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4章 晤柳世权
别看萧绍瑜似乎啥也没干,轻轻松松净赚500万钱,萧锋则心如明镜,若是没有萧绍瑜,这单转运业务便不可能有,即便有也不一定能轮到他的头上。
他对500万钱的转包费,是很满意的,如萧绍瑜所想,这单业务他并不需要支付任何成本,就算有成本,那也是以前投入的沉淀成本,不应算在这单业务上。
临别前,萧锋说道:“殿下放心,待末将返京,即刻着手筹备粮谷,尽快运往济阴。”
济阴庄票兑换火爆的事,他已有耳闻,现在的萧绍瑜不是缺粮而是粮太多了,他是担心二人签订的购粮协议有变。
道理很简单,粮多了,购粮需求自然下降了,否则还要增建粮仓,作为存储之用,即便门阀,也不会如此行事的。
但萧绍瑜与其所想不同,他是宁可增建粮仓,也要吃下与萧锋签订的10万石购粮大单。
不单单是建设济阴需要大量粮谷,明年北魏就将爆发着名的“六镇起义”,萧绍瑜要为北伐积聚粮草。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萧绍瑜可不想北伐良机出现时,手中兵不精、粮不足,望淮水而兴叹。
萧绍瑜直接把话挑明,也算给萧锋一颗定心丸:“萧护军尽力便是,本王就是粮再多,也不会撕毁购粮协议的。”
“痛快!跟殿下做生意就是痛快!末将保证卖给殿下都是今年的新粮,若有一粒陈粮,末将双倍赔付。”
“好!一言为定!”
返回睢陵的路上,一直不解的范伯勋,谦虚问道:“殿下,随着互市通商的放开,济阴庄票兑换势必与日俱增,咱们可不缺粮了,还有必要履行跟萧护军签订的购粮协议么?”
范伯勋又恢复了往日的上进,他不仅在最短的时间内抽调了最优秀的预备役战士,搭起了税警总署的架子,空闲时还向岳父李东阳请教政务,睢陵军校的课程也没有落下。
所以,他对济阴钱庄的兑换业务是很了解的。
若未来能够龙兴济阴,范伯勋又恰好成长起来,萧绍瑜必然重用之。
作为一镇封疆,仅有武略是不够的,亦须精于文治,所谓下马抚民、上马掌军。
最近范伯勋的表现,萧绍瑜是看在眼里的,也是欣慰的,文武全才是他对表弟的期许。
稍稍放缓马速,萧绍瑜耐心为其解惑:“济阴乃边境重地,随时有爆发战争的可能,一纸新约并不可靠,本王要做的是备战备荒。”
萧绍瑜无意装神棍,预测明年北魏大乱,他要以一镇边帅的视野,引导范伯勋务实评估态势,算是免费教学吧。
此役的爆发,就是北魏单方面撕毁旧约的结果,范伯勋理解和约的不可靠性。
他全程参与了此役,对开战之初杨彦超突然兵围睢陵时,梁军的无备与满城的恐慌,深有体会。
虽说就开战原因梁魏各执一词,然而开战时机却是清晰无误的,济阴发生了洪灾,南梁上至朝廷、下至州郡,皆忙于赈灾抚民,魏军公然撕毁旧约,乘虚而入,狼子野心昭然。
这就应了那句俗话:趁你病,要你命。
回顾此役,他对萧绍瑜的备战备荒一说,深以为然:“标下受教了。”
萧绍瑜淡淡一笑,又结合军政,点拨道:“逢战,未虑胜而先虑败,留有后路方能立于不败之地。
比如之前的那场阻击战,敌众我寡是不争的事实,出兵前本王首先要考虑的就是:
战到什么程度?一旦露出不敌端倪,济阴军将果断后撤,据城固守,并传令舅舅与你率追云骑与预备役前往支援,等待父皇援兵再行出击,何愁不破元法僧所部。
屯粮也是一样的道理,战事再起,我军有备无患,战事不起,也不能看着粮谷烂掉吧,除了留有足够应变之数,多出来的可以酿酒嘛,想想媚香楼的吴郡黄酒,多赚钱啊。”
以其发散思维,萧绍瑜再次折服范伯勋,范伯勋由衷叹服:“殿下英明睿智。”
......
入睢陵,郡衙前萧绍瑜跃下战马,轮值的近卫第1团战士行以军礼:“标下参见殿下。”
萧绍瑜的视线,从战士们晒黑的面庞、精悍的身躯、如开锋利槊般的昂扬气质扫过,严肃鼓励:“你们是拱卫本王的近卫团,不论战和,皆不可懈怠!”
战士们像崇拜偶像一般,洪亮回应:“遵殿下钧命,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
借用后世成例,萧绍瑜将“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作为济阴军的座右铭,激励全军将士苦于练兵、勇于上阵。
“请东阳先生,本王要见他。”
吩咐一声身后侍卫的范伯勋,萧绍瑜便挺直身躯,昂扬阔步走向二堂,他始终以战士的标准要求自己,须臾不忘自己南梁军人的身份,举手投足皆是军人作风,干练、飒爽。
李东阳正在二堂所在的中院办公,很快,他便随着范伯勋来见萧绍瑜:“殿下,可是陛下有何旨意?”
萧绍瑜刚从御营返回,不事休息便急着传召于他,肯定是有要紧事,而此事最有可能与梁帝有关。
刚刚擦过脸庞汗水的萧绍瑜,一指身旁的座椅,“坐下说,伯勋你也坐下。”
说着,他随意坐在李东阳旁边的座椅上,开门见山:“此役数战的录功名册,东阳先生要抓紧整理,父皇晓谕本王直呈御前,以备封赏有功将士。”
一听是喜事,李东阳神色略有舒展,谨慎问道:“殿下可有特别指示?”
上报战功可是大有学问的,看重的将领,或是想提拔的将领,自然要列在录功名册之前列,反之,则列于录功名册之末,甚或直接抹除。
这次是萧绍瑜首次上报战功,虽说他在济阴军条例中写有赏罚分明,然人总是有私心的,李东阳自然要先探明口风才好办差,办好差。
萧绍瑜回以严肃:“据实上报,军中无私情,济阴军惟战功论,不论亲疏。”
强军必须有铁一般的条例,并坚决执行,不可朝令夕改,人情世故则必须在济阴军中杜绝,全军只能有一个标准,那就是惟战功论。
“下官知道怎么办了,殿下,柳刺史昨夜突至睢陵,说有要事与您相商,您看是不是尽快召见?”
“柳刺史下榻何处?本王这便去见他。”
《梁书·武帝纪》载曰:
帝返睢陵,授命南康王长史李公东阳,据实整理录功名册,从速直呈御前。
闻北徐刺史柳公世权夜至睢陵,帝登门一晤,礼贤昭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