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说明魏国百姓吃了什么亏,我们还得提及司马懿推出的另外一项新政,那就是币制改革!
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纳赋令的颁行,魏国境内,货币的重要性得到了显着提升!人们慢慢习惯了以金钱作为一般等价物,进行货品买卖交易,那么遇到大宗交易,动辄带着沉甸甸的无数串铜钱,就很不方便了!
因此,司马懿必须想办法解决这个难题,以便促进市场流通,改善营商环境!
司马懿到底想了什么办法?难道是发行纸币吗?他倒是想,可臣妾做不到啊!
发行纸币,要以信用为基础!国家发行的纸币,是以国家信用为主体,必须保证这张纸,具备购买力,且不轻易贬值;金融机构发行的纸币,则要以机构的信誉为前提,必须保证这张纸随时可以兑现,良好口碑,童叟无欺!
在中国历史上,最爱玩钱的皇帝,非王莽莫属!他创立的新朝十分短命,仅仅存在了十五年,但是,货币改革,却进行了四次,且一次比一次离谱,最终惹得天怒人怨,这也是新王朝迅速走向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但是,我们今天不说王莽,还是说说朱元璋!其实,他在玩钱这事上,比王莽还有过之而无不及,幸亏他的继承人们,及时修补和挽救,否则,就因为这钱的事,大明王朝也很有可能会像王莽的新朝那样,如流星飞逝,昙花一现!
事情还得从大明王朝刚刚建立那时开始说起!众所周知,朱元璋是打跑了蒙元统治者,取而代之,坐了江山,开国之初,百废待兴,他自然要在各个方面,消除属于前元的符号和残余,以显示大明王朝之正统!
因此,朱元璋下令,铸造新钱,取缔元币,以彰显新朝气象!可是,当新铸铜钱发行以后没多久,朱元璋却发现,民间百姓不太愿意使用新钱,市场上反而流通着一种元朝所发行的纸币,即“中统元宝交钞”,简称“元钞”!
在一般人的印象中,胡虏无百年之韵的蒙元朝廷,最直观的符号和印记,便是野蛮、血腥、杀戮和征服,仿佛没干什么正经事!可事实上却并非如此,因为《元史》是明朝人写的,存在故意诋毁抹黑的动机,其客观度和准确性存疑!
不说别的,就说元代所发行的元钞吧,它是一种依托银本位而成功发行的纸币,在当时的世界上,独一无二,流通甚广,其影响力堪比今时之美钞!
因为我们说的是朱元璋,所以关于元钞是如何发行,并成功使用的,就不展开论述了,这是一篇相当专业的大文章!大家只要记住,元钞,是一种很牛的货币,在当时受到百姓的普遍认可与接受,也就行了!
元朝统治者已经被打跑了,江山换了姓朱的人坐,可老百姓却还在使用元钞,这哪行啊?于是,朱元璋派人下去调查原因,很快得到了回复,原来是因为铜钱使用不便造成的!
新朝初立,百废待举,经历了长期的动乱和战争,社会经济遭受了严重破坏,导致物资匮乏,物价奇高,老百姓买一袋米,要拎着好几串铜钱上街,而最终买到的粮食,还没有铜钱沉呢!
要知道,这还只是小买卖,若是大宗交易,所需铜钱,车载斗量,更加麻烦!
因此,明朝新钱发行以后,百姓们并不感冒,反而十分默契地把前元朝廷发行的元钞,又重新用上了!一张纸,就能代表许多钱,揣着多方便?何苦累死累活地拎着那么沉重的铜钱上街呢!
朱元璋听了臣下这样的报告,先是很生气,可接下来,却灵光一现,既然纸也能当钱花,那我也印!于是,他下达旨意,令户部印制发行“大明宝钞”,作为法定流通货币,占领市场,以取代元钞!
这就是明代着名的大明宝钞之诞生过程,也就是说,大明宝钞实际上是效仿元钞,拿来主义!可问题是,朱元璋却只学到了皮毛,没学到精髓,同样是纸币,元朝都灭亡了,可元钞还有人用,而大明宝钞到最后却变成了废纸一张,逐渐淡出了历史舞台!
王朝初立,国家满目疮痍,因此,在开国之初,朱元璋最缺的就是钱!而且,因为当时的战争还没有结束,明军在北方仍与蒙元的残余势力绞杀,军费也是一笔庞大的开支,甚至连铸造钱币用的铜材都很紧缺,大部分被用于战争当中了!
现在好了,纸币发行了,朱元璋尝到了甜头,仿佛发现了一座金矿,没钱就去挖,一发而不可收拾,在没有充足保证金的前提下,大明宝钞便开始超量发行,无限印制,最终造成了严重的通货膨胀,币值一落千丈!
据记载,洪武八年时,一石米的价格为宝钞一贯,可到了永乐元年时,已经涨到了宝钞十贯!也就是说,大明宝钞,在短短的二十几年间,就贬值了十倍!
这还没算上因为和平治世到来,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发展,粮食产量提高,价格下跌等因素呢,如果都算上,大明宝钞贬值何止十倍?几十倍都有余!
永乐皇帝朱棣,也不是省油的灯,竟比他爹干的还要过分!永乐元年,一石米的价格是宝钞十贯,永乐二年,就涨到了一石米宝钞百贯!他只用一年时间,就把大明宝钞变成了废纸!
因为恶性通货膨胀,当时的朝廷搜刮了多少民脂民膏就甭提了,同时也坑苦了朝廷各级官吏,要知道,他们的俸禄很低,而且,都是用大明宝钞发的!
早年间,官员们发了薪水,还能买米买面,养家糊口,到后来,一年的俸禄,还不够喝一碗粥,领到的全是废纸,又敢怒不敢言!怎么办?为了不饿死,只能想尽办法捞钱,尽管朱元璋严厉打击贪腐,却屡禁不止,这也是原因之一,官员们也是人,也得养家糊口,也得吃饭啊!
随着这种情况愈演愈烈,朱元璋也意识到了问题,想了些补救措施,然而,却并没有什么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