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靖帝深鉴徐阶的勤诚,于是遣能臣方廉,南下江南东域,佐徐阶以赈灾重建之务。
方廉领旨,不敢稍怠,即刻束装就道,星夜驰赴江南。
方廉至江南,与徐阶会合,共商赈灾重建大计。二人相视而笑,皆知责任重大,不敢有丝毫懈怠。徐阶引方廉遍视灾区,但见百姓流离失所,房屋倾颓,哀鸿遍野,二人皆心生怜悯,誓要竭尽全力,解百姓之难。
“灾情惨重,刻不容缓。我辈当同心协力,共赴国难。我意先安抚灾民,令其有栖身之所,再图重建家园。”徐阶点头称是,旋即命随行官吏,广设难民营,安置流离失所之民,并遣医官施药防疫,以防疫情蔓延。
方廉亦献策道:“灾民众多,若仅设难民营,恐难容众人。吾观江南水乡,舟楫便利,可造浮舟为居,以缓燃眉之急。”
徐阶闻此,大赞其策,遂命工匠采伐木料,赶造浮舟,以安灾民。
于是,浮舟渐成,宛如叶叶扁舟,散落于江南水乡,灾民得以暂居其上,虽漂泊无依,却也有了片瓦遮身。
方廉道:“浮舟虽解一时之急,然非长久之计。我等当思所以长久安置灾民之策。”
徐阶沉吟片刻,说道:“我思灾民之困,实乃家园尽毁,无所依归。若欲长久安置,须重建屋舍,使百姓有栖身之所。然此非一日之功,须统筹规划,分步实施。我意先遣工匠,于高地之上,速建临时居所,以安灾民。再命官吏详察地形,规划重建,分步实施,以期早日让百姓归家。”
方廉颔首称善,道:“大人所见极是。然重建之事,须虑及周全,非但屋舍需建,亦须兼顾生计。我观江南之地,水道纵横,渔舟唱晚,百姓多以渔樵为生。今遭此大难,渔舟尽毁,渔网亦无,百姓何以为生?”
徐阶眉头微蹙,沉思片刻后,说道:“卿所言极是,灾民生计,实为重建之根本。若无以为生,纵有屋舍,亦难安居。我意当先复渔舟渔网,使百姓得以捕鱼为生。再命工匠,于水畔建造鱼塘,教民养鱼,以备不时之需。又当广植桑麻,兴农耕之事,使百姓衣食无忧。至于工匠技艺,亦须传承,可设工坊,教民以手艺,使之得以自给自足。”
方廉闻徐阶之言,抚掌笑道:“大人之策,实乃高瞻远瞩,兼顾眼前与长远。下官愿全力襄助,共谋江南之复兴。”
于是,二人分工协作,徐阶主抓灾民安置与生计恢复,方廉则负责督导工匠,着手屋舍重建与公共设施修复。徐阶命随行官吏,遍访灾区,详察百姓所需,按需分配赈灾物资,确保每一户灾民皆能得到妥善安置。同时,广募渔舟渔网,分发予百姓,使之得以重操旧业,捕鱼为生,又命工匠于水畔广建鱼塘,教民养鱼之法,以备不时之需。
方廉亦不敢怠慢,督率工匠,日夜赶工,于高地之上,速建临时居所。数月之间,临时居所渐成规模,灾民得以迁入,虽简陋却胜过流离失所,她又命工匠,着手修复公共设施,桥梁道路渐次修复,交通得以恢复,百姓生活渐趋正常。
方廉督工不辍,公共设施渐次修复,桥梁道路,四通八达,百姓出行无碍,生活亦趋平稳。又命工匠于各处要地,筑堤防洪,以防未来水患,保民安居乐业。
徐阶亦不负所托,灾民生计渐复。渔舟唱晚,渔网撒开,波光粼粼之中,鱼儿欢跃,百姓脸上重现笑容。鱼塘遍布水乡,养鱼之法广传,百姓得以自给自足,衣食无忧。桑麻茂盛,农耕之事兴旺,田野间稻谷飘香,一片丰收之景。
又设工坊于各地,教民以手艺,木匠、铁匠、织匠……各司其职,技艺传承,百姓得以自给自足,生活更添色彩。工坊之中,锤声叮当,织机轰鸣,一派繁忙景象。
嘉靖帝闻江南赈灾重建之事颇有成效,龙颜大悦,诏命徐阶、方廉回京述职,论功行赏。
徐阶、方廉闻诏,心怀感激,知此乃皇上之隆恩,不敢有丝毫懈怠。乃收拾行装,辞别江南百姓,北上京师。沿途百姓闻二人将归,皆夹道相送,感激涕零,言徐阶、方廉之德,犹如再生父母。二人亦感念百姓之恩,频频挥手致意,誓必不负皇恩,亦不负江南百姓之望。
及至京师,徐阶、方廉入朝觐见嘉靖帝。帝见二人风尘仆仆,面容略显憔悴,然眼神坚定,知二人必已尽心竭力,于是问及江南赈灾重建之事。徐阶、方廉就将江南赈灾重建的经过,一一奏明。言及灾民安置、生计恢复、屋舍重建、公共设施修复诸事,皆有条不紊,百姓生活渐趋平稳,又言及设工坊、教民手艺之事,百姓得以自给自足,生活更添色彩。
嘉靖帝闻奏,龙颜甚慰,赞道:“卿等功高盖世,救万民于水火之中,朕心甚嘉。江南之地,乃鱼米之乡,今遭此大难,幸得卿等竭力,方能迅速恢复生机。朕欲论功行赏,卿等有何所求?”
徐阶、方廉闻帝言,皆躬身行礼,徐阶奏说:“臣等皆为朝臣,食君之禄,担君之忧,此乃分内之事,不敢言功。但求陛下继续关爱江南百姓,使其安居乐业,臣等心愿足矣。”
嘉靖帝闻徐阶、方廉之奏,益发嘉其忠勤,说道:“卿等谦逊如此,朕心甚慰。江南百姓遭此大难,幸得卿等竭力赈救,方能转危为安。朕岂能不赏?朕意已决,卿等功在社稷,当以示嘉奖丝绸白银,可好?”
“陛下隆恩,臣等感激不尽。然臣等所行,皆乃分内之事,岂敢妄求赏赐?”徐阶、方廉闻嘉靖帝欲赐嘉奖,连忙叩首谢恩,道,“臣等受陛下隆恩,忝为朝臣,自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今江南虽渐趋平稳,然百废待兴,臣等愿继续留任,以助百姓彻底恢复生计,不敢言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