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时间,箭雨呈抛物线从天而降,越过外层重盾阻隔,直击阵眼。
“举盾!”
谢宣怀应变。
闻令,左卫军将士立刻支起了一片重盾天空。
砰砰砰!
除了箭盾密集碰撞的声音,左卫军将士仅偶有中箭负伤。
游击于外的部落骑兵,丝毫奈何不得。
此时,杨彦超率万军赶到战场,并立刻投入战斗。
“穆兄,本将助你!”
此万军之中,多是步卒,故他落后于穆烈。
“列阵向前!”
随着军令的下达,魏军步卒列阵向前,气势汹汹压向梁军。
吃足了苦头的穆烈,感激杨彦超及时来援的同时,立刻率军后撤。
他欲待机,发起突击。
所谓时机,便是魏军步卒敲开梁军的乌龟壳。
一旦梁军阵型散乱,穆烈便可率骑兵突击之。
此正是骑兵的强项。
一场鏖战再起,已是交战多时的梁军,并不轻松。
然于重盾之后,则是他们破釜沉舟的决心。
凭借这股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决心,在魏军一波又一波的攻势中,他们倔强地坚守着。
......
梁帝未如谢宣怀所想,他没有南渡。
而如元沐父子所想,他确是重兵设伏。
此刻,他率十余万梁军主力,正埋伏在睢陵通往顿丘的咽喉要道。
只是他的胃口,远比元沐父子想象得要大。
他引而不发,有意放过穆、杨二将,将伏击的目标锁定为元沐所率魏军主力。
“陛下,派末将出战吧!”
左卫军诸将,纷纷请战。
他们是被谢韬,派出去阻敌的那部分左卫军。
他们并未与穆、杨二将死磕,甚至都算不上交战过。
因为他们绕开大路,趁机与梁帝汇合了。
所以,左卫军并未出现重大伤亡,只不过是分作两部而已。
左卫军残部正与魏军战于顿丘城下,哨骑刚刚回报。
念在多年袍泽之情,他们不忍心见死不救,遂请缨出战。
“你们要相信尚书令。”
梁帝镇定自若,他淡淡地说,语气波澜不惊。
看似对谢宣怀信任有加,实则不然。
他就是要借魏军之手,除掉谢宣怀。
毕竟若由他亲自动手,朝野反弹必然汹涌,甚至可能引发内乱。
至于左卫军残部,梁帝知其乃谢宣怀之嫡系。
以之消耗魏军,可谓物尽其用。
“彭城王未至,大军不可轻动。”
梁帝又说道。
等元沐大军到来,梁军更无兵可援了。
其实,梁帝是在间接重申:
“朕不会救谢宣怀的。”
只是,他不能把话挑明。
臣子斗皇帝,是悖逆,是逆天而行。
皇帝坑臣子,亦非什么光彩事,有损圣明。
休言梁帝绝情,一切都是因果循环。
此外,分兵相救便等于削弱伏击兵力,还有暴露伏击企图的可能,于大局不利。
梁帝不准,左卫军诸将便不再请战。
须知他们是梁帝心腹,绝对听命于梁帝。
深夜,苏霖之入帐,禀道:
“陛下,魏军援兵已至,距此不过二十里。”
除监察诸王百官外,典签府还负有刺探军情之责。
苏霖之所报,正是典签府探子刚刚传回的最新军情。
军情紧急,片刻耽搁不得,故他连夜觐见梁帝。
“兵马几何?可是彭城王领兵?”
闻报,梁帝瞬即警觉,问道。
夜虽深,他却无心就寝。
皆因魏军骑兵众多,行军迅捷。
据此,他预判魏军最迟将于天明到来。
所以,他精神高度紧张,根本无心入睡。
“一万轻骑,领兵之将乃彭城王长子、镇南将军长史元睿。”
苏霖之回道,语气十分肯定。
此战事关国运,军情丝毫马虎不得。
他倾尽典签府精锐,并由典签府武堂左右堂主,领衔刺探军情。
出于信任,他确定军情的准确性。
“彭城王,在什么位置?”
梁帝再问。
他最关注的,始终还是宿敌元沐。
若不能掌握元沐的动向,他必寝食难安。
“距元睿所部三十里。”
苏霖之再答。
言毕,他便静默无语。
战与不战,那是梁帝考虑的事情,而非其责。
“三十里么?彭城王倒是谨慎。”
梁帝呢喃片刻,转瞬便作出了决断,命道:
“传令诸营,放元睿过去!”
相距三十里,梁帝无法做到,不惊动元沐而歼元睿所部。
在他看来,元睿前出三十里,实乃元沐之投石问路。
他断不会因小而失大。
历史的经验告诉他:
伏击可以有效化解,魏军骑兵众多的优势。
因为陷入伏击后,骑兵便失去了机动性。
丧失了机动性,即丧失了强大的冲阵能力。
端坐马背的骑兵,反而成了步卒的活靶子。
故伏击战,是梁军克制魏军的重要战法。
然而放过元睿所部万骑,顿丘承受的压力必然骤增。
梁帝关心的不是谢宣怀,而是顿丘城和城中的萧绍瑜。
顿丘既是沿江枢纽,还是淮南梁军的屯粮之所。
从江南各地调拨而来的粮草,全部集中在这里。
顿丘一失,淮南梁军便有断粮之危,而断粮则无以为战。
若因此梁军主力尽失,千里淮南之地必然沦丧。
更严重的是,建康将直面魏军兵锋。
一旦建康陷落,则南梁危矣!
此,绝非危言耸听。
南朝百余年历史,向世人阐释了一个客观规律:
建康陷,则南朝传檄而定。
齐代宋,如是。
梁代齐,亦如是。
“阿雍,朕信汝亦如当年,拜托了!”
遥望顿丘,梁帝默念。
他将顿丘存失,托付于范雍。
亦是将南梁江山,托付于范雍。
这是何等的信任!
有了梁帝的严令,梁军主力蛰伏依旧。
元睿率万骑,无惊无险顺利通过要道,直奔顿丘。
正因他的顺利,元沐作出了误判。
“梁帝要临江决战么?”
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且不小。
须知梁军水军实力已远超宋、齐。
战力极强的拍舰,已经列装水军。
所谓拍舰,即装备抛石机的战舰,其威类似后世的炮舰。
有此舰助战,梁军胜算要更大。
若仍战事不利,可登舰保梁军主力。
此时,梁军已有载重二万斛的大舰,换算后大致载重60吨。
一艘大舰可载梁军千人,百艘可载十万众。
此于梁军,后路也。
《梁书·武帝纪》载曰:
高祖纵魏镇南将军长史元睿,求歼魏彭城王元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