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3章 秋赋减免
强行休夫这个锅,萧绍瑜肯定是不会背的,堂堂礼仪之邦的亲王,自当高举仁义的大旗。
看似婉拒,实则是让元睿主动道明来意,拿出应有的诚意,否则的话,萧绍瑜是不会接招的,客客气气礼送回境便是。
谁先开口的意义也是不同的,萧绍瑜先表态,难掩看中元沐久镇徐州的价值,元睿先表态则是他们父子有求于人。
元睿既知其父的价值,亦能稍窥萧绍瑜的用意,除了放低身段,他别无选择。
“殿下有所不知,舍妹遇人不淑,数年婚姻实属不幸,休夫出自其本意,并非父王强令。
此外,父王欲与殿下结秦晋之好,并相信以殿下之贤明必能善待舍妹,待时机成熟,请求南下投梁,还望殿下于陛下阙下多加美言。”
从称谓上,元睿已有了梁臣的觉悟,明明握有简化收复徐州的筹码,却偏偏只字不提,投梁之诚恳是显而易见的。
事实上,一旦投梁,梁帝要求其父子在收复徐州一事上略尽绵薄之力,他们是无法拒绝的,寄人篱下惟俯首听命尔。
从中,亦可看出元睿父子的聪明之处,所谓识时务者为俊杰嘛。
萧绍瑜从容淡笑,回以肯定:“既是如此,本王暂应此秦晋之好,待赴京向父皇禀明,再作计较,相信父皇必不负彭城王。
能与彭城王结此翁婿之缘,实本王之幸也,彭城王如何安全南归,须从长计议,务必确保万无一失。
此外,睿兄不妨便留在睢陵,有睿兄在,接应彭城王也能顺遂一些。”
元沐投梁,其待遇、官位、爵位,是维持北魏水平,还是升降,这些只能由梁帝来承诺。
萧绍瑜没有这份权力,他便是大包大揽,元睿父子也未必相信,与其如此,倒不如坦诚一些,表示会为其争取之意。
至于留下元睿,则是出于留作人质的考量。
一旦接应途中有变,或者说从始至终便是元沐设的局,萧绍瑜将毫不犹豫的阵斩元睿,元沐自然不敢行诈。
从重要性、可靠性的角度看,元诗诗的分量是远远不够的,嫡子元睿才是元沐的命门。
元睿立刻回应:“在下本也是想叨扰殿下的,睢陵之繁华已令在下流连忘返了。”
“本王不日即将赴京,误不了彭城王的,请睿兄宽心。”
“在下代父王拜谢殿下厚恩。”
接纳元沐一事,萧绍瑜已然亮明态度,剩下的便只能由梁帝乾纲独断了,元睿遂知趣告退。
静听许久的徐温,与李东阳交换了一个眼神,便直言陈奏:“殿下,综合屯田署和三郡报上来的情况,今年秋赋虽比预想中的情况要好些,却仍是蕴藏危机。
预计济阴屯堡可征粮23万石,新昌屯堡10万石,钟离屯堡20万石,下官与李长史商议过,请求殿下稍作减免为宜。”
因为耕牛走私的关系,济阴屯堡每户都是租用耕牛的,也就是说他们的六成收成要上交王府。
而耕牛走私不同于人口走私,人多牛少是事实,徐州本地强宗更重视耕牛也是事实,除了第一批走私了耕牛三千头,后续几乎寥寥。
故新昌、钟离屯堡基本是靠人力耕种,按照规定,他们只须上交王府半数收成。
萧绍瑜稍加计算,便发现三郡情况确是不容乐观:
济阴屯堡秋收粮谷38万石,堡民留作口粮部分有15万石,基本可以保证口粮的自给自足。
新昌屯堡秋收粮谷20万石,堡民留作口粮部分有10万石,其堡民规模同济阴,故口粮缺口达5万石。
钟离屯堡秋收粮谷40万石,堡民留作口粮部分有20万石,然其堡民规模两倍于济阴,基本口粮要求是30万石,故口粮缺口达10万石。
王府旗下产业所拥有的大量产业工人,也是要吃饭的,他们必然要用俸禄购买粮谷,这部分粮谷亦须由王府来保障供应。
王府产业主要集中在济阴,济阴在产业工人口粮缺口方面要比其余两郡更严重。
但这并不表示其余两郡产业工人口粮缺口要小,须知两郡皆设有漕运署分署,而漕运分署可是口粮大户。
萧绍瑜问道:“可知江南与豫州方面,秋收情况如何?”
算上产业工人,北徐三郡口粮缺口保守估计在20万石,此外,还要算上北徐军日常军粮和战略军粮储备。
虽说军粮是由朝廷按北徐驻军编制供给,然萧绍瑜却要按自给自足的标准来对待,他不想有朝一日受制于朝廷。
他原本便制定了五年军事计划,现在又有了接应元沐这个新出现的情况,故今明两年之内必用兵淮北,出征军粮可是马虎不得的,否则要耽误大事。
战事一起,要打多长时间才能结束,则不完全是萧绍瑜能够决定的。
即便六镇起义了,北魏也是崩而不溃,宗室手中还是握有一定力量的,万一北魏当权者要跟他死磕到底呢。
既想战,萧绍瑜便要做好战事长期化的准备,战略军粮储备宁多不少,还要考虑到动用郡兵和预备役的情况,及明年农业因此而可能受到的影响。
如此,至少要备有30万石粮谷,济阴钱庄的库存粮谷是最后的依仗,轻易不可动,王府的库存粮谷可以调动,却也不能坐吃山空。
济阴因是萧绍瑜食邑所在,济阴屯堡所征23万石粮谷应上交南康王府,其余二郡所征则属朝廷,主要用于荒年平准,也是动不得的。
故如此之大的粮谷缺口,只能由粮食贸易来填补,也就是与萧锋达成的30万石粮谷大单,和与裴邃签订的两州商业合作协议中规定的,每年代购粮谷5万石。
与萧锋又签粮谷大单的事,李东阳是知情的,故多有留意,遂答道:“据江南往来商家所言,今年江南恰值丰收之年,豫州方面收成也是极为可观的。”
新昌既与豫州相邻,又与江南隔江相望,地理原因便决定李东阳要比徐温更早掌握这方面的消息。
萧绍瑜神色稍缓,说道:“与萧护军签订的那笔粮谷大单二位是知道的,此番豫州之行,本王又与裴刺史签订协议,约定豫州每年向北徐供粮以5万石为基准。
只要此二地丰收,自然可以填补北徐粮谷缺口,再通过免息贷粮的方式解决堡民口粮之不足。
减免一事,本王以为可,至于减免多少,二位先生议一议,酌情确定便是。”
《梁书·武帝纪》载曰:
帝与南康王师徐公温,南康王长史、新昌太守李公东阳,议减免钱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