、嵌着西湖微缩景观的书签。沈舒蹦蹦跳跳地指着货架上的肉夹馍礼盒:“阿姐,这个包装上的画是我画的!”小姑娘的声音引来路人驻足,一位西装革履的商人凑过来:“沈小姐,听说你们的肉夹馍专利技术在申请国际认证?”
沈知意点头,从包里掏出专利文件。此时的她,举手投足间已有了几分商界精英的风范。“我们正在研发智能烤炉,”她指着文件上的设计图,“虽然现在没有智能机器人,但我们可以用计算机程序模拟最佳烘烤曲线。”商人的眼睛亮了起来:“如果能实现量产,这将颠覆整个快餐行业!”
夜幕降临,沈知意回到工作室。会议室里,各分店长正通过量子视频会议讨论新年计划。林晓的冰雪文创产品即将登上哈尔滨冰雪大世界,王悦的兵马俑Ip周边接到了海外订单,而宿华提出要在湘西建立非遗数字博物馆。“我们可以把苗绣、傩戏做成虚拟现实体验项目。”他的声音从屏幕那头传来,背景是星火培训教室里此起彼伏的键盘敲击声。
散会后,沈知意独自留在办公室。她打开二叔寄来的海外商业杂志,一篇关于“未来科技与传统产业融合”的文章让她陷入沉思。窗外,杭城的灯火在雪幕中闪烁,如同她心中不断萌发的商业构想。她拿起笔,在笔记本上写下新的目标:建立全国连锁的智能食品工厂,开发属于中国的“快餐机器人”雏形。
此时,沈舒抱着毛毯走进来:“阿姐,你又要熬夜吗?”小姑娘的话让沈知意回过神来,她笑着搂住妹妹:“不会太晚。等我们研发出智能设备,就能有更多时间陪你了。”她望向窗外,雪越下越大,却挡不住心中炽热的期待——在这个没有智能机器人的年代,她和伙伴们正用代码与创意,编织着属于未来的蓝图。
而在千里之外的湘西,宿华站在新建的图书馆工地上,望着漫天飞雪。他摸出贴身收藏的bb机,屏幕上显示着沈知意发来的消息:“你设计的非遗数字模型,将成为纽约旗舰店的镇馆之宝。”少年的嘴角扬起微笑,手中的图纸被风吹得哗哗作响,上面勾勒的不仅是博物馆的轮廓,更是一个山乡少年对未来的无限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