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建设搞完,知暖给青姑的回信也写好了。
不想和她关系搞僵,除了应对竞争的N项办法,她还写了几个故事的大纲。
反正前面她已经有样本在那里了,有了大纲怎么细写,青姑完全可以请人发挥。
她不担心请不到人,就知暖那文学水平,除了脑洞,其他根本就干不过正经古人。
信很厚,花了不少纸,好在这些日子为造出柔软亲肤可以用来擦屁屁的纸,她做了许多实验,断断续续造了许多纸出来,否则她铁定心疼。
对了,前两日,能用来擦屁屁的纸也终于被她造出来了,算是阴差阳错乱七八糟一顿加稀里糊涂造出来的吧。
好在她做实验时喜欢记笔记,否则指不定都复原不出来。
事实上她也不知道究竟是什么让她成功的,她也懒得细究,总之以后都打算按那步骤做就行了。
冬叔拿到信后又去了府城,所有工程已经完工,知暖也不挑什么黄道吉日,让怡娘帮她招工,她则去镇上找陈牙人帮忙买鸡鸭等养牲。
她要的量大,两人驾着车跑了邻近四个镇的集市分了好几天才将要买的数量买齐。
鸡买了五百只,鸭子三百,鹅两百,小猪四十六头。
鸡鸭鹅还好,猪崽崽是真的难买到,知暖跑遍了也才买到那么些,所以她决定听从陈牙人的建议,留了几头母猪没有骟,养大了当种猪生小猪崽崽。
因为分了好几日买的,这些鸡鸭养牲运回来倒没引起什么轰动,除了请来帮忙喂养的几个感叹她胆子大能量足,其余没掀起太大的波澜。
而怡娘帮她招的几个工人也都算是她们邻居,是没什么往来的邻居。
就是住在十九叔公和卢嫂子家中间的范、杨二家的大儿媳妇。
这两家与河对岸的几家都是外乡落户过来的,几家人平素很有些抱团的意思,来村里好些年了,与村里原住民来往都不多,甚至在知暖要从山里引水出来的时候,这两家没少阴阳怪气。
也因为此,尹、江两大家族的人都跟着多少赚了点钱的时候,这几家都没人带他们玩。
他们开始还清高,不相信知暖这个“装模作样”、“毛都没长齐”的小白脸能真的带着村里人发财,总觉得所有人会被她坑把大的。
结果几个月过去,眼看村里大多数人的日子越过越好,走路都带风,这几家人急了,知暖不常出门他们傍不上,阿箩和怡娘没少收到他们的示好。
知暖不说人是非,阿箩又懵懵懂懂的搞不太清自家娘子到底为什么与那几家人关系冷淡,怡娘想了又想,河对岸的几家且不管——那边有个秦家是怀安家的亲爷奶亲叔伯,行事之恶举村皆闻,但范、杨两家根据怡娘这些日子的接触觉得他们虽有些短视功利,其他都也还好。
怡娘和知暖详细说她的招人逻辑:“不患寡而患不均,如今村里两大着姓借着娘子的东风皆有些银钱进账,独落下那几家,万一他们有人眼红使坏怎么办?我挑了那两家,一则离得近是近邻,品德无亏行事勤勉照顾些也无妨,二则他们几家抱团,我就录用其中两家,分而化之,教他们团散,那边有些什么,我们也能知道。”
既要分化人家,还要监督,所以怡娘又从尹、江两家各挑了一名媳妇子,本地土着和外来户都有,关系不大亲近,正好互相看着。
知暖听完,不得不感叹一句:不愧是大“城市”大“企业”出来的人才,瞧瞧这想法这用词,完全跟一般人不一样。
知暖行事有些偷懒,怡娘却是真心在为她考虑了。
“婶娘安排得甚好。”她不吝夸奖,然后十分潇洒地把后续事都交给了她。
喂养家畜方面,村里人连小娃娃都可能比她有经验,所以知暖就不瞎掺和了。
她就提了一点要求,要保持鸡栏猪舍的通风干净,省得生什么病害。
