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武五年,六月初。
距离五月份的科考已经过去了大半个月的时间,长安的夏日就这样悄悄到来,阳光透过甘露殿窗棂的琉璃瓦,洒下一片斑驳的光影……
此时的刘瑁端坐于御案之后,面前整齐地摆放着一摞摞批阅完毕的试卷,而最上方,则是一卷用明黄色锦缎精心包裹的卷轴,本届科举的最终登科名录。
负责此次科举主考的中书左丞毛玠、右丞田丰以及兼管吏部的华歆皆侍立在侧,神情肃穆,眼神中却也难掩一丝期待。
这场五年一科的盛事,不仅关乎无数士子的命运,更牵动着大汉未来的根基。
刘瑁缓缓伸出手,将卷轴拿起,一行行用工整小楷书写的名字映入眼帘……
此次共取士四十人,与首次科举相比,人数仅仅增加了十人,但刘瑁知道,这四十人的分量,却远胜上次。
随着大汉疆域的扩展,纳入治下的郡县增多,加之允许魏地士子应考,此次科举的竞争远胜从前,这四十人的分量,自然也更重。
随着刘瑁的目光在榜单上缓缓移动,他的眉头时而舒展,时而微蹙,指尖偶尔在几个熟悉或引人注目的名字上轻轻敲击着,陷入了沉思……
“孝先、元皓,还有子鱼,你们都过来看看。”
刘瑁并未立刻做出评价,而是将展开的榜单朝侍立在侧的毛玠、田丰和华歆递去。
毛玠率先上前一步,目光在榜单上迅速扫过,片刻之后,他那素来严肃的脸上难得地露出一丝欣慰的笑容。
“陛下,此次取士,寒门子弟数目较之上次,有显着增长啊!四十人中,竟有十八人出身寒门,尤其……尤其这进士科状元,竟又是来自荆南零陵的寒门,蒋琬蒋公琰!”
华歆也凑近细看,捋着胡须缓缓点头:“不错。蒋琬此子,臣亦有所耳闻,听闻与周不疑乃是同乡。其郡试策论便已显露不凡,不想此次省试竟能力压群英,拔得头筹。
这无疑是在向天下昭示,陛下开科取士,唯才是举,不拘一格,寒门亦有登龙之望!”
刘瑁微微颔首,脸上缓缓浮现了一丝笑容。
上次科举,三十人中寒门仅占七席,且大多在进士科之外。
而此次虽世家子弟仍占二十二席,但在竞争更为激烈的背景下,寒门不仅未减,反而数量增加,尤其是又夺下了分量最重的进士科状元!
这无疑是一个强烈的信号,科举这把刚刚出鞘的刀,虽还不够锋利,却已在世家门阀那看似铁板一块的垄断上,刻下了一道深深的印痕……
“这次的进士头名,竟不是文伟,而是蒋琬么……”
刘瑁的目光再次落回状元蒋琬的名字上,他想起了上届状元,那个惊才绝艳的荆州神童周不疑,同样来自零陵。
而如今蒋琬再夺魁首,莫非零陵真是人杰地灵之地?
更何况,蒋琬这个名字,在他来自后世的记忆中,分量可是不轻啊……
要知道诸葛亮之后,支撑蜀汉的栋梁之正是蒋琬、费祎、董允三人,而如今,这三人竟都已在自己麾下!
此次进士科榜眼不是别人,就是西川四相之一的费祎。
这费祎乃江夏费氏族人,算是皇亲国戚,又出身国子监,还是长安县试头名,原本状元之位理应是其囊中之物,不想却惜败于蒋琬。
刘瑁暗忖,看来这蒋琬的策论确有惊人之处,能让考官们将其置于费祎之上……
至于探花荀闳,乃荀谌之子,荀彧之侄。
此次颍川荀氏再次有人名列三甲,无疑展现了顶级世家的深厚底蕴,也印证了刘瑁在科举中并未刻意打压世家。
毕竟,科举的目的在于建立一个更公平、更有效的人才选拔机制,打破世家对于朝堂的垄断,而非将世家全盘否定。
这些世家中的优秀人才,同样是大汉复兴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力量。
接着,刘瑁的目光缓缓向下看去。
明算科的三甲被称作畴元、策眼、璇花,当看到畴元桓范的籍贯,豫州沛国时,刘瑁的眼神骤然一亮。
这无疑是冒着巨大风险,从曹魏治下辗转投奔而来的士子!
