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武四年,四月初八,晨。
今天太阳很晚才出来,而张冲也破天荒的睡了懒觉,一直到外头的蔡确说诸将和世子都在帐外等候,他才醒来。
八年?还是九年了?
张冲感觉自己好久没睡得这么舒服,这么久的了。
在这决战的最后关头,他竟然睡了懒觉。
张冲失笑,让郭祖给自己送来衣袍,然后就在横撞将们的帮助下穿戴好了行头,然后坐在主位上沉思发呆。
随后,一通响亮的鞭声后,诸将跟在世子张承的身后,恭敬的进入大帐。
他们一同向张冲行礼躬腰,然后各自坐到了自己的席子上。
昨日到了彭城外,张冲就带着儿子和诸将们一同到浮屠寺外观察孙坚的军势。
在瞧了一通后,张冲等人就回来了。
对于现在的张冲来说,兵法造诣已经到了巅峰,所以对于孙坚在浮屠寺布阵的心思,他是一清二楚。
只是这又有什么意义呢?
终究还是要真刀真枪杀一把。
也许在孙坚看来,他还机会,但实际上,自他选择在浮屠寺与自己决战,而不是立即南撤跑路,一切就已经注定了。
所以没什么好说的,回营后的张冲就布置完了明日出战的序列。
此时随他抵达彭城战场的有六万人,一共十二个军。
这一次,张冲依旧令张南作为前锋,其军团除了他自己的本军,还下属马超、李虎两个军团。
此时张南的三个军团已经抵达到浮屠寺北,随时可以投入战场。
然后就是张南的两翼了,在他的左翼是高顺、张达两军,右翼是郭默、李武两军。
之后就没有了,那浮屠寺战场就这么大,再多的也排不下了。
所以这些实际上就是第一批序列的参战军团,也是最主要的参战兵力。
之后的六个军,其中魏舟、郭诵、陈焕、王罕作为第二个序列,剩下的朱灵、罗纲就作为最后的预备与自己的中护军落在最后。
以上就是泰山军的布阵了。
不复杂,但足矣!
打这样的阵战,那些徐州军和扬州军还称不上是泰山军的对手。
说到底,这两个地方偏安一隅,多打的是低烈度的战事,对大兵团的决战还是缺乏认知的。
此时看到儿子如同小大人一样端坐着,张冲很满意。
对于儿子,张冲实际上并没有参与过多的教育,毕竟他一年得有大半时间在外征战,所以教育儿子的还是靠他的母亲。
而自己显然没有娶错人,赵姬果然是良配,将儿子教育得很不错。
现在儿子随自己在军中力量,诸将对他也是比较满意的,也有了点威信在了。
这就是不错的开始。
如今在场的人基本都是随自己征战天下的,算是创业老臣了,如果自己的继承人能得到这些元老们的认可,儿子后面的权力交接会顺利不少。
不要说他张冲威信有多大,他死后还能管得了什么?不还是靠儿子自己的本事?
想到赵姬,张冲又开始头疼了。
倒不是头疼这个贤后,而是头疼宫内的诸姬,其中最有心思的就是甄氏姐妹,两人都是那种有想法的,而且手段还高明,让张冲也生不出什么气。
不过张冲也有过布局。
那就是赵氏主要的力量集中在军界,甄氏主要集中在商界,而蔡氏主要集中在文化界,后者还是很难威胁到张承的地位的。
有时候就这样,既怕儿子多,又怕儿子少。
此时,看到诸将都落座了,横撞将们也将早食端了上来。
还是泰山军的老传统,大战之前,兄弟们一起吃个早饭。
在吃饭的这会,张冲突然说到了一个事:
“你们当中肯定有很多人会想,这一战结束了,后面是不是就没仗打了,毕竟那句‘马上打天下,马下治天下。’所以,肯定有不少人卯着劲,要在今天打得凶些。”
见王上忽然说话,众人纷纷放下了筷子,听着。
“但其实你们不用那么急,我可以明确和你们说,这不是你们的最后一战,也不是咱们大太的最后一战。刀枪入库,马放南山肯定是不会的。”
这个时候,诸葛珪、审配等门下、还有荀攸等谋臣们已经坐不住了,就要起身劝诫,但被张冲挥手劝了下来。
只听张冲对荀攸等人说道:
“我知道你们要说的什么,毕竟天下大乱这么多年,肯定是要休养生息的,而战争必然会影响到国家的发展。”
“所以这民生既要休,但这武备也不能废。对,我就是既要,又要。至于什么办法,我后面会和你们讲。”
“但现在呢,我想说的是,这个天下很大,远远比你们所有人想得还要大,而我知道这些地方对咱们这个国家意味什么,我们南面是大海,东面也是大海,但大海的那头是什么?你们知道吗?”
