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时的中郎将属正四品下,仅次于正三品的大将军、从三品的将军,是十六府卫的禁卫统领,到了前宋就变为虚衔,很快就被废除了。
而在本朝,正四品武将在军衔上属于将军,类比后世,大约属于少将级别。
只是由于王伦改革军制,荫官、虚衔之类的官职大多废除,似都播人首领失钵屈这样的情况,直接给一个四品的将军名号,倒不是舍得不舍得的问题,而是几乎没有先例。
汉军序列中的将军都属于实权将领,放在京师,那就是南北衙禁军都指挥使、副指挥使级别的高级将领,若是外放,那就是都督府、各行省巡察指挥司下属的高级武官。
所以本朝唯一一个有将军名号、却不在汉军中担任任何职务的,就是当初投降梁山的田虎。
朝廷肯定是要承认唐朝对都播人的册封的,王伦与重臣商议之后,决定从正四品下、从四品上这两个品级的武将序列中,挑选一部分名号将军,作为特供版本,册封给那些愿意向中原王朝入贡、但朝廷又无法直接管辖的部落首领们。
也就是从都播人首领失钵屈开始,朝廷对一些势力范围边缘的、被纳入朝贡体系的部落首领进行了军职册封,给予了他们以军领民的权力。
洪武十五年的年底,东京城再一次变得热闹了起来,大约三十余个藩属国使臣团齐聚京师,准备按照宗藩礼节,拜见中原皇帝。
这三十多个藩属国,主要来自东南诸岛国、西域诸小苏丹国,与前朝相比,这个数字的确很有些寒酸。
比如契丹辽国,就号称有属国六十,但那是将许多游牧部落也视为一国,更像是充门面搞出来的。
王伦对于藩属国的认定标准很严格,似辽国那种属国,其实多是漠南漠北的部落,按照新汉的标准,就属于内藩,也就是可以设羁縻州的,朝廷不认可他们为“国”。
故而这三十多个藩属国都属于外藩,往年的朝拜年会,都是大理国使臣为领头,但今年却换成了于阗国使者。
因为大理国已经内附为天朝的云南行省,属于比内藩更加亲密的朝廷直属地,段正严也不需要站在使者团的队伍中间,而是陪同赵佶、赵桓、西夏末主李乾顺的儿子李仁孝等公卿列座观礼。
有意思的是,投降之后的段正严与高量成又恢复了关系,高量成已经不去想过去的那些事情了,这一点上他倒是非常洒脱,在与王伦交谈了一番后,受王伦鼓励,高量成决定继续在东京城推行赛马。
赛马这种带着赌博性质的比赛,王伦本人还是持肯定态度的,这有助于本朝的权贵、有钱人将精力放在良马上,对于朝廷的马政事业也是一种推动。
在听说段正严来到京师后,赵佶很有兴趣地邀请这位曾经接受过自己册封的前大理国王来府上小坐。
按理说这个时候他避嫌都来不及的,但赵佶是个心大的人,他觉得自己已经把皇帝和整个国家都让出去了,王伦已经没有提防他的理由,所以平日的举动颇显得自由。
在洪武初年的提心吊胆之后,赵佶的日子过得相当潇洒,他的书法字画夸一句“天下一绝”都不过分,闲时卖几张字画,就够府上开销,在本朝的书画市场,赵佶的作品比张择端还要抢手。
段正严不敢答应,却先来向王伦上奏,王伦自然是不反对的,赵佶和段正严都把国家让出来了,就是他们俩私底下抱怨两句,王伦也不会在意,这是他对自己与梁山兄弟们一手建立起的新王朝的自信。
当一个皇帝都表现出了足够宽容的气度后,新汉王朝整体就表现出了激昂向上的积极面貌。
得到了王伦的允许,段正严又拜访了赵桓,这位成纪侯的府上,养了数百只各色狸奴,据说在东京城外还有一处很大的猫舍,赵桓如数家珍地向段正严介绍着自己饲养的猫儿,还邀请得空时一同去城外的猫舍参观,段正严也便答应下来了。
有了赵佶父子起头,段正严胆子也稍微大了一些,甚至见到了在朝廷任职的耶律大石、完颜希尹等人。
耶律大石如今是彻底认命了,王伦曾经给他两次机会,他都没有抓住,自此就在翰林院、鸿胪寺等部门任职,属于有一定地位但没有什么实权的官员,不过他的大儿子通过了科举考试,如今在北庭都护府任职,从某种意义上履行了本该是耶律大石一手开创的辉煌。
至于完颜希尹,当初为了活命,他宣称自己家族乃是琅琊王氏后人,这一点倒是得到了朝廷的承认,但王伦并没有要求完颜希尹改汉姓,只表示“完颜氏来之不易”,就此保留了下来。
完颜希尹也任职翰林院,负责整理编撰女真历史,同时也在京师大学堂任教授,他的几个儿子与耶律大石的儿子一样,通过了朝廷的科举吏员考试,老大儿子在江南任判官,老二儿子在河南任转运事务,老三儿子完颜亨运气不错,被选为延福宫禁卫官,是投降的女真完颜氏中,离皇帝最近的一个近臣。
至于完颜宗弼,已是残疾人的金兀术,在年初郁郁而终,王伦特许他埋葬在父亲完颜阿骨打的陵墓旁边。
女真人的金国已经成为过去式了,在这种小事情上,王伦也乐得展示一下身为中原皇帝的大器量。
洪武十六年的春节和元旦如期而至,段正严都有份参加王伦举办的宴会,他便有了更多的感悟。
在大理国时,虽然段正严没有实权,但掌权的高氏在礼节待遇上从未亏待,段正严只觉得,朝廷举行的宴会、庆祝仪式,的确很热闹很隆重很有仪式感,但就是缺少了点儿什么。
后来他便意识到,缺少了什么。缺少了传闻中如盛唐一般的大气。
但这不是王伦的问题,也不是朝廷的问题,而是东京城的问题。东京城太拥挤了,于是皇宫就显得很逼仄,哪怕赵佶修建了延福宫,占地面积也不大,可以说前宋到本朝的皇宫是历朝以来最小的。
不过很快段正严就被请到了延福宫,王伦给他展示了一幅洛阳新都的地图,询问他对新都新府邸的选址意见。
看了那份地图后,段正严突然觉得很自卑,他第一次意识到,中原王朝的大气恢弘,到底体现在哪一方面了。