而此次桓范的成功登第,其意义远不止于为大汉再添一名算学人才。
桓范的成功证明了大汉的科举制度,不仅对内有吸引力,对外,尤其对那些在九品中正制下感到前途渺茫的魏地士子,同样具有强大的感召力!
这无疑会鼓励更多身在魏境的才俊冒险来投!想到这里,刘瑁心中暗喜。
看来,当初特设考场允许魏地士子应试的决策,是走对了!
只是刘瑁并不知道,此人便是南北朝时期的权臣桓温的先祖,即将在未来担任着重要角色……
策眼徐延,乃是尚书令徐庶之子。
徐庶虽出身寒门,但如今位高权重,其子徐延能中策眼,亦在情理之中。
璇花庞林,则为军师中郎将庞统的弟弟,荆州庞家也算名士辈出,在科学院和儒学院中皆有子弟,庞林有此成就,理所当然。
明法科三甲名唤宪元、鉴眼、棘花。
其中宪元不是别人,正是他颇为器重的陈留高氏,高干的弟弟,法令达人高柔之子高俊。
须知高柔精通律法,而高俊子承父业,夺得宪元实至名归。
鉴眼法邈,乃法正之子。最后的棘花张毣,则是如今的朱提郡太守张裔之子。而这几人的入选,既是对他们自身才学的肯定,也是对他们父辈功勋的一种延续和回报。
明史科三甲被称作麟元、青眼、墨花,此三甲之名分别落入了顾邵、庞山民、薛综之手。
其中顾邵乃江东降臣顾雍之子,吴郡四姓之一;庞山民是名士庞德公之子,荆州庞氏之后;薛综则是原在交州,后主动前来长安投效的交州名士。
这三人中,其中两人的上榜则代表着刘瑁对新归附的江东以及遥远的交州士人的接纳与安抚,有助于进一步稳定这些地区的民心。
至于明礼科的三甲,瑄元王黑、珩眼孔谦、琇花郑显,这三人的身份更是引人注目。
瑄元王黑是已故司徒王允之孙;孔谦为北海孔融的幼子,最后郑显则是刘瑁恩师、大儒郑玄之孙!
其中王允一手策划剿杀了董卓,但同时他也是导致蔡琰之父蔡邕身死的罪魁祸首。
但刘瑁却并未因此而针对太原王氏,反而一视同仁,此前的王凌、如今王黑的上榜,正表明了刘瑁的一视同仁,唯才是举。
而孔融乃孔圣之后,天下闻名的鸿儒,此次孔谦也是冒着风险,从鲁国远道而来参加长安县试获得的资格。
至于郑玄则是经学泰斗,汉帝刘瑁的老师,他的孙子,刘瑁岂能不重视?
这三人的后人能在明礼科高中,无疑象征着刘瑁政权对汉室忠臣、儒学道统、师门情谊的尊崇与继承。
这对于凝聚人心,尤其是争取传统士大夫阶层的支持,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毕竟礼仪制度的完善,也是王朝气象的重要体现。
明工科三甲,矩元、绳眼、燧花,分别为蒲元、李撰、韩肇,在这三人中,矩元蒲元与绳眼李撰皆为寒门出身。
对于蒲元这个名字,刘瑁隐约记得此人在历史上似乎是蜀汉着名的工匠,尤擅锻造,曾为诸葛亮造刀数万口。若真是此人,那可真是意外之喜!
说起李撰,刘瑁也有印象,似乎是司马徽、宋忠在益州时的弟子,自幼便对算术、机械等杂学兴趣浓厚,后来一直跟着郑浑、马钧学习,如今在明工科得中,也算是得偿所愿。
最后的燧花韩肇,则是已故将作大匠韩暨之子。这韩暨也曾在大汉改进水排,贡献卓着,其子在工科有所成就,也算是家学渊源。
最后是明武科三甲,戡元、旄眼、翎花,戡元毋丘俭,乃阴平太守毋丘兴之子。
毋丘俭,刘瑁对这个名字同样有印象,此人在原本历史上颇为活跃,既有平定辽东之功,也有讨伐司马氏之举,是个能力与胆魄兼具的人物。
旄眼关平,则为原刘备麾下,如今的荆州刺史关羽的嫡长子。
关平的高中,不仅是对他个人能力的认可,更是向以关羽为代表的原刘备麾下功勋将领们传递出一个明确的信号,他们的子侄后辈,在大汉同样有光明的前途!
