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8章 神臂弩样弩
叮叮......当当......
萧绍瑜不只是听肖鹏的汇报,他直接深入到兵器署生产一线,亲眼目睹了工匠们锻造钢块、铁块,打磨部件等工艺细节,不同频率的敲击声也传入了他的耳中。
看着眼前热火朝天的景象,萧绍瑜欣慰的同时,问出了他最关心的问题:“月产量如何?”
对于萧绍瑜能接纳他和原来金钱帮的弟兄们,肖鹏是很感激的,所以,他对兵器署的差事是很上心的,事无巨细皆是如数家珍。
他立刻回答:“明光铠工艺最是复杂,月产量只有50套,陌刀和三棱透甲箭工艺相对要简易很多,月产量分别是200把和1500支。
能有这个打造速度,还多亏了冶炼署供应的钢块、铁块品质上佳,且数量充足。”
冶炼署方面,萧绍瑜配置了从燕城招募来的1000流民,再加上矿山原本的2000矿工,可谓人力充足。
再辅以高炉、转炉这种后世炼铁、炼钢的先进技术,冶炼署的钢铁产量与品质自然是有保证的。
但听了肖鹏的汇报,萧绍瑜意识到一个问题:兵器署和冶炼署人员配置不匹配,没有将生产效率做到最优化。
当然,出现这个问题的主要原因是,萧绍瑜近来一直忙于互市通商,忽略了矿山原本矿工的加入。
而兼任冶炼署署长的李景轩,既要忙着抢建货栈、运营漕运署,还要忙活北徐三郡官办纸墨作坊合并事宜,他的工作强度也很大,能够将冶炼署整合、开工并保证钢铁产量,已经很不容易了。
萧绍瑜是不会指责李景轩的,他坦诚道:“是本王疏忽了,稍后本王会指示冶炼署李署长,抽调500人加入兵器署,这批新生力量今日就会来此报到。”
见萧绍瑜一下子就拨给他500人,肖鹏顿时兴奋道:“有了这500人,下官保证产量至少翻倍。”
原本,兵器署不过百余人,能有上述产量已是全体工匠加班加点抢造的结果。
新调来的500人,在打造技艺上是需要逐步学习、熟练的,不可能一上来就有老工匠的打造水准。
所以,肖鹏承诺产量至少翻倍,实际上是一件很有挑战性的事。
兵器署的组织架构已经进行了规范化,同济阴钱庄等模式相同,实行的是署长、郎中、主事三级管理制度。
署长负责兵器署整体工作,郎中是某一种兵器生产部门的负责人,主事则是某种兵器某道工序的负责人,主事之下就是普通工匠了。
为了让新调来的500人尽快掌握兵器署的相关打造技艺,萧绍瑜建议道:“本王建议原有工匠每人分配5名新人作学徒,用师傅带徒弟的办法,提高打造水准、进度。”
肖鹏忙回应道:“下官按殿下指示办。”
其实,他也是如此想的,原有工匠一边打造一边授徒,既可保证现有产量,又能实现新人快速进入角色的目的,这是最佳的安排。
至于新人学徒要多长时间能掌握打造技艺,这就要看师傅教的是否用心,他们自己又是否认真学习了。
为了排除主观消极思维的影响,萧绍瑜补充道:“每名师傅培养出一名掌握打造技艺的合格学徒,一次性奖励一万钱。
学徒月独立打造合格兵器数量达到师傅一成,师傅月薪加一成,以此类推,学徒打造数量与师傅相同,师傅月薪翻倍。
学徒月薪方面,起始月薪为师傅现有月薪的一半,增长方式同师傅,也就是说,当他们的打造数量与师傅相同时,月薪将达到师傅现有月薪水平。”
因为打造技艺难度的因素,兵器署工匠的薪资水平是倍于冶炼署的,现有工匠半数月薪与冶炼署工人是持平的,所以,不会引发新人的不满。
而对师傅和学徒都制定了月薪增长方案,势必可以最大程度上激发他们的干劲。
肖鹏代工匠们问道:“若是师傅培养了2名成手学徒呢?”
看了看竖起耳朵全神贯注倾听的工匠们,萧绍瑜微微一笑,霸气回应:“2名成手学徒,月薪3倍,但本王希望你们都培养出5名成手学徒,领6倍月薪!”
工匠们瞬间神情亢奋近乎疯狂,有人仗着胆子说道:“殿下,再给我们多调500新人吧。”
看着这名对月薪增长极有野心的工匠,萧绍瑜没有打击他的积极性,而是继续给所有工匠鼓劲:
“谁将分配的5名学徒培养成成手,谁就从普通工匠升为组长,领导这5名成手,组长的月薪将与小组月总产量挂钩,打造的越多,月薪就越多!”
考虑到生产规模的扩大,萧绍瑜在主事之下增设组长一职,既是对现有工匠的激励,又便于日后的管理。
实际上,成为组长后,他们的薪酬增长方式与主事、郎中、署长就是一种模式了。
广阔的升薪前景摆在眼前,工匠们的脸上都流露出了野心与渴望,那是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见士气高涨,肖鹏适时提醒道:“本署有必要提醒你们,质量不过关是不能计入产量的!本署希望你们永远牢记殿下的题词:质量重于泰山!”
滥竽充数是要不得的,须知兵器署打造的兵器是要用于战争的,它们的背后是济阴军战士的生命,事关萧绍瑜能否战胜强敌。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面对高额的薪酬,工匠们能够接受萧绍瑜对兵器质量的严格要求。
他们齐声热烈回应:“质量重于泰山!”
视察结束前,萧绍瑜对肖鹏说道:“将打造好的兵器集中起来,本王稍后会命叶团长过来交接。”
依照兵器署现有产量,一次性列装济阴军仍然是不现实的,萧绍瑜决定逐步列装,并优先列装近卫第1团。
肖鹏点点头,神色间流露出类似工匠的那种亢奋,说道:“殿下,您设计的神臂弩,样弩已经造出来了,下官亲自试过,三百步外可贯穿铁甲!”
《梁书·武帝纪》载曰:
帝调配人员,加强兵器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