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3章 喜讯
翌日清晨,高焕牵头,亲率使团,主动登门拜访萧绍瑜。
他不是不知道过于主动,会使萧绍瑜产生想法,但他却是不得不如此。
非要拖到日落的话,一旦梁帝作出“错误”的判断,先发制人,攻击元佑所部。
魏帝“从速议定和约”的旨意,便无法达成了。
“南康郡王,你昨日的提议,本使想好了。
出于睦邻友好的考量,我国不作领土要求,相关条款一并作废。”
高焕亲自出马,开门见山,直接废除穆烈所提第四项条款,诚意十足。
萧绍瑜心思急转,单凭此他还不能确定纸条所言的真伪,也许是北魏的拖延之计。
“那就逼他一下。”
心中打定主意,萧绍瑜回应道:
“贵使务实的态度,本王很欣慰。
重修河堤,补偿贵国波及百姓的损失,本王可以应下。
只是贵军此番靡费,我国却是不能承担!”
他应下第一项条款,既是出于道义,也是权衡比较的结果。
与赔付魏军此战靡费相比,第一项所需要少很多,南梁还可以勉力应下。
而且答应一项,拒绝一项,是一种相对柔和的试探,仍留有转还的余地,也照顾了高焕的体面。
高焕略作沉思,又假模假样地与穆烈耳语商议一番,而后当场答复:
“虽说此战起因在贵国,然毕竟是我国先动的兵,本使赞同南康郡王的提议。
保留第一项,废除第二项。”
没想到高焕答应得如此爽快,奇怪的是,一直搞事情的穆烈竟然没有从中作梗。
与柳世权、李东阳交换了眼神,萧绍瑜决意再试。
“本王感受到贵使的和平诚意,只要将捐输之数减为旧约一半,本王现在就可以与你重新签订和约。”
北魏一方要求的是翻倍,萧绍瑜给出的是减半,他这一次的试探尺度是很大的。
高焕连想都没想,也没作秀与穆烈商议,直接反驳并摊牌:
“捐输上,我国可以作出让步,但维持旧约水平是底线,否则本使无权签约!”
魏帝的旨意是“斟酌让步”,什么叫斟酌?
高焕的理解是,不能低于旧约所定之利益,这事关魏帝的颜面。
否则岂非告诉国内朝野,他发动这场战争是得不偿失的么?
同时,高焕也看出萧绍瑜这是坐地起价,在试探他的底线。
与其反复讨价还价,不如直接摊牌。
若南梁想和,就按旧约之数和,南梁得和平,他得以体面交差。
若南梁执意减半,他就是磨破了嘴皮子,也是徒劳。
“柔然犯边为真!”
萧绍瑜心中明悟,他当即表态,并伸出了和平之手。
“便依贵使,捐输之数维持旧约,本王愿代我国陛下签定新约!”
“本使亦愿代我国陛下签约,并祝两国友谊长存!”
高焕也伸出了手,与萧绍瑜紧紧地握在一起。
随着新约的尘埃落定,元佑率军北归,两国罢兵言和。
被林逍请去喝茶的赵乾坤,也被移交魏国使团,并随魏国使团一道北归。
当初被萧绍瑜俘虏的魏军,其中的鲜卑将领和与北魏渊源甚深的汉军将士,被释放北归。
而数千家无余田的汉军将士,则选择了相信萧绍瑜的承诺,留了下来。
遭受兵祸蹂躏数月的淮南大地,终于迎来了和平的曙光。
......
“陛下,给九殿下传信之人,应该是慕容擎天。”
得到“柔然犯边”的密报,萧绍瑜一面采取谨慎试探的策略,一面将此消息报于梁帝。
而苏霖之正是奉梁帝之命,调查此事。
梁帝稍作沉思,便琢磨到了慕容擎天的动机。
慕容擎天的意图在于:
希望南梁一方借此更加强硬,争取更有利的和约,北魏若不肯让步,和谈必然不欢而散。
只要恼羞成怒的南梁,于此时兴兵北伐,腹背受敌的北魏,必将动摇统治根基。
他复国的良机,随之出现。
于南梁,这也确实是一个北伐的千载良机,老迈的梁帝都曾一度动心。
而弱冠之龄的萧绍瑜,却能直面国情、抵御诱惑,审慎议定新约,罢兵言和。
“九郎做得很好。”
梁帝暗赞于心,这个结果是他能够接受的。
除了必要的赔偿,两国基本上等于恢复到战前态势。
“陛下,林逍回报:聚贤庄那四位堂主已被九殿下秘密看押,另外......”
苏霖之的声音再次传来,他语气稍顿。
“是九郎在济阴有所动作吧?”
“陛下圣明,经林逍暗中调查,种种迹象表明:九殿下似有经营济阴之意。”
保护萧绍瑜是林逍的首要任务,却不是唯一的任务。
梁帝命其暗中调查:萧绍瑜自至济阴的一举一动。
接过苏霖之递上的折子,梁帝逐页翻看,然后将其置于案上,未置可否,只是淡淡地说:
“宣他们觐见吧。”
他们指的是:前来御营汇报和议并上呈新约的萧绍瑜和柳世权。
看不透帝心的苏霖之默默侍立一旁,梁帝的贴身内侍则出帐宣旨:
“宣南梁郡王、北徐刺史,入帐觐见。”
与内侍稍作寒暄,身着官服的二人先后入帐。
“臣不辱皇命,已与魏使签订新约,请陛下御览!”
萧绍瑜手捧写有新约的国书,高高举过头顶,恭声说道。
新约的内容,早已飞马报知梁帝,此时不过是走个过场。
内侍转呈国书,梁帝匆匆一瞥,龙颜已是布满喜色。
“二位爱卿,平身吧。”
“谢陛下。”
二人叩谢之后,便起身垂手而立。
萧绍瑜已从梁帝的声音中,领会到这趟差事总算有惊无险,办得还不错。
但他没有流露一丝得意的神情,仍保持着往日的谦逊。
“这份和约签订不易,二位爱卿辛苦了。”
北魏是有软肋,然而南梁却也无力再战,能争取到这份和约,已是侥天之幸。
梁帝所言,发自肺腑。
“此皆仰赖陛下用兵如神,臣等不敢居功。”
萧绍瑜谦恭依旧。
他说的也是实情,若非梁帝果断歼灭新昌之敌并及时增援睢陵,高焕也不会让步至此。
“九殿下所言,也是臣心中所想。”
柳世权适时表态。
他心中暗自庆幸,幸好萧绍瑜没有提前出城避祸,否则这份和约不一定能签得下来。
走,便意味着胆怯,高焕可不傻,相反他精明着呢。
一旦他维持适度强硬,南梁同意,便意味着要付出更大的和平代价。
不同意,便只能硬着头皮打下去,代价只能更大。
与眼下的局面相比,差得不是一星半点。
无疑,他认为这份和约是南梁能够争取到的最佳和约,其中萧绍瑜自是功不可没。
梁帝淡淡一笑,吩咐内侍:“宣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