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星台内,李世民等人看到李长河站在一块青铜碑前久久不动,于是纷纷好奇地走过来,看向青铜碑,而后也是与李长河一般,陷入到震惊中。
因为这碑上的内容实在是太惊世骇俗了。
不过很快,李世民反应过来,青铜碑上提及的镇国神剑在何处?
先说传国玉玺,简称“传国玺”。
是秦代丞相李斯奉秦始皇之命,用蓝田玉镌刻而成。
它作为中国历代正统皇帝的证凭,象征着“皇权天授、正统合法”。
自秦以后,历代帝王都视其为国之重器,得之则象征其“受命于天”,失之则表现其“气数已尽
到如今,世人皆知传国玉玺是皇权正统的代表,说来遗憾,如今的大唐其实没有传国玉玺,而是大唐建国时,用差不多的玉石雕刻了一个仿传国玉玺。
真正的传国玉玺当初被隋朝萧皇后携玉玺遁入突厥。
不过一个物件影响不了大唐的伟大,而且历史上贞观四年大唐灭东突厥的时候,传国玉玺同步找到了,如今也只是时间问题。
但现在更重要的是,青铜碑上提及的其他两个物件,观星台和镇国神剑!
观星台不必多说,如今已经找到,那镇国神剑在哪?会不会?
李世民立马道:“分散开来,去找找有没有什么剑的痕迹。”
李长河瞬间从青铜碑的沉思中清醒过来,听到李世民如此说,他明白老师的意思。
若真的有镇国神剑,那代表的意义完全非同凡响。
但结果势必让李世民遗憾了。
整个观星台并不大,所有的物件一目了然,并无任何镇国神剑痕迹。
“唉,长河,你说,这是不是冥冥之中自有定数?”李世民此刻神情有些落寞,李长河倒是很久不曾从老师面容上见到。
他还以为是老师最近疲惫使然,于是安慰道:“老师,无论是传国玉玺,还是镇国神剑,皆外物,若大唐自强,哪方敢小觑?”
但李长河没发现的是,李世民叹息的时候,眼神中的光芒有些不对劲。
李长河则是继续道:“镇国神剑这样非同凡品的物件,哪怕我们后世都没有什么消息,那么最有可能,始皇将其埋藏在了自己的沉睡之地。”
“或许,这也是件好事,镇国神剑也算是为华夏镇守大地了。”
李世民悠悠道:“看来我不能一睹神物的风采了,抱憾啊。”
李长河笑道:“老师,物件乃为人驱使,就算没有秦始皇的镇国神剑,我们自己也可以自己造一个镇国神剑,剑身上的意义都是由我们赋予的,只要我们足够强。”
“只要是礼器,都可以我们自己造,传世权杖,传承之戒,永昌皇冠等等,哪怕是九州鼎,亦可重铸。”
听着李长河的话,李世民逐渐露出微笑,是啊,有些东西不需要借助前人,自己就可以。
“哈哈,长河,妙哉。”
李长河愣了一下,他感觉自己的一番话似乎产生了些巨大的影响。
他没有猜错,今日观星台内的一番话,使得自己的老师铸造了一系列的物件。
一方面成为永传后世的国宝文物,另外一方面,也是满足了李世民自己本来身为铸造师的瘾。
众人在观星台内又待了一个多小时后方才出来。
李世民第一时间下令,对观星台进行最高等级封锁,任何人暂不得入,并同时对整个观星台进行黄土清理,将其全貌展示出来。
同时差使工匠在清理后建设一座楼,将观星台整个保护其中。
另外一方面,震惊于观星台的宏伟,李长河又记起了另外一个重要的镇国宝物:陈仓石鼓。
它是中国九大镇国之宝之一,被誉为“中华第一古物”。
此鼓有着中国最早的石刻诗文,乃篆书之祖。
历史上,此鼓在贞观元年由一位牧羊老人在陕西凤翔府陈仓山的北阪发现。
算来时间已经出土,所以时不我待,需要立刻对这十面珍贵的陈仓石鼓运到长安进行保护。
当李长河上奏此事,李世民也是第一时间重视,立马表示会传信陈仓,快马加鞭将十面石鼓运至长安保护。
接着李世民又表示,为了保护这些文物应该出台相应的法规,政事堂要立刻起草律法,将珍贵的古物赶紧保护起来。
最好都运到长安保护,对此李世民还表示可以在皇宫内专门建设一片保护文物的建筑。
一片,保护,运到长安。
这几个词让李长河感觉自己好像把老师内心的某些东西给释放出来了,也不知是对是错。
当李世民准备返回长安时,他好像又想到了什么,偷偷问李长河:
“长河,我好像记得,《兰亭集序》真迹曾被李世民珍藏。”
看着老师那热切的眼神,李长河知道自己不能乱说。
“好像,历史上是有记载。”
“在哪?”李长河清晰看到李世民此刻眼中的渴望。
“唉。”李长河内心暗叹。
“史书上说真迹在一个名为辩才的和尚手中,辩才和尚的师父智永是王羲之的第七代孙,《兰亭集序》传到了他的手中。因为他年少出家,无儿无女,所以最后将这名作传给了爱徒辩才。”
李世民顿时眼中渴望更甚,都要冒火了,长呼一口气,而后看向李长河。
“仁心,老师没别的爱好。”
“我想尽快看看《兰亭集序》的真迹,有办法吗?”
众所周知,当领导问下属有办法吗?那就是你必须给我搞来。
李长河立马神情正色道:“老师,这《兰亭集序》是所有大唐人共同的文化财富,自然是要好好的保护,我会立马要求相关部门将《兰亭集序》真迹送到长安保护。”
李世民笑了。
“好,很好,非常好,仁心,这里你安排好,老师先回长安,等你的好消息。”
李长河苦笑,“老师辛苦,注意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