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朱载坖提出的要求,范礼安认为应当予以满足,作为长期活动在东方的传教士,他很清楚,在东方,世俗皇权的力量是多么强大,而他们要想推动自己的传教事业,取得朱载坖的支持是极为必要的,所以对于朱载坖的要求他迅速予以满足。
而到了一年的年终,朱载坖也在命令各部汇总资料,查看年初的各项事务的办理情况。
今年对于大明来说算是风调雨顺的一年,尽管河南还是发生了旱灾,但是波及的范围并不广,朝廷的赈济也还算得力。
而朝廷投入巨资的河道整治工作也初见成效,总督河漕潘季驯向朝廷上疏,高家堰大堤筑成,运河得以保障,同时为了便于行洪,在淮安等州县修筑的新河也已经快完工了,搬迁泗州、安置百姓也已经提上了日程。
对于潘季驯的上疏,朱载坖还是相对比较满意,朱载坖要求潘季驯,继续治理河道,尤其是淮河、黄河,要逐次兴修各种水利设施,保障黄、淮对于两岸百姓不构成威胁。运河的通畅当然是至关重要的,但是黄河、淮河的安全也一样重要。
除此之外对于朱载坖来说最为重要的就是各项财政收支了,今年大明的赋税还是在稳步增加,以田赋为例,经过朝廷大力的清丈田亩和清退投献,大明现在的土地已经恢复到了八亿二千万亩,比之弘治末年的四亿五千万亩增加了不少,距离国初的八亿五千万亩已经很接近了。
本色田赋达到了三千一百万石,和洪武二十六年三千二百九十七万石的最高数字已经是十分接近了,京通仓储存的粮秣超过了一千万石,实贮本色米麦一千零八十九万石,手里有粮,朱载坖当然不慌了。
除此之外,海关、钞关、盐政的状况都有所好转,盐政改革刚刚拉开帷幕,尚没有什么大的变动,但是根据九边军镇的报告,各镇收到的本色比之前已经要多了,军储匮乏的情况已经有所好转。
海关今年实征税银达一百八十万两,除九十万两仍然用作水师经费之外,实际解入太仓八十万两白银,海关关税已经取代了盐税成为大明太仓白银收入的主要来源,钞关的收入也达到了七十万两白银,是之前的两倍左右。
而对于朝廷来说,最大的开支仍然是军费,得益于九边的本色增加,折色和京运年例银自然减少,今年的九边军费从去年的二百八十一万两,下降到了二百二十万两,而且其中还包含修整边墙的费用,朱载坖在和兵部、工部、户部商量之后,决定明年继续大修边墙,不仅是宣大、蓟辽等镇,陕西三边的边墙也要加以修整。
因为之前马芳已经奏报了,俺答现在正在往河湟之地还有青海渗透,对于大明来说,这是不能允许的,朱载坖准备加强陕西三边的力量,除了修整边墙之外,朱载坖还准备购买马匹,增加三边的骑兵数量,把大明的影响力逐步向青海、西域扩张,不允许蒙古势力上高原,那些都是朱载坖心头内定的大明国土,岂能容忍俺答染指。
户部尚书马森已经多次上疏,认为水师的费用实在是太多了,应该把所有的海关关税银解运太仓之后,再拨付给水师用于造舰等事情,这次连阁臣们也支持马森的建议,认为现在关税银两如此之多,不宜直接拨付,应该收归朝廷,由户部同意度支。
对于这个意见,朱载坖认为倒是合理的,胡宗宪和东南的臣子之前也给朱载坖上疏,汇报了这几年水师的建设情况,现在大明水师看起来确实很不错,无论是南直隶、浙江、福建、两广的水师,还是各海关分司的缉私水师,都是新造战船,增加水兵,看起来确实是非常强大。
但是朱载坖认为这还远远不够,最近几年新造的战船,多是老式的福船等,而且为了追求战船的数量,下水的中小型战船多,大型战船少,缉私水师本就以近海缉私巡防为主,强调速度,所以制造的多是五百料以下的船只,携带的火炮数量也不多。
即便是沿海水师各镇,制造的大型战舰数量也不多,水师各镇主要制造的是四百、八百料的战船,一千料的战船都很少制造,最近大明制造的最大的战船就是文思院和天津造船厂制造的致远号,两千料的战船。
朱载坖认为,未来大明在海上的敌人,不仅仅是倭寇、海盗,若是对付倭寇海盗,以大明水师现在的情况,早就足够对付他们的,真正要命的是从西洋来的侵略者,大炮巨舰才是对付他们的法宝。
所以朱载坖决定,将关税银全部解运太仓,由朝廷统一拨款,制造战船,分配给各镇水师和缉私水师之用。
大明现在官营的船厂主要是南京的龙江船厂、太仓的浏河船厂、天津的天津造船厂三家船厂,南京的龙江船厂主要是制造内河漕船用的,制造战船主要是浏河船厂和天津船厂,而两广主要是由民间协助官府制造船只。
朱载坖在和重臣们商量之后,决定由朝廷出资,在广州和大连府兴建两座船厂,广州距离南洋近,可以直接使用从南洋进口来的木材,而大连可以使用辽东丰富的木材资源,现在女真各部都在帮助大明砍伐树木,运送到大明换取各种物资。
这些女真人生长在此,熟悉环境,砍伐木材和大明交换各种物资比之打猎要好多的,因为现在大明对于木材是有多少要多少,女真人可以用这些木材向大明交换除了军器之外的所有物资,王台、尼堪外兰、王兀堂都成了大明的伐木工头。
若是在大连新建一个造船厂,就可免去运输之苦,直接在大连建造船只,当然制造大型战舰还是要在天津才行,毕竟天津已经有过制造两千料大船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