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舫是傅钟特别挑来帮助编写教材的,就因为他是婺州义乌(今浙江金华义乌)人。前世的傅忠知道,元朝第一神医朱丹溪就出自那里,这是他心目中的世家。
张航告诉傅忠,我们婺州出人才,科举不说,商事、医学,也在本朝之先。元朝第一神医就出自我们义乌。
话题由此展开,“您说的莫非是朱丹溪老人家。”傅忠说道。
张舫高兴说道:“正是此人,没想到你也知道。他家学渊源,青出于蓝,一手针灸使得出神入化。”
“他不是死了多年吗?”
张舫家与朱家为世交,他存了为朱家张目的打算,便说了他家的遭遇。最后说道:“朱丹溪的孙子朱睿,烧山火与透心凉,两种绝世神针,已不在他爷爷之下,是个可造之才。可叹世路坎坷,如今流落江湖,殊为可惜。”
傅忠听后,心里惊叫连连,总算朱家有了后继之人,世家的底蕴不可小觑。这两种针法,专治内脏器官。要是能延聘过来,为太子做最后的诊断,看看能不能拖到继位。
“朱家固然艰辛,但终究自取其咎。说这些有什么用呢,又不知他们躲在哪里。”
张舫不答反问:“您觉得朱家的遭遇值不值得同情?朝廷能不能原谅他们?”
傅忠:“为国惜才,是朝廷的宗旨。太子为人,胸怀可纳四海,这是举朝共识,料想您也清楚。这么多年过去了,米已成粥,原谅不原谅已经不重要了。若能找到他们,太子必定既往不咎。“
太子心胸,谁不知道,可当家的并非是他。
张航:“太子固然如此,就怕朝廷另有想法。”
傅钟笑道:”如果朝廷不肯销案,我可以带他们去榆林,早晚为他们找一个合适的出路。”
朱家要想见天日,傅忠带着他们去榆林,倒是一个不错的办法,张舫稍稍犹豫了一下,便讲出了朱家的近况。
终于要出发了,十里长亭,秋风驱赶着秋老虎的热气,烈日暴晒后的朱标,脸颊明显留有汗渍。但肤色比原来好看许多,傅忠的调养还是有效果的。
亭子里,太子吩咐众人出去后,严肃说道:“有谕旨,你可仔细看清楚了,若不尊行,便是不忠。”
傅忠疑惑接过谕旨,打开后,一股暖流从心里涌出。
“太子谕:傅忠乃大明国士,为特简榆林知府,无守土之责。任何情况下,该员有自主离开的权力,各司不得阻难,一切责任归孤家承担。”
包括朱皇帝在内,对傅忠不肯跪拜听之任之。尽管不习惯,这次,他真心实意跪了下来,“大哥(按朱珣的叫法),心领了。您要真为我担心,就把酒彻底戒了,我在外面也好一心一意做事。“
”我跟你说过,榆林新政,关键是根治土地兼并,这是要挖士大夫的祖坟。所谓的培育狼性,这是目,平均地权,这是纲,纲举才能目张。“
”我家也是奴隶出身,听我父母讲,灾荒之年,饿得人眼睛发绿,就是人肉都能吃得下,天下还有比这更惨的事吗?“
”为什么会这样,不只是暴元,前朝历历,人相食的事情累见不鲜。“
”你家要想由一世而至万世,这是其中的关键。“
”我拜访宣国公,也是有深意的。“
”自始皇帝兼并六国,实行郡县制以来,皇家与士大夫共有天下,已成惯例。百代都行秦政,兼并已成痼疾,到如今已更是根深蒂固,撼动起来,何其艰辛。“
”当今朝廷行政,大抵如此,难离左右。“
”一朝新创,其兴也勃,一朝国灭,其亡也忽,朝代更替,根子就在土地。“
”土地兼并的恶果,富者田连阡陌,贫者地无立锥。失去了土地的农民,流离失所,困顿不堪。无恒产者无恒心,你能指望他不造反吗。“
”道理人人都懂,怎么没人想到去改一改,为什么?因为,士大夫是既得利益者,到手的财富谁愿放弃。革他人命易,舍自己财难。因循下来,就等着下一次风暴降临。“
”历史上也不是没有高人,不管改的是那个方面,结果都是很悲惨的。“
”商鞅、晁错,一被车裂,一被腰斩。“
”在我们这块土地上,要动一个窗户,风险都不小。“
”皇上天纵之人,其刚难折。如今年事既高,老而弥坚。我怕他做出糊涂之事,留下千古遗憾,所以才想到让宣国公为你分谤”
听到这里,朱标红着眼睛扶起傅忠,“家里的事你放心,我也不是纸糊的。九妹那边我也会留意,她本来就是父皇最喜爱的女儿。“
”此去榆林,关河远隔,千万莫要趁一时之忿,充英雄出头,你的性命对大明很重要,对我就更重要了。颍国公的卫士我是放心的,就不再加人了。”
其实傅友德的卫士,哪里比得了当今太子的卫士,他是怕傅忠生疑,忍痛放弃了再加人手的想法。
朱标的谕旨不是白下的,他的担心不是没道理的。他有一个洞察人心的爹,又有当今世上最为精明的参谋李善长。
当朱标跟朱元璋谈起傅钟要改革地权问题时,朱元璋笃定说道:“他会死无葬身之地的。”
朱标心里一颤,“有这么严重?”
朱元璋嘿嘿冷笑:“这不是一般的改革,这是与天下的士绅为敌。不管他怎么做,还能笼络所有有钱人的心。断人财路,如同杀人父母。父母之仇,不共戴天。“
”你好好想想,天下的百姓是个什么状况,他们食不饱,穿不暖,能马上给他们财富的,不是傅钟。长远来看,傅钟是为了那些百姓,但他现在拿什么来让百姓相信他的做法。“
”士绅们则不同,他们只要拿出一小点财富给百姓,百姓的眼光短浅,怎么看得出其中的奥妙,只要士绅鼓动,全榆林的那些愚民都会拿着刀枪,去跟傅钟拼命。榆林总兵领的是什么兵,不是野战军,都是当地百姓的子弟,他们会不听父母之言,去保护傅钟吗?”
朱标吓了一跳,“那我现在就去阻止傅钟乱来。”
朱元璋悠悠说了句,“我倒想看看傅钟怎么解开这千古难题。他不是一般人,你不要去阻止,你也阻止不了。”
傅钟拜会李善长家的第二天,李善长上朝的时候,对朱标说起了他昨天会见傅钟的谈话。
见到李善长没提土地改革一事,朱标心里担着忧,便问道:“要是傅钟从土地着手,会有什么风险。”
李善长一愣,怪不得他临别时说了那句话。小小年纪,城府够深了。自己也算得上大明的智者了,这千古难题,都不用跟自己商量,难道是胸有成竹了。他会用什么办法去做呢?
他徐徐说道:“傅钟没说过这事,这小家伙胆大包天,心雄万夫,我倒好奇他会怎么做。”
朱标:“这么大的风险,我担心那。”
李善长:“那倒不必,谋事不谋身,不是他的套路,静静看着就是。”
朱标到底心善,想出了一个釜底抽薪的办法,给了傅钟那份御旨。
从长亭出来,众人看到了四只红眼睛。
朱棣的醋意,更是填满胸膛,这都是太子原来对自己的关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