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丘城外,一座规模宏大的明军大营矗立于此。
营帐连绵成片,旌旗飘扬。
在主帐之中,怀远侯常延龄此刻正端坐在案几前,神情凝重的看着手中的两封信函。
他的眉头微微皱起,目光久久停留在那泛黄的纸张之上,仿佛想要透过文字洞悉背后隐藏的深意。
其中一封信,乃是十日之前由崇祯皇帝亲笔书写而成。
信中的内容明确,指示不论接下来山东局势发生怎样的变动,新军的九营兵马皆需按兵不动,以练兵为第一要务。
然而,另一封信却是刚刚送达的崇祯皇帝最新下达的诏令。其措辞严厉,责令各地士卒即刻启程奔赴莒州勤王救驾。
这两封信,送达的时间有所差异,传达的旨意更是截然不同。
按照常理而言,理应遵循后一封诏书行事。
但问题在于,后一封诏令的收件人并非常延龄本人,而是安丘县令。
只因安丘县令内心惶恐,加之常延龄尊贵的侯爷身份,故而特地将此信件呈交给他阅览。
待向送信之人询问过后,常延龄方才得知,原来青州、莱州以及登州等三州之下的每个县城长官,均已收到同样的诏令。
如此一来,常延龄不禁陷入了一个极度的尴尬境地。
这后续的命令是否是对他所下。
目前想派人去询问已经来不及了,因为根本不知道崇祯皇帝身在何处。
一时间,常延龄思绪纷乱如麻,难以决断。
于是,他召集众将前来商议,然而之后他更加纠结了。
原来,在场的众人竟然无一例外地表示支持出兵。
这当中不仅有新建伯王业泰、赞画侯方域,还有负责军中刑狱的赵继鼎,九个营哨。
连一个反对的都没有。
而其中,以王遵坦和杨衍二人表现的尤为积极主动,甚至摆出了一副如果常延龄决定不出兵,他们就要自行率领本部人马前往援救的架势。
之后,要打要杀,随便。
望着堂下喧闹不休的众将,常延龄眉头紧锁,沉默不语。
其实,他并非不想出兵迎敌,只是深知崇祯皇帝对于这支新组建的军队寄予何等的厚望。稍有闪失,自己性命不保是小,刚组建的新军遭受损失是大。而且,这很可能会影响到崇祯皇帝后续一系列部署的实施。
想到此处,常延龄不由得暗自叹息,心中开始怀念起自己那位声名赫赫的先祖常遇春。
想当年,常遇春自夸自言道:“吾只需十万雄兵,便可纵横天下!”
那是何等的豪迈与自信啊!
此刻,尽管自身所拥有的兵力没有十万之众,但好歹也有三万新军。
然而,面对当前紧迫的局势,常延龄内心却充满了纠结与迟疑,始终难以痛下决心。
这时,王遵坦终于忍不住了,他走上前去,双手紧紧握成拳头,猛地用力捶打在常延龄面前那张厚实的案几之上,伴随着他愤怒的吼声响起:“陛下已然出城,而清军如饿狼一般紧追其后。陛下如今的处境可谓是生死一线、危在旦夕啊!值此千钧一发之际,侯爷您究竟还在犹豫些什么呢?”
这般毫不留情地当面斥责,极为失礼。
顿时把在场所有人都吓的面色煞白,惊恐之情溢于言表。
就连常延龄本人的脸色也是瞬间变得阴沉无比,仿佛能滴出水来。
正在此时,侯方域匆忙起身,扯起嗓子高声呵斥道:“王遵坦,你怎敢如此放肆?对待侯爷不敬,即便当场将你斩杀也不为过!还不速速退下。”
王遵坦仍不甘心,还想继续据理力争一番。
但一旁的杨衍和刘孔和却赶忙伸手将其拉住,并强行拖回原位。
侯方域紧接着又朝着常延龄抱拳行礼,言辞恳切的说道:“侯爷,请恕属下直言,军心不可违背。事已至此,您就下达命令吧!”
常延龄长叹一声,无奈的站起来,目光缓缓扫过在场众人,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忧虑,但很快便被他掩饰过去。只见他深吸一口气,定了定神,沉声说道:“既然你们都支持出兵,但本侯便遂了你们的意。”
所有人起身,“请侯爷下令。”
常延龄微微颔首,“大军出征,首重知己知彼。张罗辅,你带一千骑兵先行,多派斥候。若遇敌,不要贸然进攻,以探查敌情为要。”
张罗辅抱拳领命,“末将领命。”
常延龄扫过在场的众人,最后目光落在王遵坦身上,“在大帐之中,你和我争吵,本侯不和你计较。但在战场之上,你若不听本侯之令,本侯真会斩了你。”
王遵坦脸色顿变,连忙拱手道:“多谢侯爷,末将明白。”
常延龄对他的态度十分满意,点了点头道:“此战你为先锋,携第三旅走在最前,以最快的速度前进。若遇敌,能战则战,不能战则就地坚守,等待后续援军。”
第三旅包括第七营,第八营,第九营,共九千人。
王遵坦大喜,连忙抱拳,“属下遵命。”
常延龄接着道:“宁远伯李尊祖,你,还有黑明孝所率的第四营留下,守住大营。”
黑明孝脸色顿变,“将军,为何让我留下?”
常延龄看了他一眼,不做解释,“你听令即可。”
黑明孝满脸不忿,但又无可奈何,最后只得瘪声瘪气的应道:“是!”
常延龄继续道:“剩下五营,与前营相隔五里,由我亲自统帅。”
目光扫向众人,“既然已经决定出兵,就加速行军。与敌相战,若有畏缩不前,临阵脱逃者,杀。”
黑夜里,士卒点起火把行军,长长的队列,犹如一条火龙,缓缓向前。
而常延龄所不知道的是,在其东,其西,也有数支长龙通过不同的道路向南而去。
有的和他们的目的地相同,而有的则和他们的目的地不同。
但无一例外,都在向南快速前进。
而这一夜,济南城的朱大典也收到了一封来自崇祯皇帝的信。
但他看过之后,只是长长的叹了一口气。
当夜,朱大典率精锐出城,和城外清军大战了一番。
等到差不多天明时分,退回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