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3月17日清晨,沈知意站在京城清北学府旁的老旧小区门口,斑驳的砖墙与周围现代化的写字楼形成鲜明对比。300平的复式楼静静伫立在六楼,这里曾是她1998年怀揣创业梦想的起点,如今,小区外的路牌已被标注为“科创大道”,沿街商铺的玻璃幕墙倒映着来往的智能车辆。
“沈总,中介刚发来报价。”助理举着平板电脑,屏幕上的数字赫然显示:该房产估值已突破3000万。沈知意摩挲着锈迹斑斑的单元门,记忆如潮水般涌来——二十年前,她和苏睛挤在狭小的客厅里敲代码,用80万积蓄买下的毛坯房,如今竟成了创投圈炙手可热的“财富磁场”。
走进楼道,墙面上还残留着当年张贴的创业海报。二楼拐角处,某AI医疗初创公司的员工正抱着量子电脑匆匆而过;五楼的窗户里,传出VR游戏团队激烈的讨论声。“您不知道,现在这栋楼的空房,连地下室都被创业团队抢着租。”小区保安拦住一位试图闯入的投资人,“上个月刚有个元宇宙项目在这里拿了A轮融资,估值直接破亿!”
沈知意推开自家房门,智能系统瞬间启动,尘封的记忆与未来科技在此刻重叠。曾经堆满泡面盒的书桌,如今被改造成全息会议室;卧室的墙壁上,当年记录创业思路的白板还在,旁边却多了量子计算模型的投影。“沈总,苏总到了。”助理的声音打断思绪,苏睛踩着细高跟走进来,职业套装下的腕表闪着星宁集团定制款的量子蓝光。
“还记得我们在这里吃泡面写代码的日子吗?”苏睛笑着打开全息相册,画面中两个青涩的女孩挤在折叠床上调试程序。如今的她已是星辰文媒公司副总裁,个人财富125.3亿,负责的业务覆盖短视频、影视宣发与元宇宙内容生态。平板电脑弹出最新财报:旗下星动短视频月活突破10亿,单靠虚拟演唱会的打赏收入,单日就能破亿。
两人站在阳台上,俯瞰着楼下熙熙攘攘的创业人群。某生物科技团队正在搬运实验设备,领头的博士生胸前挂着星宁创投的工牌;隔壁单元,几个年轻人围坐在智能咖啡车前讨论商业计划,他们面前的全息屏上,AI正自动生成项目bp。“这里现在比硅谷还疯狂。”苏睛感慨道,“上个月有个团队用三个月时间,把楼道里的共享打印机项目做到了纳斯达克敲钟。”
沈知意调出星宁集团的大数据看板,屏幕上的热力图显示,以这个小区为中心,半径3公里内聚集了超过500家科技企业,其中70%获得过星宁创投的支持。更惊人的是,小区内诞生的创业项目存活率高达82%,远超行业平均水平。“你发现了吗?”沈知意指着数据曲线,“这里形成了独特的‘场域效应’——清北的人才、星宁的资源、还有当年我们留下的创业火种,共同构成了财富生态链。”
午后,两人走访了几家代表性企业。在三楼的“量子厨房”实验室,创始人展示着他们研发的食物3d打印机,能将营养数据转化为米其林级料理;四楼的“梦境科技”团队,则用脑机接口技术打造沉浸式虚拟世界,用户戴上设备就能“进入”小说场景。有趣的是,这些团队的创始人大多是清北校友,且都听过沈知意当年在校园里的创业讲座。
“我们把这里称作‘起点公社’。”某区块链项目cEo激动地说,“当年您和苏总在楼道里办的‘深夜创业沙龙’,启发了我们用智能合约解决信任问题。现在我们的平台,每天处理的跨境交易超过10亿美元!”沈知意看着墙上悬挂的老照片——那是2002年她和苏睛在小区门口贴传单的场景,不禁莞尔。
夜幕降临,小区外的街道被智能路灯照亮,无人机群载着外卖与文件穿梭于楼宇之间。沈知意和苏睛站在顶楼天台,远处星宁集团的总部大厦灯火通明,与这里的万家灯火遥相呼应。平板电脑弹出新消息:又有三家从该小区走出的企业提交上市申请。
“当年我们只是想找个便宜的地方创业,没想到……”苏睛的话被欢呼声打断。楼下的广场上,某个创业团队庆祝融资成功,香槟喷洒在智能屏幕上,映出“下一个独角兽”的字样。沈知意打开星动短视频,发布了一条带有小区定位的动态:“真正的风水,不是地理坐标,而是永不熄灭的创业精神。”这条视频瞬间收获百万点赞,评论区里,无数年轻人留言:“下一个奇迹,由我来创造!”
而在星宁集团的战略会议上,沈知意提出了新的计划:将整个小区改造为“量子创业公社”,用智能建筑、共享实验室和AI导师系统,孵化更多改变世界的项目。当会议结束,她再次望向那栋承载着青春与梦想的老楼,窗内透出的灯光,宛如永不熄灭的星辰,照亮着无数创业者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