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咏絮沉默了片刻,她轻抚着刘赐的发鬓,试图抚慰他,说道:“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
刘赐却依然冰冷地沉默着,他的眼中依然闪烁着月色那般的寒光,柳咏絮感受到刘赐的心跳,却感受不到刘赐在想着什么。
柳咏絮推开刘赐的身子,她看着刘赐那泛着寒意的眼睛,问道:“你到底在盘算什么?”
刘赐看着柳咏絮那漂亮的睡凤眼,他笑了,他抚了抚柳咏絮的发鬓,收敛了笑容,说道:“絮儿姐姐,对咱们来说,没什么‘来日方长’,咱们这一番失败了,便是万劫不复,东山再起,或许只是一句空话。”
柳咏絮其实心中也知道这一点,只是她没有说出来,她问道:“那你待如何?”
刘赐看着柳咏絮漂亮的双眸,又抬头看向那清冷的月色,他紧紧地握住了柳咏絮的手,说道:“拼死一搏,这双屿港上,就交给你了……”
柳咏絮看着刘赐那凛冽的目光,她不禁愣住……
~
九月二日的清晨,于潜匆忙地飞奔上这同济会坞堡楼顶的指挥所,他看见刘赐端坐的身影,他忙将一封信笺交给刘赐。
刘赐已经在这里打坐了一夜,他此时缓缓地睁开眼,接过于潜递来的信笺,打开来,上面写的是汪直许诺同济会投降的条件,这封信笺是黄锦送来的,南直隶朝廷已经出面和汪直谈好条件,朝廷在中间作保,保证同济会向汪直投降,而汪直必须接受投降,并放同济会一马。
投降的条件上写了汪直诸多苛刻的要求,包括炸毁同济会坞堡,毁掉同济会的半个码头,同济会日后的贸易商船都要经过汪直的许可才能下南洋和东洋贸易等等……
于潜看了看这信笺上的投降条件,他说道:“帅爷,和大掌令商量一番吧……”
刘赐向于潜抬手,说道:“不必了,给我朱批吧。”
于潜犹豫着,他觉得汪直这个投降的条件着实是苛刻,这样的条件一签字,同济会就名存实亡了,于潜仍是说道:“帅爷,此事还需慎重……”
刘赐笑了,说道:“于潜,你这些日子你得瘦了十斤下来了吧?”
于潜叹一声,无言以对,他着实也已经是饿得走路都费劲了。
刘赐笑道:“来吧,签字吧,签下字来,便解脱了,再拖下去,这岛上不知还得饿死多少人。”
于潜着实是想不出说辞,眼下他们已然是彻底地败了,汪直眼下要强攻他们,他们也是抵挡不住的。
于潜将朱批递给刘赐,刘赐画下朱批,将信笺交给于潜,于潜马上将信笺通过飞鸽送给黄锦,这“投降”之事就算落定了。
刘赐这“投降”的决定很快在同济会的内部传开,这个消息虽然意外而让人震惊,但是没有掀起太大的波澜,因为谁都知道败局已定,所有人都已经被饥饿折磨得士气全无,所以也没有什么人站出来反对。
到了傍晚时分,只见在黄昏的夕色中,一驾小船悠悠地驶进了这同济会的港口内,这是两个多月来第一艘入港的船只,只见这艘小船在夕照笼罩的海面上驶进来,所有的同济会的官员都来到了坞堡的窗前,他们即是激动,又是滋味复杂地看着这艘小船入港。
双屿港很快轰动起来,谁都知道这艘小船意味着转机和希望,在这岛上困了两个多月的商客、妓女和民夫们都涌出来,看着这艘小船入港。
很快,同济会坞堡的大门在经历一个多月的封锁之后也终于打开了,刘赐在百名同济会将士的护送下走出,这些将士都是全身武装,装配火神枪和刀盾。
于潜和李成梁跟随在刘赐的两侧,他们的神色沉冷,他们这两位主将眼下也不知道该做什么表情好,因为他们不知道他们的主帅在盘算着什么。
刘赐仍是神色寂冷,他面无表情,也没有因为投降而露出丝毫的沮丧,着实是让人捉摸不透。
刘赐在兵士的护送下径直走过那“同济路”,来到港口上,来到那艘小船前。
小船里面是一名红衣太监,这名太监是黄锦的得力亲信,只见他穿着华贵的司礼监红衣,又佩着东厂的挂饰和令牌,显然是极力地彰显自己“宫中得力太监”的身份,以此让倭寇不好轻易动他。
这位太监和这艘小船是这两个多月来第一艘穿过汪直封锁线的船只,这位太监带来了黄锦和汪直谈定的投降的步骤:同济会率先从双屿港撤出武装,将六千名建州兵撤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