既建了新的养鸡场,知暖就把养在后院的那些也迁了过去,同时迁过去的,还有孩子们送来的草和各种虫,她让人在猪栏旁搭了个草屋,专门放这些,以后谁送东西来,门口纸薄上签个名就行,她不会再安排人特意接收。
这些事安排好,知暖决定好好歇一阵子,哪也不去谁也不见。
结果当天中午,吃过午饭后她正撺掇阿箩和她一起换上短衣短裤歇午觉,院门被敲响了。
阿箩如蒙大赦,红着脸收了那羞死人的衣服,推她:“有人来了,您可快进屋里去吧。”
原来的无袖长裙倒还好,横竖加件外衫也能穿,短衣短裤什么的,露那么多,实在太突破阿箩这小土着的内心尺度。
啧,大中午的来打扰,知暖很不满意,拎了衣服丢下一句:“找我的就说我不在。”
施施然离开草亭进了屋内。
阿箩应声,拍拍红扑扑的脸蛋,等她进去房里关好门后,整了整衣服过去开门。
来的是江山、尹柴还有他们的几个堂兄弟。
尹柴和阿箩虽然过了门路,但两人私下相处的时间并不多,尹柴要练武,要帮着家里管理生意,阿箩要上课,所以少年男女,乍然相见,两人视线一对,脸都红了红。
这爱情的酸臭气,让余下几人都忍不住发酸。
江山咳了一声,打断两人对望,问:“先生不在?”
这么些人这时候找过来,谨慎起见,阿箩先问:“是有什么事?”
尹柴抢着答,声音柔得出水:“是有关商队的事,想再问问先生。”
阿箩帮理账,自是知道知暖往这正筹备的商队投了大笔财,除了村里自营的那几样,还砸钱让人收购了不少山珍野物,犹豫了会,她将几人请进来:“阿兄在歇晌,你们先进来坐,我去问问她。”
知暖一听是商队的事,也不休息了,换了衣服出来见客。
而他们来也确实是商议大事的:一个村的人都行动起来,行动力还是很强悍的,他们几乎买尽了邻近所有县、镇的市集,搜罗的原材料都加工得差不多了,要想再生产多,必须往更远处去买才行。
而既然要往远处去买原材料了,那商队要不趁机出去一回?
这就是古代交通不便、生产力低下的弊端,想搞个什么生产,原料供应是个很大的问题。
知暖看面前的少年人们都一派跃跃欲试的样子,不由得“欸”了一声:“天这么热呢,行路在外怕是很难受。”
少年人们听得笑起来:“这算什么热?这天气我们哪天没在外头跑?”
“冬叔还叫我们缚了手脚长途奔袭呢,只是挑货走走,不算什么。”
好吧,知暖知道冬叔训练他们挺狠,没想到是这么狠。
既他们习惯这样的酷暑,知暖也不拦,点点头:“可以。”
然后商量出门的路线。
上回冬叔去府城,知暖让他想办法找青姑弄来了此时的地图,当然,能流传出来的地图很简陋,就大概标了方位与大的城市的路线。
这样的地图,实际意义不大,但用来做参考勉强够了。
些时知暖拿出来,点了几个地方:“第一次出门,不要去太远,若事情顺利,不妨在此处或此处建个商行,然后慢慢慢慢,辐射向外。”
关于组建商队的事,她在京城就有想法,只是因为种种,未能成行。
而今终于能够随自己心意创立,怎么行事,怎么做,她的想法于这帮村里的年轻人看来,已经算是相当完善和成熟了。
而对于知暖来说,她希望这个商队完成的任务有两个,一赚钱赚人脉,二则是尽可能的搜集情报。
在京城时满目繁华,会让人有这世道太平无事长治久安的错觉,而在涌泉村,年年加征的赋税让她有种预感——
这世界,太平不了太久,她得早做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