“而现在呢?我们有能力,那就要多去看看,多到天下走走。我当然知道那些地方是鞭长莫及的,但咱们至少要去看看,为了咱们后人开出个路来。后人才知道这天下有什么。”
“最后我就只有一句话:”
诸文武,包括张承在内的所有人都认真听着,他们似乎明白这将会是一条涉及到大太未来的国策。
没有任何人敢轻忽。
王上说的没错,他们开国者本来就是要为后人开路的,一定要有格局,有视野,这样后人的路才好走。
只听张冲悠悠说着最后一句话:
“在咱们有能力的时候咱们不去做,后人会怪我们的。”
说完这话,张冲对所有人道:
“就这样吧,剩下的早食就等你们打完了再回来吃吧,散了吧。”
话落,诸将连忙起身,向着张冲恭拜,就准备出帐。
却听身后张冲淡淡说道:
“诸君,为我拿下这一战!”
此时,所有人转身,齐齐向高位的张王跪倒,大呼:
“喏!”
……
诸将都知道一个谚语,那叫“灭此朝食”,知道这是一个非常不吉利的事情。
而他们早饭没吃完就进入战场,还要等战后吃完剩下的,这怎么看都符合了这条谚语。
但没有人会觉得这是个事。
是的,当年楚王如此就打了败仗。但楚王何人?楚军何样?也是能和他们泰山军比的?
此时大太,百无禁忌,就是如此的任性。
所以他们在离开大帐后,没有一个在想“灭此朝食”这个事,都在为王上描绘的蓝图而兴奋、激动。
有王上,是大太之幸,是天下万民之幸,也是他们这些老兄弟们的大幸。
原先一些潜藏在诸将心里的复杂念头此刻荡然不在。
唯有对大太的忠诚,和无限高昂的战意。
随着诸大将返回各军阵地,在中军浩然的鼓声中,浮屠寺决战正式打响。
……
在诸将散去后,张冲带着儿子走到了搭建起来的巢车上,他要带着张承尽观这场战事,教导他如何作为一个优秀的统帅。
在巢车下,蔡确、郭祖、李大目、典韦带着横撞将们忠诚地护持在左右,
在中军鼓声擂动了一百二十下后,张冲能看到代表张南的军团旗帜向前移动了。
随着张南的大纛先动,其余诸军的旗帜才开始移动,看来诸将们还是听尽了自己的话的,没有发生什么抢功的事情。
他带着张承就这样遥望着,等待两军接战的那一刻。
……
因为张承的个子还不够,所以张冲将他架在了自己的脖子上,好让他看得足够远。
坐在父亲的脖子上,张承能感受到父亲那如同铠甲一样的背脊,那天柱一般的脖子,这就是父亲的力量。
这一刻,是张承距离父亲最近的一刻,他感受到了父亲对他的爱和期望。
张承努力昂着头,远远的看向那片浮屠寺战场。
眼前的一切都让他感受到惊奇和震撼,视野中无穷的杏黄大旗弥漫在旷野上,那一块块整齐得如同活字块一样的军阵,在缓缓移动。
随着一声声更猛烈的号角和战鼓,最前方的军阵忽然射出一团团黑云,那应该就是箭矢了。
数不清的黑云就这样砸在浮屠寺内,这一刻张承彷佛觉得这些箭矢都能塞满那小小的浮屠寺战场了。
那些敌军在这样的箭矢中会怎么样,张承并不清楚,距离实在太远了。
他只看到,在连绵的箭矢中,还伴随着无数声炸雷,那是石弹在轰击敌阵。
尤其是不知道哪里的发石车,竟然拼死前进到了最前,向着那浮屠寺最高的佛塔轰击着。
张承想着,也许那佛塔内就站着孙坚父子吧。
那孙坚也有个儿子,叫孙策,父亲有几次在自己的面前提起过他,说那江东的豪杰中,这孙坚父子算是占尽了英雄气了。
张承并不明白,为何要称呼敌人是英雄,在他看来,天下能称英雄者,唯有父亲一人。
这不仅是自己的想法,他问过自己的几个老师,他们也是这么说的。
只是不知道这会那佛塔上,那孙策是不是也和自己一样,坐在他父亲的背上,也看着自己。
就在张承还在想的时候,前线传来了比石弹轰炸更猛烈的声音,那是无数人在怒吼。
张承听清了,他们在喊:
“起刀兵,唤太平,只叫天下复清明!”
