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云激荡,郑军左右两路兵马皆陷入苦战,中军虽还未动,但营造营寨却也是阻碍重重。
各路战报时时汇聚到陈封处,陈封愁眉不展。与燕军正面野战定十分艰难,陈封却未想到竟如此之难。
左路两军兵马相当,战势焦灼在他意料之中,但右路以两万大军对阵五六千燕军,竟久久未占上风,却是陈封意想不到之事。莫非燕军野战当真难以战胜么?
天过午时,乌云消散,冷日当空,四处铠甲兵器皆闪出耀眼光芒来。得报左右两路战况,陈封知战局不利,但右路只是久攻不下,以两万大军对阵五六千兵马,孙翊又非无能之辈,断不致落败,因此暂且不去管他。左路军却是以两万对两万,已是难以抵挡,况且尚不知燕寨之中还藏着多少兵马。
以陈封想来,燕寨之中大约还有两万兵马未曾露面,只怕要等青鸾卫现出败象,才要现身,一举击溃郑军。
一念至此,主意已定,陈封也不与乐籍商议,便命传令兵传下军令。先命董延率中军前锋投入战场,解青鸾卫之厄,自率中军抵近战场,若战局仍不利,再出兵接应。
再命天枢卫停止筑营,程备率三千兵马回到易水南岸营寨,预备接应大军,周严率天枢卫其余兵马结阵为后军,若遇燕军进逼,须死死抵住燕军,守住易水北岸。
军令传下,三军齐动。董延率天璇卫一万兵马直杀向燕军,董延身后乐晟率奎营三千骑兵,分作左右两路,向燕军两翼游移。
那董延原本是龙骧军右武卫麾下一个统制使,极为骁勇善战,只因在陇右之战时立有大功,龙骧军都指挥使石青荐他升任了都统制使。此番是他头遭统率大军出战,自是心气极盛。他麾下娄营统制杨昇也是新升任的,亦随董延一同冲锋在前。
天璇卫麾下众将士见主将身先士卒,自然不甘人后,个个奋勇争先,大军如旋风一般,卷入战阵之中。
青鸾卫众将士被燕军团团围住,眼见四面皆是敌军,难以突围,士气早已低落。忽见援军杀到,立时又燃起斗志,齐心并力向外猛攻猛杀,只望能早一刻与援军会合。
前方震动,燕军也有些混乱,阵势现出缝隙,被天璇卫乘势杀入。但燕军也只乱了片刻,几个燕将往来奔走嘶喊,奋力挡住郑兵冲杀,燕军竟又渐渐稳住阵脚,重又结阵与郑军厮杀起来。
乐晟率天璇卫奎营骑兵向燕军两翼冲杀,此时两军外围正是双方骑兵缠斗,被乐晟兵马一冲,将燕骑冲散。燕军骑兵收势不住,四处逃散,也有逃进步兵战阵之中者。
乐晟年少血勇,挥舞马槊,率军直杀入燕军阵中。两翼骑兵一齐杀入,燕军立时大乱,郑军原本凌乱不堪的阵型渐渐稳住。
高欢在阵中被燕骑缠住,此时见燕阵震荡,知反败为胜在此一举,遂重抖精神,抡槊逼退几个燕将,率仅剩的三十几个亲兵冲出围困,又再杀入燕军阵中。
十个亲兵抢在高欢身前,不惜合身扑入长矛阵中,荡开一条血路,高欢一众人才得以突围出去。
军心士气此消彼长,郑军合力反攻,更有生力军加入,燕军便觉力所难支,渐渐收缩起来,反攻为守。攻守之势逆转,原本被分隔开来的三个郑军兵阵,终于渐渐连结起来。
燕军虽败不乱,慢慢向北方靠拢,竟能结阵缓缓退却。郑军如何肯放?高欢、董延各自挥军掩杀,紧追不舍。
燕军距营寨只二三里远,转瞬即至,眼见便要退入寨中,冲乱自家营寨。
消息传到中军,陈封闻报大惊,失声道:“燕军尚有两万兵马未动,如何追得?高欢、董延糊涂。”
乐籍亦是大惊失色,道:“崇恩,再传令为时已晚,败局已是难挽。事不宜迟,陈都司当率亲军退至南岸,稳住阵脚,接应大军退兵。我率军断后,力求挡住追兵,迎大军退过易水。”
