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通常意义上的那种能歌善舞。
而是口中惨叫着不成曲调的悲歌,身体被穿梭在一排排血肉之间的铅弹打得难以控制,手和脚毫无律动感地在空中恣意摇摆。
头一阵红十一军就将乌桓骑兵打懵了,原本普富卢以为能将红军像是赶绵羊一样赶进一个漏斗地里屠杀,现在好了,全反过来了。
乌桓骑兵自己又何尝不是在一个漏斗地里呢?
进出河谷的通道狭窄,普富卢手下又是体型庞大、慌乱之中战马又多数癫狂失控的骑兵,各自碰撞挤压,前方铅弹在肆意收割,中间乌桓骑兵,自己还要自相践踏。
刚打了没多久,满坑满谷都是挤进来急于立功的胡骑们,被铅弹打碎的,被铁蹄踩断,挤进河里淹死的,饶是这些以前曾在漠北茹毛饮血的乌桓胡骑,都从来没有见过这般惨烈的景象。
惨遭迎头痛击的普富卢也是命好,最后从混乱的河谷地里逃了出去,等带着身边已经不足一千的残余骑兵回到僰道,得到步军接应的时候,普富卢这时才想起曹昂在临走前的安排。
曹昂了解这帮乌桓杂兵,正儿八经打仗肯定是打不过红军的,所以返回邺城之前,他给普富卢留下了一条锦囊妙计——驱民闹事。
没错,就是学习效仿江东四大家族的先进的成功经验,复刻吴县奇迹。
吴县其实谈不上什么奇迹,江东四大家损失惨重,世民离心,生气荒芜,以至于到后面江东四大家族根本就没信心继续在江东立足,只能卷起铺盖灰溜溜地逃到邺城,去向北方世家和曹操摇尾乞怜。
但架不住北方文人们会吹啊,他们把吴县吹成,二十年来唯一一座挡住红军攻势的雄城。
英雄的吴县城,万年!
英雄的顾陆朱张,万万年!
衣冠北渡是华夏道统的奇迹和伟大胜利!
不管怎么说,当年红军就是没有攻下吴县,在吴县城下止住了扩张的脚步。
至于江东四大家族和吴县收了钱的雇工们是怎样的下场,北边的士族文人才不关心呢。
波罗的人只管牵手就行了,而华尔街的老爷们考虑的就多了。
而且僰道相比起吴县,还更具优势。
相比起自身顾虑颇多的吴郡百姓,聚居在僰道的僰人部落和羌人部落,他们的脑回路就简单的多了,别说发铜钱,就是漏点只够半月吃的粟米,他们都愿意把脑袋别的裤腰带上,去为曹昂拼命。
当这些僰人和羌人已经闷着脑袋咋咋呼呼往前冲的时候,吴郡人还在观察周围同伴的神情举动呢。
僰道地区周边本就地形复杂,遍布河道、山川和丘陵,僰人和羌人又是世世代代地生活在这里,对本地的地理十分熟络,挡路这种事对他们来说实在是太轻松了,他们恨不得普富卢能多多出点钱粮,多雇他们几个月。
前方遇到老乡堵路,前锋部队自己拿不定主意,于是向上通报,寻求解决办法,一直报到了公孙毅这里。
“不是做过演习吗?就按预案,全部抓捕,都是些拿钱办事的雇佣兵,命令各部不准手软!”
公孙毅果断下达命令,如今红十一军的进军速度已经让他有些不满意,倘若继续为了这些反变革分子妥协,那华府也别抢什么西川了,全让给刘备得了,动员起数万青壮,费这么大老远地走这么一趟图啥呢?
但略加思索之后,公孙毅又略带狡黠地说道:
“等等,让民兵去抓人,红军只负责打催泪弹和作必要的火力支援,如果这些僰人动手了,红军再把民兵替下来,我们不打第一枪,南中的民兵同道都是证人。”
如今西川和荆襄两地留下的世家豪强的已经发现第三条道路,既不用背井离乡地跟着曹操逃到北方,也不用担心华府的清洗和修理。
这个第三条路就是投奔刘备。
刘备自身实力单薄,所以他很尊重旧势力,甚至相比于曹操而言,刘备对世家豪强的妥协还更多。
同时,刘备还是华府的盟友,这意味着至少在双方还没有撕毁盟约之前,世家豪强们还能托庇于刘备的羽翼之下。
在这个黔首黎庶难以发出自己声音的东汉末年,得到了世家豪强的投效就是得到了民心,在这方面,华府已经在西川的竞速赛上落后于刘备了。
嗵嗵嗵。
一堆冒着烟雾的弹丸被红军的投石车投入到气势凶悍的僰人人群之间,这些僰人先是略微慌乱了一阵,但又很快镇静下来。
僰人是大汉御用的雇佣兵部落,只要大汉帝国在西边要用兵,就少不了僰人的身影,可以说,这些僰人就是以武谋生的。
他们的一些头领知道红军凶悍,几十年来打遍天下无敌手,但雇主普富卢说了,又不要真的去拼杀,把他们在山路、水路里挡上一段时间就行了,这有何难的?
就算要拼杀,那又有什么关系呢?
世代习武的僰人可没有怕死的人,挡在红十一军面前的这批青壮也是随时准备着厮杀一场,反正他们的头领也不会告诉他们红军会手下留情,他们只以为这又是一场普通的厮杀而已。
曹家的钱比汉家的好挣多了,多少僰人勇士折损在荆州蛮子和西羌马匪的手里,正如那个乌桓曹将说的一样,红军对于他们这些平头百姓,确实不敢动手,只会发些烟雾来试图驱散他们。
咳咳咳~
“天杀的南中人,又放毒烟,往高处走!”僰人首领流着眼泪咒骂着。
其实他也没骂错人,他们和南中人也没少交手,南中部落确实善于用毒,华府在定制新一代催泪弹配方时也参考了不少。
堵路的僰人被逼着离开了当道修筑的工事,准备已久的南中民兵抓住机会,戴着防毒面具,排着整齐的队形向前冲去。
这时,一些僰人弓箭手忍着双眼的不适发射了箭矢,准头毫无,但也止住了对面民兵前进的脚步。
在民兵后方等待已久的红军屯长秦四五见状大喜,连忙下令道:
“敌军反攻了,同道们,跟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