最后翎花州泰,是一名来自南阳郡的寒门子弟,能在将星云集、世家子弟众多的明武科中杀出重围,位列三甲,足见其坚韧与潜力。
在被世家和将门几乎垄断的军事领域,寒门子弟能够崭露头角,其意义更加为珍贵!
“费祎、蒋琬、桓范、毋丘俭……”
刘瑁的指尖轻轻划过这几个熟悉而又带着些许陌生的名字,喃喃自语。
如今的他早已不是那刚刚穿越的少年,见一个名人就激动不已,不过这些名字的出现还是让他有些许恍惚……
毕竟这些名字在他来自后世的记忆中,本该是十几年后才逐渐闪耀于三国乱世的名臣。
可如今,他们却真真切切地出现在了自己亲手推动的科举金榜之上,汇聚于这长安城中,成了他手中复兴大汉的可用之材。
这跨越时空的交错感,让刘瑁心中还是有了些许的波动。
如今这四十人之中,世家大族的影响力依然强大,占据了超过一半以上的名额,但寒门子弟的数量却增长的更为迅猛。
这无疑表明了科举制度在打破阶层固化、发掘底层人才的作用之大,当然,为了尽量减少世家大族的反对,进士科之中,依旧是世家们的天下。
而就目前来看,寒门想要超过世家的可能性,几乎没有……
但更让刘瑁欣慰的是这份榜单之中既有来自雍、凉、荆、益等核心区域的人才,也有来自新近光复的并、交、扬,甚至敌境的人才。
既有元从旧臣的子弟,如徐延、法邈、庞林,也有新归附重臣的后代,如顾邵、高俊。既有皇室宗亲费祎,也有顶级门阀,如荀闳、王黑,更有大量的中小世家和寒门代表。
这份榜单,就像一幅微缩的帝国人才版图,展现了刘瑁治下人才的多元化和科举制度的包容性。
“拟旨吧。”
刘瑁将榜单轻轻放下,语气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就按此榜,张挂于贡院之外,昭告天下。所有登科士子,三日后入宫觐见,朕将亲自与他们勉励!”
“遵旨!”
刘瑁站起身,缓步走到窗前,望着殿外长安城那层层叠叠的宫阙楼宇、井然有序的坊市街道,想着如今帐下日益鼎盛的文武群英,心中一股难以言喻的豪情壮志油然而生!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刘瑁负手而立,望着远方,眼中闪过一丝厉芒,声音低沉而坚定:“这天下,也该一统了!”
数日后,贡院门前的皇榜下,早已是人山人海,喧哗鼎沸。
无数翘首以盼的士子和闻讯赶来的百姓,将那面墙围得水泄不通,争相目睹着那份决定无数人命运的金黄色榜单。
有人在看到自己名字的瞬间,喜极而泣,激动得当场跪地,朝着皇宫方向连连叩拜。
有人寻遍榜单不见其名,则面如死灰,黯然神伤,掩面而去,背影萧索。
但更多的人则是在榜上寻找着自己熟悉的名字,或是同乡,或是同窗,议论纷纷,感慨万千……
蒋琬、费祎、桓范、毋丘俭、州泰……这些名字,随着皇榜的公布,迅速传遍了长安城的大街小巷,也即将随着加急的邸报和南来北往的商旅,传向大汉的四面八方!
章武五年的这场科举,终于落下了帷幕。但它所掀起的波澜,以及这些新晋登科的士子即将为大汉注入的新鲜血液与带来的改变,才刚刚开始。
未来的高宗时代,这些今日还略显青涩的名字,注定将随着大汉一统天下的步伐,响彻整个世界!
但现在,统一才是接下来的主线任务……
(原本想要加殿试的,后来想了想还是把这个留到后面吧,现在也没有精力再去刻画殿试的细节,我已经迫不及待的要开始再度伐魏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