这是张承第一次听到这样的声音,他发誓这怒吼他永生难忘。
再然后,他就看到本还整齐划一的格子,一下子就碎了。
不,不是碎了,他们是汇成了大海,那杏黄得比天上太阳还要耀眼的大海。
此刻,他听到父亲冲着下面的蔡伯喊了句话:
“擂中军鼓,树杏黄大纛!”
张承知道父亲说的那个杏黄大纛是什么,那是一面写着“替天行道”的大旗,有几次他曾在这面旗帜下玩耍。
为此他还被母亲训斥过,母亲告诉过自己,那是父亲起兵树的第一面旗,是父亲的精神,是他们大太的根!
张承并不能太理解这句话,但母亲说的总是对的,他现在不懂但自己以后一定会懂的。
随着父亲吩咐完这句话,轰动天地的鼓声猛然从身后响起,震得张承耳朵直疼。
下意识的,张承捂住了自己的耳朵。
但父亲拉开了他的手,告诉他:
“用心听,用心看,去思考你的肩膀上到底是什么!”
张承没有再捂了,他的肩膀是什么他不知道,但父亲的肩膀上,是他。
哈哈!
不知道什么原因,只是一通鼓,一面旗,张承就看到己方的海浪打得更猛了,代表自家一方的旗帜越冲越快。
忽然,前线不断有人在高喊,他们似乎是冲着父亲这边喊的。
“末将马超,斩敌将周泰!”
“末将李虎,斩敌将鲁肃!”
“末将郭默,斩敌将全综。”
还有很多这样的声音,但距离有点远了,张承有点听不清楚了。
随着这一声声大吼,张承即便不懂战事也看出来战争的节奏陡然加快了。
此时旷野上已经满是黄色的浪潮,那代表汉军的红色已经被压缩到了浮屠寺外了。
就在这个时候,张承陡然发现了不对劲的。
那就是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他们本阵的右翼忽然出现了成群的红影,他们在一面“孙”字大旗的带领下,向着他们巢车的方向冲了过来。
在这些汉军骑军的前方,只有五千左右的朱灵大军阻挡着,此刻那高悬着“替天行道”的大旗在为那些敌军提供着方向。
他们向着大纛笔直冲来,越来越快!
看着汹涌而来的敌军骑军,张承的脸煞白,他抓着父亲的金冠,担忧。
而下方的蔡确已经带着横撞将在大营附近组织起了防线,上百数量的床弩被架设起来,冲着孙坚的骑军瞄准着。
坐在父亲的脖子上,张承全部的心神都被右边给吸引了。
只见那红色的骑军如同箭矢一样凿入己方军阵里,然后越冲越快,可不知道什么原因,那箭矢是很快,可却始终不能突破那一块黄色的方阵。
此时那方阵就像是一块铁板,无论那箭矢怎么凿击,就是不烂不散。
忽然,张承听到了那里的呼号声,那些泰山军的勇士们似乎在大喊。
他们在喊什么?
“赖我张王,铸太平!”
“赖我张王,铸太平!”
“赖我张王,铸太平!”
……
这声音越来越响亮,此时张承满脸涨红,他忍不住对父亲喊道:
“父王,儿想大喊。”
父亲还是那般的淡然,他给自己的回复是:
“想喊就喊出来,向你的敌人喊出你的声音!”
