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五十五章金城第七个军团
事实上,在这个时间节点,以赵谌的名义给西夏国上下发一篇檄文,至少有三层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其一,以示此战正大光明堂皇之意。这在华夏这片礼仪大地上,这一点自古以来非常讲究,谁先开的第一枪,这仗打得是否站在道德高度,关乎君王后世名声,关乎历史记载的倾向。
其二,是前期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延伸,准确的说是进一步争夺西夏国民心的一次强力手段。
有了前期吸纳西夏国灾民之举在西夏国上下的大肆宣传,赵谌的檄文里面只要进一步明确,“凡是被他大军占领之地的百姓,便是他金城王的百姓,享受百姓之福利,绝不能有饿死之事发生,绝不能有敌国入侵残害等之事发生”,那对百姓思想的冲击可想而知。
这件事情做好了,发挥的作用堪比十万大军,因为可以无形中化解西夏国全民皆兵抗战的形势,更何况马广林和李长丰带领的西军已经做了一些迫害当地百姓的愚蠢之事,这个时候更需要以一篇檄文来挽回。
其三,这篇檄文也是一篇注定效果会很好的劝降书。众所周知,西夏国汉人占了近半,朝中上下的文官有一半以上是汉人。即使是武将之中,低级将官中也有不少是汉人。
这篇檄文中有意无意表现出天下汉人都是一家人的意思,会让西夏国的汉人决定投降金城王时没有任何心理负担。
最差的也会让执掌西夏国朝廷的党项人对汉人文武官员、普通士兵和百姓生出猜忌,而且注定会在一些具体事务和话语中表现出来,甚至有所防范,而这更会加剧西夏国所有汉人反叛投降金城王的想法。
其四,这篇檄文其实也是给天下人看的。一些关乎大义、了却宋夏两国百年仇怨的话说好了,扬州朝廷那边乃至整个大宋各地的一些文武官员看了之后,注定会热血沸腾,注定会对金城王更加崇拜,等将来赵谌真正图谋大宋天下的时候,各种源源不断的好处就会体现出来。
其五,这篇檄文也是给金城王麾下全体将士看的,特别是给西军还剩余的六万人马看的。就是要告诉他们要遵从什么军事纪律,什么样的行事原则。
比如,檄文中说:军士但有作奸犯科,劫掠侵扰民人者,朕必严肃法纪,追责上下,绝不姑息。
而且这篇文章因为是以金城王的名义,且通告天下,只要西军将士不是蠢货,都会知道自己或者部下有人若是违犯檄文中提到的一些军事纪律和行事原则,便相当于当着天下人的面扇金城王的耳光,那真的是找死。
事实上,檄文早在赵谌来横山之前便已经写好了,赵谌这边派人通告天下的同时,金城那边的《金城快报》也会同一时间刊发,并且以最快的速度发往各地。
而随着这篇檄文发布天下,赵谌此行对西夏一国的征战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
………
离开黄石山城的第二天傍晚,赵谌一行近六千人从子午道北边塞出口行出,在附近扎营休息,便已经引发了横山北边一线的震动。
这便是权势的微妙之处。
之前赵谌一直在子午道之中的黄石山城中待着,前线马广林和李长丰带领的两万西军士卒便会本能的有一种我在最前线,我在为后方金城王卖命,所以就能为所欲为的心态。
如今,金城王一旦穿过横山,也来到前线战场,甚至不等他行杀一儆百之事,占领六个军寨的西军,乃至控制白豹城的陈坤带领的吕梁山义军上下,都立刻安稳和老实了不少。
当然,随之也对六个军寨的两万西军和白豹城的一万义军的士气提振了很多。
至于西夏国一方仁多宝忠及其这些天整合的足足十万西夏大军,更是在第一时间感受到了极大的压力。
翌日天蒙蒙亮,赵谌便在五千黑甲护卫旅和数百暗卫的保护之下,从子午道北边出口程,傍晚时分,抵达白豹城境内。
而同时,赵谌便收到马广林和李长丰派人请示,请求要过来拜见赵谌。
赵谌当场传令,让马广林和李长丰先自查,将这些天违犯“四大纪律十大禁令”的官兵彻查,并且依法严办,若是此事做不好,便不用来见自己了。
不提马广林和李长丰在接见金城王的命令之后,心中如何决断,如何大开杀戒,整治军纪。
赵谌一行距离白豹城十里之地时,吕梁山义军主将陈坤和特战营的营长黑土、情报司的副司使于占逵出城向南前来迎接。
赵谌一见面,便毫不吝啬语言,对三人大肆进行了褒奖。
特别是对陈坤大加恩赏。
这本就是意料之中的事情。
先不说,赵谌当时从民间英雄榜中挑出十二生肖带领一百精英奔赴天下各地打造敌后根据地时便有过许诺,而陈坤不管是建立敌后根据地的具体表现,还是此次成功拿下白豹城,以及后期对麾下义军的约束,都表现得非常好。
这种人物,在金城王麾下军中体系中一定是要大加表彰和重赏的。
而在当晚陈坤、于占逵和黑土给自家王爷设接风洗尘宴席之中,赵谌便当场宣布陈坤的吕梁山义军正式更名为义勇军团,陈坤一举超过了血虎这个血虎旅的旅长,成为十二生肖中第一个军团长。
相比意气风发,心中欣喜若狂,恨不得仰天长笑,但在赵谌面前却强压下心中的激动之意、极力表现稳重之意的陈坤,黑土却是在见到赵谌之后便一直表现得一脸不安,此时在陈坤上前对着赵谌谢恩之后,更是再忍不住,大步上前,扑腾一声直接跪倒在赵谌身前,一脸愧疚道:“王爷,卑职带人对仁多宝忠行斩首未能成功,致使王爷的一系列后续计划就此终止,仁多宝忠如今更是聚集十万大军稳住了防线,请王爷治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