迫击炮的成功试射震惊了在场的大部分工程技术人员们,因为从专业技术的角度来看这种射火炮的结构是反设计逻辑的、反常识的。
越是具有专业知识的人就越是难以设计出这一型武器。
就比如在叶格林的老家,迫击炮的初始设计者和后续改进者两人都不是专业的火炮设计师。
他们一个是俄国的炮兵指挥官列昂尼德·尼古拉耶维奇·戈比亚托,另一个是英国的土木工程师温弗雷德.斯托克斯。
相对于科班出身的火炮设计师来说这两人都可以算得上是完全的外行。
而且不光是他们两个,就连之后改进炮击炮弹的法国工程师法国埃德加.勃兰特也同样是个外行。
前面两人至少一位直接出身军队,另一个位家里的工厂是为军队提供工程技术设备的,能够设计制造出武器设备也还说得过去。
但是埃德加.勃兰特就跟军队没什么关系了,因为他们家是生产铁栏杆和门窗的。
然而就是这三名纯粹的外行人却发明一个十分经典的设计,迫击炮这一曲射火炮直到叶格林穿越前都还在被各国大量装备。
现在沃尔夫格勒的工业能力在革命成功后就遭到了重创,很多大型设备都直接报废了。
尽管叶列茨基他们成功解决了蒸汽机无魔力运行的技术难点,但想要在短时间内恢复城市的工业产能是不太可能的。
更何况即便恢复了往日的工业产能也没用,因为哪怕是在战前沃尔夫格勒本就没有生产身管火炮的能力。
作为帝国的殖民地,沃尔夫格勒哪怕是工业实力最为突出的那几个城市之一,也只拥有生产枪支和小口径弹药的能力。
对于大口径弹药和身管火炮,一方面是旧大陆有着严格的出口限制难以购买设备,另一方面则是出于经济的考量完全没有那个必要。
除了南部的几个伯国因为要日常掐架的缘故或多或少会发展一些火炮科技之外,他们这类总督区由于其相对平和的政治环境,完全没有发展火炮技术的必要。
名义上大家都是帝国的海外领土,自然是不能像各自拥有部分主权的伯国一样互相攻伐。
在各大总督区境内,他们在军事方面最多的需求就是在治安战上面。
众所周知治安战对于火炮的需求是没有那么大的,消耗的部分完全可以靠海运来弥补。
只有需求较大,运输成本在可预计的年限内已经超过建设成本的枪械厂和弹药厂,才会被安排在本地建设在。
更何况大家都是有着正经编制的帝国军部队,缺什么明明可以按流程上报让军械局送来的,又何必浪费本地议员老爷们的钱财自己生产呢?
所以基于这样的情况,迫击炮就成了革命军现阶段唯一有能力生产的曲射火力了。
无论技术是否成熟,从革命军现阶段的军事需求来看,这种结构简单的迫击炮都必须大规模生产起来。
“作为一款刚面世的新式武器,我们对于迫击炮的研究肯定还有许多空白,武器设计上肯定也有一些我们暂时没有发现的缺陷。”
“但现在时间紧迫,只能是先尽量把生产线给搭建起来,然后在之后的战斗中一边试验一边改进。”
第一眼见到迫击炮的时候,戈尔隆就对其充满了怀疑,但是当现场观摩了几次射击之后他的态度就发生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
在具体的技术方面他可能欠缺了一些眼光,然而在组织工人生产并搭建生产线这方面他却有着十分丰富的经验。
“叶格林,尽管我们之前已经确定了总方针,但是从现阶段的情况来看,我们工业撤离的计划必须大规模更改!”
“我们必须尽可能利用敌人打过来之前的时间去生产更多的武器和弹药,不光是基本的步枪、子弹,火炮和破甲武器也同样不能缺少。”
通过之前的战斗戈尔隆十分清楚革命军的弱点,他十分迫切地想要解决。
在之前的沃尔夫格勒战役中,革命军在面对敌军机甲部队是时候总是处于劣势,在面对敌军据点的时候也经常因为火力不足的问题被迫展开危险的穿插分割战术。
战术迂回,穿插分割虽然看似效果拔群,但是很多情况下都是迫不得已的选择。
叶格林的穿插分割战术之所以总能在战斗的时候取得十分夸张的伤亡比,其关键因素很多时候并不单纯地只在我方这边,更为重要的是因为敌人对这套战术十分不熟悉、陌生到不知如何应对。
一旦等战役的时间拉长了,敌军势必就会总结出防范这套战术的方法来。
只要守好两支部队之间的结合部,积极调动他们优势的火力支援,前来迂回的革命军班组必定就会产生十分惨重的损失。
因为穿插分割战术往往有着三个根本绕不过去的难题:
接敌危险大、战场变数多、掌控部队难。
首先接敌危险大,在敌后作战的情况下这个难题是根本没法避免的。
这就使得部队迂回之后的战斗都必须在短时间内解决,一旦时间拖长邻近的敌人赶来支援,这支迂回部队就势必要面临全军覆没的危险。
因此想要执行好这个战术,部队内部就必须做好了思想上的宣传,确保了每一个指战员都具有牺牲精神。
其次战场变数多和部队掌控难,虽然对于现在的革命军来说是有解决方案的,但是这套解决方案却是严重依赖战场之外的工作。
也就是部队日常的政治工作和组织架构,有了这些才能保证部队在变化莫测的战场上即便没有上级指挥也依旧能够自行灵活地作战。
叶格林的战术对于部队的牺牲精神和灵活性有着极高的需求,但是现阶段的革命军还没法全部做到这种程度。
新招募的战士需要时间去适应战斗,刚培养的干部需要时间去熟悉指挥工作,而且每支连队的全部官兵也同样需要时间来彼此磨合成为一个牢不可分的集体。
现在的革命军从上到下都需要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