受到父亲的鼓励,张承学着父亲的样子,向着那里竖出了中指,并大喊:
“干!”
父亲在下面哈哈大笑。
而随着自己的这声吼叫,张承看到那一支红色的箭矢忽然崩散了。
是的,就在那磐石前崩散了。
再然后,张承听到了这样的声音:
“末将典韦阵斩敌将孙策。”
孙策竟然是在这里。
又过了一段时间,张承又听到一个声音,这个声音很年轻,但像是凤一样清啼着,只听:
“末将陈诚,斩敌酋孙坚!”
这一声,张承听得分外清楚,如此,这个叫陈诚的年轻军将也印在了张承的心里。
敌军主将孙坚就这样死了?这场决战就这样赢了?
只是此刻张承还有一个念头,那就是为何喊话的不是朱灵呢?他看刚刚喊话的都是各军主将呀。
张承这个疑惑直到战后,他随父亲到右军收殓阵亡将士的时候,才解惑。
此前孙氏父子死活不能冲破的磐石,正是朱灵的所在。
朱将军死战不退,最后用长枪杵着自己的身体,战到了最后一刻,那个时候他的血已经流干了。
也是看到朱将军那临死都还站着的画面,张承似乎明白了他的肩膀上到底是什么了。
父亲,我会做好的。
……
太武十四年,元旦,万象更新。
邺城,一切都那么的花团锦簇。
距离天下安定已经过去了十年了,这十年间天下早已看不到一丝乱世的痕迹,大太的百姓是那样的自信。
他们也理应自信,仅仅十年,大太的文治武功就已经远迈前汉,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
老百姓们也说不出有多高峰,只是感觉到邺城的货物越来越多了,新奇的东西也层出不穷,甚至一些怪异的番邦人都能不时见到。
这个元旦也有好消息,据说大太工科院研制了八年的宝船终于下水了,那些人也是机灵,非要在元旦下水,不就是为陛下献礼吗?
不过有看过那宝船的,回来都和他们说,那大船是如何如何的庞大,几乎和山一样大。
看来邺京人爱吹牛的毛病越来越严重了,和山一样大,那怎么能浮起来呢?
但也不是不可能,毕竟这些年来,似乎有太多不可能出现了。
在市井中的邺京百姓侃侃而谈自己的博闻时,他们不知道的是,今天,邺京来了一个年轻人。
他叫诸葛亮,这不是他第一次来邺京了。
但这一次却不一样,这一次他是作为地方上遴选到吏部的,他正要去那里报道。
这是他在中央任职的第一步,父亲早些年就退了,在这个人际复杂的中央,他并不比其他人更有优势。
但诸葛亮有信心,他在这里同样能做好。
于此同时,当诸葛亮好奇地打量这个五六年都没见过的邺京市井时,太平宫内,张冲正在看着一封加急军报。
军报的内容涉及阴山牧场,当地官吏禀告,因为草场的持续退化,刚刚定居三年的牧民们,正偷偷带着牲畜跑入了草原深处。
所以地方军吏请求中央同意他们率突骑深入草原追击,将那些亡人追索回来。
张冲紧锁着眉头,将这封军报放在了另外一处,那里已经摞起了七八封奏折了,看样子也是从北面送来的。
这几年,朝廷已经在北方耗费了大量的钱粮了,为的就是让草原牧民定居下来。
可似乎人力无法阻挡天意,在那片不能耕作的草原上,好像不管投入多少资源,都不见效,牧民们总是要跑。
追了跑,跑了追,一切就和鬼打墙一样,不断循环。
此时的张冲已经意识到,草原问题似乎并不是他这一代人能解决的,大太的未来应该在南方,在那片海洋。
不过也不能不管,看来抽调草原豪杰西征还要继续做,不能停。
想到这里,张冲就要给这些同类奏折批示。
忽然他心潮一动,忍不住看向了东方。
透过玉宇琼楼,透过烟火市井,他彷佛看到了一个年轻人走进了邺京。
一种莫名的直觉,张冲似乎明白自己的政治理想该如何传承下去了。
这大太的故事还没完。
(全书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