嬴政开口道:“九江的问题交由大军处理,你只需负责平息咸阳及各地的谣言。”
嬴轩稍作思考后答道:“此谣言有两种应对之法。一是直接强硬压制,同时释放一些似是而非的信息。”
他解释道:“可以同时放出两种截然相反的消息,例如南征大军势如破竹,百越已然溃败;或者大军全军覆没,数十万将士尽丧,大秦即将倾覆。只要这些消息足够荒诞离奇,人们自然会对谣言产生怀疑。”
随后嬴轩补充道:“最后由朝廷公开双方兵力对比,无需多言,只需列出百越的人口、兵力以及武器与我军的数据,张贴天下。”
说完后,蒙毅恍然大悟,眼神明亮:“这样一来,百姓会认为朝廷信心十足,连解释都不屑于多做,不出一日,谣言自会成为笑谈。”
李斯也附和道:“不错!若是我听到种种谣言,再看到朝廷发布的公告,面对四十万大军、百万箭镞对上装备简陋的数万蛮越人的情况,谣言必然显得荒谬至极。”
嬴政此时怒气渐消,他对第一种方法颇为满意,但对第二种更加好奇,难道有更好的办法?
“那么,第二种是什么?”
提起第二种办法,嬴轩迟疑了一瞬。
直到脑海中那隐约的想法逐渐明朗,他才郑重地说道:
“第一种方式仅能暂时解决问题,若对方各地有人相互勾结,仍有机会引发更大的混乱。”
“而这第二种则无需担心这类问题,且一劳永逸,日后无论何时谣言出现,都能轻松化解。”
嬴政从未见过嬴轩这般认真,不禁正襟危坐,耐心等待嬴轩接下来的话。
赵高眯着眼睛,经历了律刑司的事情后,他已经彻底打消了对嬴轩的恶意。
嬴政的偏爱,百姓的拥戴,再加上嬴轩年纪轻轻却心思深沉如妖,你又能如何与之抗衡?
既然无法反抗,那就只能服从。
即便如此,面对嬴轩的大话,他依然半信半疑。
但他并不认为这是嬴轩的过错,毕竟自小在宫中长大,嬴轩根本不懂真正的底层生活是什么样。
他不知道有些人一辈子都未曾走出过一个村庄。
他不了解,在许多百姓心中,对于郡县和国家的大小并无明确的概念。
他们整年忙碌,唯一关心的就是自家的余粮,哪怕在可以多采集些野菜的时节也会感到喜悦。
他们所能接触到的最高层次的消息,不过是富人家进城后回来炫耀几句在城门口看到的公告。
又或者是在官府征收粮草或**时给出的理由。
有时他们甚至不知道自己为何而战。
稍微年长一些的人,用粮食或肉食引诱,站在他们的立场上讲几句话,描绘美好前景。
把当前的困苦全部归咎于敌人,他们就会信以为真,拼命向前。
他们没有自己的主见,仅仅是一群勉强生存下来的人罢了。
赵高深知这一点,因为他自己便是从这样的生活中挣扎出来的。
所以他拼尽全力往上攀爬,抓住每一个机会,因为他再也不想回到那种迷茫混乱的日子。
在他看来,这个时代想要彻底根除谣言,简直是难以想象的事。
与他有相同感受的还有李斯。
在得到嬴政的认可后,他意识到嬴政有意栽培嬴轩。
他也听说了屈氏事件,尽管更像是在为嬴轩造势,但不可否认,效果确实显着。
在他眼中,此事本无需多议。按惯例,嬴政怒气发作后,颁布禁令惩治造谣者,再调动大军平定叛乱,驻军一段时日,谣言自然消散。
这次的小朝会,更像是嬴政在等待嬴轩现身,好让他当众阐述治国理念。
虽然第一个提议让他略感意外,但他并不相信会有长久之策。
说出这话的人简直愚昧无知。
李斯自认聪慧,若嬴轩接下来讲些不切实际的话,这场小朝会就偏离了嬴政的初衷,不但嬴政尴尬,众人也会难堪,因此他急切地想要打断。
“陛下,臣以为,公子的第一条计策已臻完美,其结果可预见,只要过程控制得当,微臣有信心将其付诸实践!”
一旁的蒙毅不明所以,他还盼着公子的第二个绝妙策略呢,为何李斯要转移话题?
赵高此时也随声附和。
“微臣亦认为,公子的第一条计策足以平息目前的流言,还大秦一片清明。”
嬴政微微一怔,这两个家伙是耳聋了吗?胆子这般大!难道没听见他想听的内容?
随即明白二人的心思,不禁莞尔。
他们仍将嬴轩视为孩童啊!嬴政无奈地摆了摆手道:
“无妨,继续说!朕很想听听一劳永逸的办法!”
嬴轩眯起眼睛,首次严肃地走上前说道:
“儿臣想创立邸报,广布天下!”
此言一出,气氛瞬间凝固。
嬴政问道:
“何谓邸报?”
嬴轩认真解答:
“朝廷每日发布的政令,国家的重大事件,关乎民生民情的决策,邻国的动态,整理成文并标注日期,实时更新推广至全国,这就是邸报!”
嬴政听罢皱眉,这岂不是让天下人都能议论朝政?
今后朝廷的一举一动都会被无限放大,稍有差错便会被载入史册,且极有可能留下恶名!
李斯暗暗叹息,终究未能阻止。
“公子万万不可啊!这样一来,天下百姓岂不都能参与朝政,随意评论,稍有不公便会失掉民心,将来又怎能治理天下。”
嬴轩未作回应,而是紧张地注视着嬴政,这个时代,做任何事只需得到一人认可即可!
赵高依然不明白邸报有何用途。
蒙毅已然察觉这般行事的优势,激动地说道:
“邸报不仅能平息流言,更能加速政令的传播。”
“彻底化解如今政令传达受阻的困境。”
“地方官吏虚与委蛇,或地方豪族遮掩隐瞒,致使政令难以施行。”
“日后无需朝廷插手,明了**的民众自会让这些人陷入唾弃之中!”
“有了每日源源不断的外界资讯,百姓不会再因当地权贵几句闲话便对朝廷生出敌意。”
“他们会逐渐形成自己的判断标准。”
“朝廷好坏,他们心中自有定论。”
李斯却持反对意见。
“但这同样伴随着巨大隐患。”
“自此以后,百姓知晓朝廷状况,无论雪中送炭还是落井下石,全在一念之间。”
“六国刚平定,各地暗藏的遗党仍存异心,一旦有变故,这些小人极可能趁势作乱。”
“人怕不均,不怕少;怕不安,不怕穷。”
“此举近乎全民启蒙,届时治理天下恐怕会不如现在这般顺遂。”
赵高也意识到了这一点。
“若真如此,将来若有战事,岂不是要先向天下说明缘由?否则众人定会怀疑,确实会束缚手脚。”
蒙毅与李斯争论得不可开交。
嬴轩则静静注视着嬴政,静待他的裁决。
这也是他对始皇的一次试探,试探历史上焚书坑儒是否仅为控制思想。
若嬴政确有此意,邸报之事定然不会答应。
但若是历史有所偏差呢?
或许历经千年,史实已被后人改动,稍显偏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