陈封道:“临阵退缩岂是我当为之事?昔年我也是冲锋陷阵之将,如今也使得动槊,我与辨章一同迎敌就是。”
乐籍正色道:“崇恩差矣,崇恩身为主将,身系数万大军,万不容有失。今日虽败,却还不至一败涂地,他日崇恩当率大军卷土重来,一雪今日之耻。况南岸只程无患一人,数千兵马,他不知战况,难免措手不及。崇恩此去,方可接应我大军退兵,否则,我郑国大军难保。陈都司当以大局为重,不可顾及自家声名,因小失大。”
陈封面色一沉,欲待说话,却又噎住,终于长叹一口气道:“辨章说的是,是我鲁莽了。如此,便依你,此间事,便尽托付与辨章了。”
乐籍道:“都司放心,此间尚有三万大军,纵然不能胜过燕军,接应大军退兵也当无恙。”
此时易水北岸郑军还有天枢卫两万兵马与天璇卫五千兵马未动,若是迎战燕军,纵不能胜,也可安然撤军。
然陈封只担心前方郑军败退,冲乱自家兵阵,反不能迎敌。正待分说,转念又想乐籍怎会不知此事,他如此说,不过是要自己安心退去而已。接应退兵千难万难,却也只得如此,别无他法。
转念之间心意已决,遂转头喝令传令兵道:“速至右路传令,命孙翊徐徐向中路退兵,倘有燕军追赶,可由侧翼袭扰,阻燕军来赶。”
语音一顿又接道:“传令下去,中军大纛不动,拥荡寇将军为主将,诸军悉听其命。再传令后军天枢卫,命周严率全军上前,于中军左翼列阵待命。”
几个传令兵匆匆去了,陈封才命卫绾点齐三千近卫亲军,向易水退去。
燕军缓缓退至营寨之前,眼见便要踏破寨栅,退入寨中,哪知后队人马竟渐渐停住脚步,于寨前数十步外牢牢站住。前队人马又退数步,便皆定住脚步,全军竟又列成阵势,死死守住营寨。
郑军追兵收势不住,直撞在燕军阵上,两军又混作一团。忽听燕寨之中鼓声又起,寨栅一齐仆倒在地,从寨中左右两侧各涌出一枝兵马来,直扑郑军两翼。
郑军追杀之心正盛,全未作提防,立时崩乱,便即全线溃退。高欢、董延诸将在军中奔走疾呼,终难以收束兵马,难挡溃败之势,只得跟随败军退向易水。
郑军就此兵败如山倒。
燕军全军追杀,士气如虹,郑军兵士死伤不计其数。
渐渐赶至易水岸边,只见一枝郑军兵马正等候于此,列阵于左右,中间留出豁口,放郑军败兵通过。
郑军将士操练有素,虽是匆忙败退,却也知万不可冲散自家兵阵,然毕竟数万大军溃逃,个个唯恐落于人后,哪里收势得住?眼见败军退入阵中,势必裹挟着接应兵马一同败退。
便在此时,忽见右翼又杀出一枝兵马,当先一将手舞铁枪,率军杀入燕军追兵之中,挡住燕军追赶之势。正是孙翊率千灵卫赶到。
只缓得这一缓,郑军接应兵马虽被败兵冲乱阵势,却能得空让过败兵,重结兵阵,抵挡燕军追杀。
郑军败兵安然退回易水南岸,北岸兵马仍有千灵卫、天枢卫、天璇卫共计四万余兵马,正与燕军兵马相当。然郑军之势已不可再战,是以乐籍指挥大军结阵挡住燕军攻势,再徐徐退兵。
燕军见郑军接应兵马分毫不乱,又恐南岸有伏兵,便也收兵不追。
此一战,郑国谓之易水之战,郑军惨败。只因兵败,兵马难过易水,郑军不得打扫战场,只得清点人马。
粗略计点,郑军竟有一万余人未能退回南岸,退回营寨将士身上带伤者也有三千余。至于辎重、兵器、马匹等损失也是无数。
自陈封统兵以来,易水之战是为生平第一大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