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 先天五太
仙庭深处
此间因为上境伟力盘踞,其内好似万事万物都在远离此地,可若是仔细观望过去,却又会生出其内蕴含诸天诸有之感。
此刻漠漠云海,无量金光之中,各自端坐有五名道人,他们乃是由那件蕴含上境伟力的事物所诞生意识,最后生出的载世之身。
当中一位道人言道:“眼下道机不显,时机未至,还未到我等与此世的六位道友做过一场的时候,哪位道友愿意前去一迎?”
其中一名年轻道人打一个稽首,道:“便由我走一回吧。”
其余四位道人皆是同意,口中称善。
倾绝山之上,苏玉恒注视着仙庭之所在,而在他观看的时候,其身后的无边伟力也是在不断往仙庭深入倾压而去。
因为他的伟力层次高出仙庭背后的那件事物的缘故,故而在片刻之后,后者的伟力便被他倾压得只能退回仙庭之内。
只是如此又是过了一会,苏玉恒却是仍然没有感觉到仙庭背后的那件事物运转道法,出来阻止他。
苏玉恒心下了然,这应到只是因为眼前的局势并未直接压倒仙庭背后的那件事物,毕竟现在仅仅只是双方伟力层面上的交锋罢了。
苏玉恒双目微动,心神之中起意推算起无数未来之景。
下一刻,他的气机倏忽一定,随后伟力如倾天浪潮一般,升涨而起,骤然往前倾压过去。
只不过,就在这等时候,他却是感觉到诸有之中泛起一线涟漪,随后仙庭深处那件上境事物所在之定,骤然明光大放,无边仙音奏响。
苏玉恒身上的动作顿时微微一顿,立时知晓,这应当是仙庭背后的那件事物之中所诞生出来的意识坐不住了,主动出来找寻自己了。
上回奉道背后的三位造世元尊主动出手找上此辈,也应当遇到过相同的局面。
苏玉恒略作思索,一拂袖,随后将已然勃发欲动的伟力落了下去,并回应道:“不知是哪一位道友至此?”
当下有声回应道:“上玄道友,太极来访。”
苏玉恒眸光微微一闪。
上者,升也。
而玄则是他所传之道脉的道名,其人以上玄二字来称谓他,倒也合适。
因为在这方现世之中的他,只是位于元初之中正身的伟力化身,并无真正的道名存在。
而对方在问候之际,因为同样报上了道名,在双方的气机交融之下,他立时也是知悉了对方的身份及根脚,同时也明白了仙庭背后的那件事物的真正情况。
仙庭背后的那件事物,其本身并无具体之形影存在,其乃是一缕上境之伟气,可称呼其为“先天元气”。
因为此气乃是上境之气,在加上其受到奉灵二道以及他的正身六位神灵星君的无边伟力影响,导致此气得了驻世之形,由此气之上衍生而出了五位“先天元尊”。
此辈乃是因上境之伟气,得先天之根形而生,故而其道名分别对应先天五太,其分别是太极、太素、太易、太始、太初五人。
先天五太所代表的,乃是万事万物,诸有诸常,由无极过渡到天地诞生前的五个阶段。
也就是所谓的,太易、太初、太始,太素、太极。
其分别是解释了五种无极过渡万物的开始:
太易,即指的是只有无垠虚无的诸有状态。
太初,无形无质,只有先天一炁,比混沌更原始的诸有状态。
太始,有形无质,非感官可见,开天辟地前的原始诸有状态。
太素,原始物质的诸有状态。
太极,阴阳未分的诸有状态。
此五太,每一位都代表着一种万事万物,诸有诸常的生灭运转,过去未来之状态。
先天五太之间,所代表的每种状态又相互连同,由太易至太极,演化诸天诸有。
故而,先天五太本身又可以将其视做为是同一位。
其中位于五太之始初的乃是太易,此为代表无极过渡到天地诞生的第一个阶段,只有无垠虚无的诸有状态。与太初、太始,太素、太极并为先天五太,是无极过渡到天地诞生前的五个阶段之一。
太易,未见气也。
太易者,阴阳未变,恢漠太虚,无光无象,无形无名,寂兮寥兮,是曰太易。
太易,神之始而未见气也。
太易,是指阴阳的分化尚未出现,广大无垠的原始虚空,当这一阶段,没有光明没有形象,没有形状,也没有名称。
寂静而无形,这就叫做太易,也即是指一切现象的开始,但能量还未出现的鸿蒙时期,此为五太之中的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则是太初,其代表无形无质,只有先天一炁,比混沌更原始的诸有状态。与太易、太始,太素、太极并为先天五太,是无极过渡到天地诞生前的五个阶段之一。
太初者,始见气也。
这里也就是指太初,是气刚刚出现的阶段。
太初,都有名无实,虽变有气,而未有形,是曰太初。太初,气之始而未见形者也。
太初,是阴阳变化出现了气,但尚未有形象。太初,就是气的开始而未出现形的阶段。
第三阶段则为太始,代表有形无质,非感官可见,开天辟地前的原始诸有状态,与太易、太初、太素、太极并为先天五太,是无极过渡到天地诞生万物生衍前的五个阶段之一,也是先天五太之中第三个形态。
太始者,形之即时也。
太始,是形刚刚出现的阶段。
太始者,阴阳交合,混而为一,自一而生形,虽有形而未有质,是曰太始。太始,形之始而未有质者也。
太始,是指阴阳交合,混合为一,自有了一,便产生形。虽然有了形,却尚未有质,太始,就是形的初始而尚未有质的阶段。
第四阶段则为太素,代表的乃是天地开辟前出现原始物质的诸有状态,与太易、太初、太始,太素、太极并为先天五太,是无极过渡到天地诞生前的五个阶段之一,也是先天五太之中第四个形态。
太素为质之始。
