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7月20日,西伯利亚的晨雾还未散尽,星宁合资企业葡萄酒品牌公司的招聘处已排起了长龙。锈迹斑斑的铁门旁,两块巨型LEd屏滚动播放着招聘信息:“酿酒师、农业技术员、销售主管等岗位,国内员工优先,月入30万卢布起!首批招聘60人”;隔壁监狱的围墙上,另一块屏幕同样醒目:“狱警、后勤专员岗位,月入10万卢布+丰厚年终奖,包吃包住(三室两厅豪华宿舍),限招20人”。
东北边境小城绥芬河的清晨,王铁柱叼着包子刷着手机,手指突然停在一条朋友圈动态上——配图正是西伯利亚的招聘广告,配文写着:“会说东北话的优先!离得近的赶紧冲!”他立刻拨通发小孙大雷的电话:“雷子!星宁集团在俄国招人,咱俩这大碴子味儿的俄语指定吃香!”电话那头传来兴奋的吼声:“我刚看到!听说那边的房子带大阳台,冬天能在屋里看极光!”
两小时后,两人已经挤上开往满洲里的大巴。车上半数乘客都在讨论西伯利亚的工作机会,有人翻出攻略:“从满洲里坐国际列车,睡一觉就到赤塔,再转车去星宁基地!”一位戴着老花镜的大叔举着手机念道:“我家小子在哈尔滨学俄语,这次非要去试试,说工资够他在老家买套房!”
与此同时,星宁集团总部的招聘专线被打爆。来自全国各地的咨询电话让接线员应接不暇:“请问招聘要求里的‘能适应严寒’具体指什么?”“东北方言真的有优势吗?我在沈阳待过两年!”更有甚者直接发来小视频,用带着各地口音的俄语毛遂自荐。我看着实时更新的应聘数据,对助理笑道:“通知俄语培训部门,加开‘东北方言速成班’,重点教些接地气的词汇。”
西伯利亚的招聘现场,热闹程度堪比春运。俄国本地人操着生硬的中文挤在人群中,试图用“你好”“谢谢”打动面试官;而来自中国的应聘者则各显神通——有东北大哥现场表演用俄语讲段子,逗得俄国hR哈哈大笑;也有农业院校的学生捧着论文,阐述如何在冻土上改良葡萄品种。
“下一位!”招聘主管李薇话音刚落,一个扎着马尾的姑娘快步走进临时搭建的面试帐篷。“我叫周雪,黑河人,俄语专业八级,还会酿酒!”她递上简历,又从包里掏出一瓶自酿的蓝莓酒,“这是用我们老家野果子酿的,您尝尝!”李薇抿了一口,眼睛一亮:“口感很有层次!不过我们需要适应极端气候的能力,你……”话没说完,周雪掀开外套,露出里面的军绿色棉裤:“您看,我特意带了三条貂绒裤,零下五十度都不怕!”
监狱岗位的面试同样激烈。来自哈尔滨的退伍军人赵刚,在体能测试中徒手攀上三米高的模拟围墙,落地时一个标准的军礼震慑全场;而曾在五星级酒店当大厨的张建国,则凭借一手铁锅炖大鹅的绝活,成功打动了负责后勤的狱警长——毕竟在西伯利亚,能做出地道中国菜的厨师比黄金还珍贵。
七天后,首批录用名单公布。60名中国员工中,东北籍占了43人,他们操着熟悉的方言迅速打成一片;而20名狱警岗位则被“战斗民族”与中国退伍军人瓜分。当载着新员工的大巴驶向葡萄酒庄园和监狱时,车窗外的荒原上,成群的驯鹿正悠闲漫步,远处的贝加尔湖泛着幽蓝的光。
新员工宿舍里,孙大雷推开阳台门,零下二十度的寒风扑面而来,却丝毫不减他的兴奋:“铁柱!你看这阳台够大不?冬天咱整个铁锅炖,边吃边看极光!”王铁柱把行李往床上一扔,掏出从老家带来的红肠:“必须整!再整点星宁产的葡萄酒,给俄国老少爷们儿露一手!”两人的笑声混着东北方言,在崭新的三居室里回荡。
而在星宁葡萄酒庄园,周雪已经换上工作服,跟着法国酿酒师学习调配技术。她望着远处正在扩建的酒窖,想起面试时李薇说的话:“这里不仅是酒厂,更是中俄文化的熔炉。”此刻,她终于明白,这场跨越国界的招聘,带来的不仅是高薪工作,更是无数人改变命运的契机——正如老祖宗说的“树挪死,人挪活”,在这片看似荒芜的冻土上,新的故事正在蓬勃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