太素者,太始变而成形,形而有质,而未成体,是曰太素。太素,质之始而未成体者也。
太素,是太始变化成形,有形然後有质,却尚未成体。太素,就是质的起始而尚未成体的阶段。
最后一个阶段,也就是第五个阶段则是太极,其代表天地开辟前阴阳未分的诸有状态,与太易、太初、太始,太素并为先天五太,是无极过渡到天地诞生前的五个阶段之一,也是先天五太之中第五个形态,是个具有代表性的形态。
太极一词最早见于《庄子》,以后这一概念影响了儒学、道教等文化流派。
《列子》最先谈到太易、太始、太初、太素、太极宇宙五阶段说法。
在《太极图说》开篇就说:“无极而太极。”
这把《老子》中提到的无极一词注入了理学含义,也就把无极的概念与太极联系在一起。
而后的《太极先天图》的《解说》,谈宇宙五阶段说法,是把《列子》相关概念引入太极图解说。
在《医宗金鉴》中则采用了五阶段说法:“无极太虚气中理,太极太虚理中气,乘气动静生阴阳,阴阳之分为天地,未有宇宙气生形,已有宇宙形寓气。从形究气曰阴阳,即气观理曰太极。”
太极的概念影响逐步涉及到了世间万事万物,上下两端的各层面。
可见,太极逐步被理解成阐明宇宙从无极而太极,以至万物化生的过程,其中的太极即为天地未开、混沌未分阴阳之前的状态,两仪即为太极的阴、阳二仪。
《系辞》又说:“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其意指浩瀚宇宙间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包含着阴和阳,以及表与里的两面,而它们之间却既互相对立斗争又相互资生依存的关系,这即是物质世界的一般律,是众多事物的纲领和由来,也是事物产生与毁灭的根由所在。
天地之道,以阴阳二气造化万物。
天地、日月、雷电、风雨、四时、子前午后,以及雄雌、刚柔、动静、显敛,万事万物,莫不分阴阳。
人生之理,以阴阳二气长养百骸,经络、骨肉、腹背、五脏、六腑,乃至七损八益,一身之内,莫不合阴阳之理。
太有至的意思,极有极限之义,就是至于极限,无有相匹之意.既包括了至极之理,也包括了至大至小的时空极限,放之则弥六合,卷之退藏于心。
可以大于任意量而不能超越圆周和空间,也可以小于任意量而不等于零或无,以上是太极二字的含义。
太极图是研究周易学原理的一张重要的图象,它包含了天地万物的共通规律在内,所以有人说它是宇宙的模式,是科学的灯塔。
但太极图由于阴阳两面方位的移动和变换,而又出现了不同的图象。
在先天八卦图中,坤震离兑居左,坤为母,离再索而得女,兑三索而得女,三卦皆阴,只震一索而得男为阳.。
故而太极图左面用黑色表示属阴,黑中白点表示阴中有阳。
乾巽坎艮居右,乾为父,坎再索而得男,艮三索而得男,三卦比阳,只巽一索而得女为阴,故太极图右而用白色表示属阳,白中黑点表示阳中有阴本,后天八卦图而绘制的太极图,则恰与先天八卦图的太极图方向相反。
“太极元气,含三为一“,为什么呢?
从太极图可以得出结论,太极图这个圆圈,就是代表的一,代表的宇宙,代表的无极。
太极是有限之天,无极是无限之天;太极是有,无极是无;太极是三,无极是一。
例如图象的黑白二色,代表阴阳两方,天地两部;黑白两方的的界限就是划分天地阴阳界的人部。
白中黑点表示阳中有阴,黑方白点表示阴中有阳.道生一,就是无极生太极;一生二就是太极生两仪;二生三,就是阴阳交感化合;三生万物,就是太极含三为一,因万物由阴阳而化生,故万物各具一太极。
也就是说,太极不仅包含了阴阳两个方面,还包含了划分阴阳的界线和标准在内。
若分而言之,每卦有三爻,也是代表天地人三才,这也是含三为一之象,
又天有阴阳,地有阴阳,人亦有阴阳,天之阴阳加上划界标准,构成了含三为一的太极之象;地之阴阳加划界中点构成含三为一的太极之象;人部阴阳,如男女雌雄亦各有它的划界标准,所以万物也各有一太极,也都是按照含三为一的规律而存在的。
诸有宇宙有无限大,所以称为太极,但是宇宙又是有形的,即有实质的内容。
按易学的观点,有形的东西来自于无形,所以无极而太极。
太极这个实体是健运不息的,即宇宙在运动,动则产生阳气,动到一定程度,便出现相对静止,静则产生阴气,如此一动一静,阴阳之气互为其根,运转于无穷。
自然界也是如此,阴阳寒暑,四时的生长化收藏,即万物的生长规律,无不包含阴阳五行。
就人部阴阳而言“乾道成男,坤道成女“,阴阳交合,则化生万物,万物按此规律生生不已,故变化无穷。
这些内容提出了立天之道,立地之道,立人之道三纲领,也就是三才之道,所谓“六爻之动,三极之道也。“
根据方才双方神气气机交融所得到的信息,苏玉恒能够分辨的出,在先天五太之中,此辈虽然由一气而生,由先天而养,属于同辈,彼此之间并无真正的上下之区分。
可是因为五太轮转之势,故而太极道人应当乃是五太之终首。
并且先天五太所掌握的道法,显然也是与诸有诸常,五太轮转之势有所关联,甚至极有可能,其道法就是五太轮转之法。
此辈占据先天之优势,若是真正论其道法来,恐怕在同辈之间,少有人能够与之抗衡。
上次奉道的三位造世元尊忽然退去,恐怕也是察觉到了这里面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